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头看:京剧现代戏的唱念和小嗓问题怎么处理?

 顺其自然h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按:本文选自《戏剧报》1964年第5期“关于京剧演现代戏的讨论”,观点争鸣,各抒己见,近半个世纪来,关于这个话题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小号特别选刊,供各位师友回顾、探讨。

图片

京剧现代戏的唱,念和小嗓问

怎么处理?

图片

   关于京剧现代戏的唱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问题不大。如吴三复说:“在现有的京剧现代戏中,唱的问题不大,很少有人提出唱的不像京剧,只有唱得精彩不精彩和唱的多少的议论。但在念做舞及服装道具方面的意见就比较多,可见这是京剧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症结所在。”(《为什么有些劳动群众爱看京剧》1964年3月17日《北京日报》)

   有的同志认为唱还存在问题。如马一心说:“京剧有唱、念、做、打,我觉得唱最重要。优美的唱,往往最能引人入胜,最有号召力。……所以我觉得京剧演好现代戏,搞好唱是个重要问题。……现在有的现代戏, 平心而论,唱太少,精彩的更少,听了印象不深。这需要精心解决,我看不妨集中力量创作演出几出以唱为主的现代戏,……'(《京剧现代戏要有好'唱'》1964年3月17日《北京日报》)

   关于念白的处理,有着较多的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可以用传统的韵白。如刘心武和黄得人认为:京剧演出现代戏,不能一概取消韵白”。(《京剧不宜表现最当前的现实生活》1963年3月3日《北京日报》)

王蓉蓉演唱京剧现代戏《党的女儿》选段

   有的同志认为不可以用传统的韵白。如唐真认为:“在传统的京剧对白中,那种半文半白,四六成句的韵白'虽然念起来音调铿锵,节奏强烈,但用在现代戏中工农兵身上,却往往使观众感到很不协调。这主要因为它不能表现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京剧老圃发新花》,1964年2月21日《解放日报》)

  有的同志认为传统的京白和韵白一般都是不能用的。如李紫贵和刘保绵说:''无论是念京白或念韵白,如果原封不动的话,听起来就都觉得很别扭,觉得不真实,而且生硬可笑。……因为在老京白里也有很多念法是脱离具体内容是装腔拿势的,尤其是旦角的京白,有很不健康的一面,太监的京白,也过于'卖味'。所以如果原封不动,用它们来演今天的妇女、工人、农民、战士或干部就都不行。也许演反面人物还可以,但是演正面人物看起来就都是不舒服的。”(《从行当和念白谈京剧的艺术革新》,1964年第1期《河北文学·戏剧增刊》 )

   关于唱念的具体处理,有着多种不同的经验和意见如邹功甫说:“《千万不要忘记》的唱腔,基本上是选用了京剧的旧曲调。旧的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就'化'用,变换不大。一般地说,唱是抒发情感的,我们就以人物的情绪为依据,确定调式,设计唱腔,要求合于人物的思想情感,合于曲调的旋律。不在腔调上打转转,是可以避免从形式出发的。(《京剧表现当前现实生活的尝试》,1964年3月21日《北京日报》)

图片

左:李紫贵  中后:周世琮  右:阿甲

   李紫贵、刘保绵认为念白应该“吸取韵白中那种比较有音乐性和节奏性的念白 的方法,…“根据现代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来从念白中找重音,找停顿,找抑扬顿挫,……这样念起来,才能既符合于生活真实,同时又能叫得起锣鼓,叫得起唱来,而且也能与戏曲中的具有舞蹈性的动作相结合。''对于京白,他们也认为应该“根据北京方言,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出发来进行升华、提炼,使之成为《有节奏韵律的舞台上的'京'白才行。'(〈从行当和念白谈京剧的艺术革新》,1964年第1期《河北文学·戏剧增刊》 ) 

   关于京剧现代戏中小生和旦行角色的唱念能不能用小嗓的问题,也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小生可以用小嗓唱念。如刘心武和黄得人认为“不能使小生嗓变为次要的或简直应淘汰的声腔。“《京剧不宜表现最当前的现实生活》,1964年3月3日《北京日报》)

   姜妙香认为一般是不能用的:'今天我们的现代戏,表现的是新时代的新人物,那些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劳动人民,那些让敌人丧胆的战斗英雄,再用小嗓来唱,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了。''他又说:“还有人文,反派小生角 色,可不可以唱小嗓。我看,除了演的是话剧《日出》里胡四那类的角色外,都不必唱小嗓。因为反 派角色,主要演得叫人恨才行,张嘴一唱观众就笑, 舞台效果也要受影响的。'( 《谈谈京剧小生唱大嗓问题》,1964年第3期《戏剧报》)

图片

姜妙香教学

   劳力也认为:'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一般男角都不敢用假嗓子唱腔。而这个戏里,罗克文就是用小嗓子唱的。我想罗克文是个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又擅长音乐,举动文质彬彬,和传统戏里的才子文人性格有相似之处。内在感情与外部的形象、唱腔是和谐统一的,所以听起来还是很别致的。''(《勇于革新,勇于创造 ——京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1963年9月20日《河北日报》)

   关于旦角能不能用小嗓,许树嘉认为:“女演员用小嗓,为保持京剧特点起见,可以保留。它对表现女性有独到之处,它的保留,幷不妨碍现代戏中女角的精神面貌,只要演员做到'神似'。'(《不能以形式之陈限内容之新》,1964年3月10日《北京 日报》)

   姜妙香认为旦角也不能用小嗓。他说:''例如演的是淳朴、坚强的女革命干部,可是歌唱时, 仍用老戏里旦角假嗓的唱法,气势不足,让人听了感到不协调。古人戏曲论著中有'女不唱雄曲'的说法,时代不同了,今天扮演革命的新女性,必须擅长唱'雄曲’。(《京剧怎样演现代戏才像京剧?》 ,1964年2月29日《北京日报》)

   马玉发认为:旦角'完全使用小嗓行不行,这还得看用在什么具体人物上。……我的意见是:十五岁以下的少女可以试用小嗓,十五岁以上的成年妇女和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就得硏究另外的发声方法。''(《京剧现代戏的旦角发声问题》,1964年第4期《戏剧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