分享

游民俗文化村——李家染坊

 我心飞翔张文强 2022-09-11 发布于湖北


2021年3月14日,阴历二月二龙头节这天,我和襄阳自游人群友一行70余人参观了老河口民俗文化村——李家染坊。

不远,一个小时的车程。上午8点出发,9点就到了。

李家染坊是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东边的一个村

仙人渡这个名字据说来自战国时期楚国的名将伍子胥。对,就是因为过韶关,一夜急白了头的那个伍子胥。

当年,伍子胥遭奸臣陷害逃到江边,巧遇一个仙翁搭救脱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仙人渡。

历史上的仙人渡,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曾有“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之说。

李家染坊就是那时众多商贾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它的专业就是染布。

不过,李家染坊的成立距伍子胥被仙人搭救,已经是千年以后的事情了。

相传,从唐朝开始,仙人渡这个地方的农民棉花的种植已初具规模。我估计是极小的规模,因为棉花的大规模种植是在明朝,促进了那时手工业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就是从明朝开始的。

初期的李家染坊只是一个小作坊,是对亚麻布、绢帛之类的纺织品进行染色。唐朝是没有什么棉花的。

到了明代,棉花才大规模种植。而后,纺线、织布等手工产业方兴未艾。李家染坊看准商机,扩大规模,对当地农民手工织造的白坯布进行染色。

李家染坊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以过硬的染色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在周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逐渐名震四方。

李家染坊最终被现代机器工业生产所替代,已经被历史的洪流湮没,成为一个曾经创造过无数美丽的美丽传说。

我喜欢游览民俗文化之类的古村落,就是想透过历史的缝隙,重拾过往的记忆,寻找失落的美。

李家染坊,“春染绿,夏染赤,秋染黄、冬染褐”。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染出了赤橙黄绿青蓝紫,换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又给我们带来了琴棋书画诗酒花。

到李家染坊民俗村,除了看那些七彩如祥云的布匹之外,还可以看看老爷车馆、手工作坊豆腐馆和染房染布馆、奇石馆、农耕文化馆、村史馆等五个民俗文化展馆,这些馆藏突显了李家染房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

李家染坊,染出了生活的美,创造了人生的蜜……

——2021年3月21日我心飞翔张文强于欧庙北儒楼

民俗文化村——李家染坊的标志

壁画“春染绿,夏染赤,秋染黄、冬染褐”很醒目

水平如镜的池塘上横一小舟,近处菜花点点,远处樱花片片,倒映水中,如诗如画。

无数美丽的彩布在阳光下晾晒,成为李家染坊最醒目、最亮丽的标志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李家染坊,染出了生活的美。

李家染坊的樱花——层层围珠玑,团团锦绣簇。

初春的池塘,貌似平静的水面下,充满了蠢蠢欲动和勃勃生机。

李家染坊的樱花步道,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来看阳明山上花,红云一抹泛朝霞。

李家染坊的旅游公园。

李家染坊的公园内,绿树成荫,古木参天。

重视教育,鹤铭高考集训中心。

李家染坊的研学基地,为中考、高考冲刺助力。

李家染坊公园一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公园一隅:假山有匠心,多奇势逼真。

“激荡秋千高处跃,升临顶点复低飞。”

市井小院,走进村民生活。

公园里的小火车,让孩子们乘上快乐专列。

公园里的路,是健康的路,快乐的路。

李家染坊客栈,广纳四方游客。

用泥土布瓦打造的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漏墙。

中国襄阳汽车博物馆。

这些朴实的染缸,竟染出了美丽的彩虹。

民间与民族的,往往具有独特的美。

老爷车博物馆的醒目标志。

老爷车博物馆的展品之一:老解放牌汽车。

为树挂牌介绍,增加游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显得正规。

老爷车博物馆的展品之二:这是一个舶来品?

李家染坊民俗村的手工作坊馆豆腐馆,专门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豆腐文化。

教大家如何自制豆腐,

通过自己磨豆腐,

当一个豆腐西施。

李家染坊民俗村的农耕艺术馆,

突显了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

介绍中国的农耕文化: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耕文化馆:春种满田碧玉,秋收遍地黄金。

农耕文化馆的建筑富有特色。

李家染坊村的老河口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农耕文化馆建筑和门前的地砖,

颇具徽派建筑的特色。

农耕文化馆前面的木兰花含苞待放。

樱花绽放,诗意盎然。

李家染坊研学教育基地大门。

李家染坊附近的农家墙壁上的美丽壁画,

一个农妇正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劳作。

李家染坊的老房子:

上面还有“要准备打仗”的标语,

——六十年代的人应该最熟悉。

老爷车博物馆的展品,寂寞地停在那里,一言不发。

返回时,又见彩虹掩映下的樱花。

池塘对面就是旅游公园,可以想见,当夏季来临时,这个池塘种种的美。

【全文完】

【近期文章】

惊艳!乡村网红路上的美丽邂逅

乡村美景油菜花

制造女神的女神

乡村野蔬毛腊菜

参观楚皇城城址展示馆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