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中秋节氛围越来越淡? 热搜上的一个话题,在此刻显得非常应景。 众多的讨论里,有一个回答,戳到了无数人心里: 其实,不止中秋节,很多传统佳节的过节氛围都越来越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这些年跑的太快太累,以至于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而忽略了与之匹配的精神生活。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打工人漂泊在外的无奈,简短的假期与遥远的故乡,已经不配了。 的确。 越来越长大,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传统节日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 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忽视的。 有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意义,是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一次强大的内心力量的共振。 比如,关于中秋的诗词,每一句都美到骨子里,又不失深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里有人类的悲欢离合,也有生活的阴晴圆缺。 作为传统节日,中秋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模样。 
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在古代,中秋时节,祭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远古时代,人们穿着兽皮茅草向月亮跪拜,进行天象崇拜,敬畏大自然。 在周朝,周天子会携群臣在秋分之时庆祝丰收,行祭祀仪式,感恩这一年的收获。 后来,中秋节逐渐由天子祭礼演变为民间庆日。 到唐宋年间,中秋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成为普天同庆的庆典。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中秋也有很多细节的描写。 摆设家宴,相互赠礼,一起赏月,一起联诗…… 除此之外,祭月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红楼梦》的七十五回,曹雪芹这样描绘祭月过程: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 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由此可见,在古时候,人们对月亮有着崇高的敬意,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祈祷。 那时候的庆祝中秋,祈佑平安,把酒言欢,围坐赏月。 仪式隆重,寓意吉祥。 仅仅一轮圆月,就把中秋的温度付诸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寄托 余光中先生曾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这件事,在诗仙李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诗人李白在月下举杯独酌时,写下的诗句。 那一年,他44岁。 经过多重辗转,终于来到他梦想的长安,却发现当时的现状与他的雄心抱负并不一致。 但洒脱如李白,仕途不顺,不如四处游历山水,见识大江大河,岂不是另一种理想生活。 有失有得,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走出长安的李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只要有月光作伴,他便可以潇洒吟诗。 所以他笔下才有了那么多关于“月亮”的名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理想是否实现已经不重要了,不辜负今晚的月亮就够了。 想起知乎上曾有人问过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从未被称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一语中的: 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在世人眼里,李白始终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也正因为一路的颠沛流离,李白从中找到了他的安身之处,与相隔万里的理想握手言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里写下的千古名句。 诗词作于1076年中秋。 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已经七年没有见面。 由于太过想念,苏轼在中秋之夜对酒当歌,吟出这不朽的名句。 中秋佳节,月亮长圆。 总以为挂念的人会一直在身边。 殊不知,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人难免也有悲欢离合的变迁,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能在这月光灼灼的夜晚,用诗词来诉说想念。 虽然相隔千里,但只要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中秋的月,不止是月亮,更是一份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而每一个不能和亲人团聚的中秋,我们都在期待着下一次团圆。 
团圆,才是最好的中秋 如果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三个词是: 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 那这种美好在现在的每一个普通人身上,都是一次活生生的体验。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一集里,对“圆”进行了解释。 圆:团圆,散而重聚。 这集故事讲述了卫书银占绪莲一家找回了丢失18年的儿子。 孩子走失后,他们把餐馆的名字改为——团圆餐馆。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18年后,他们的孩子失而复得。 在儿子找到后,他们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子失十八载望眼欲穿心已碎 下联:喜归庚子年魂牵梦绕终团圆 横批:喜从天降 时隔多年,一家人又重新聚在一起吃饭,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十全十美,团团圆圆。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二次》 可见,团圆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宋代诗人吕本中在《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里写: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其实,无论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我们的目的大致相同—— 接受不圆满,追求圆满。 此次,趁中秋佳节到来之际,由腾讯新闻出品、碧桂园联合共创的一部中秋公益微电影《中秋观察报告》,借助未来人的身份,记录在地球的不同时代,人类与月亮的关系变化,破解“月亮崇拜之谜”—— 从远古时代原始人祭月敬畏自然;
到周朝天子携群臣拜月,感恩丰收;
到唐代诗人李白举杯对月吟诗的洒脱豪迈;
再到宋代诗人苏轼对月赋词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最后回到现代一家人在中秋夜其乐融融的幸福场面。
无一不在诉说团圆的意义。 回到家这个小单位来说,一家人整整齐齐,就是真正的圆满。 正如碧桂园始终倡导的品牌主张——“家圆团圆碧桂园”。 只有身在栖息之所,心才有安放之处。 在团聚的日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餐一饭,皆是美好。 即使身在外, 无法团圆, 但吾心安处是吾乡。 家人安康,一切顺遂,便是中秋最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