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寺院赏竹,题写了一首名作,妙语连珠,更充满理趣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2-09-11 发布于北京

芸芸众生,仿佛尘世蜉蝣;凡夫俗子,也难成超凡仙体。不过总有一类人就像璀璨的星辰,在广袤的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芒;又似迷雾里的灯塔,在人们彷徨无助时,可以指引方向。

北宋才子苏轼从小就天赋异禀,并酷爱读书,虽然一生遭遇坎坷、颠沛流离,却始终洒脱坚强,就像一杆挺立的翠竹,不怕风霜雨雪。诗人也酷爱竹子,不仅喜欢描画竹子,还亲自在居所周围栽种,只为让自己变得高雅。下面介绍的是苏轼在寺院赏竹,题写了一首名作,妙语连珠,更充满理趣。

於潜僧绿筠轩

北宋 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35岁时曾自请出京,不久便出任杭州通判。於潜是地名,位于杭州郊外,地处天目溪流域。那里有一座寂照寺,诗人有一次外出视察,晚上就借宿于此。

东坡先生在高僧慧觉的引导下,参观了这座寺院。诗人偶然发现寺院中有一处绿筠轩,其中栽种了很多青竹,从而让环境显得极其清幽。

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竹子生长,他从小就喜欢青碧挺拔的竹子,更赞美其坚韧顽强的品行。此时他忽然在寺庙里看见满院的青竹,顿时感到兴奋不已,于是即兴赋诗。

前四句大家都非常熟悉,作者采用对比手法,表达出先生独特的爱好。“宁可、不可”这两个助词的使用,语气强烈,旗帜鲜明地抒写了作者对竹子的偏好。苏轼喜欢竹子的风骨和气节,所以他宁愿“无肉令人瘦”,也不要做一位俗人。

竹子虚心而直,不畏严寒霜冻,正好契合了儒家弟子的修养标准。所以诗人宁愿三月不吃肉,也不可一日居无竹,正委婉地表明了诗人高雅脱俗的风貌。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抒写诗人的观点。瘦了不要紧,只要多补充营养,减少劳累,注意休息和睡眠,很快就能恢复。

可是一个人要由俗不可耐,变得高情逸态,可不是一天、两天,或者十天、半月的事情,那可是从小勤奋读书、积极思考,并深受熏陶和潜移默化的结果,所以先生便认为“士俗不可医”。

诗人又虚构了一个“

旁人”,其实也就是诗人眼中的“俗士”,他们对先生的观点不以为然,于是便觉得先生的这番话,“似高还似痴”。

这一句既不否定诗人的看法,又不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却显出他们处事圆滑,宁愿作墙头草,也不想四面树敌。

前面八句的音律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展现出才子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也为结尾打下了铺垫。最后两句又转一韵,抒写了作者对俗士的调侃,“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先生幽默地说,如果面对青竹,自己一边大嚼,一边又想表现得清雅脱俗,世间哪有这样的美事?

扬州鹤,语出梁武帝时代的一部小说,本指某人愿望很多,既希望名利双收,又很想驾鹤成仙。正如一则歇后语所说: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结果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会觉得碗中的肉食之无味,而且便会被人讥笑自己故作高雅。

苏轼的这首诗表达精辟,开篇妙语连珠,结尾更充满理趣。出世和入世是一对矛盾,贪欲和高雅也难以兼容。人活于世,不能什么都想得到,而要学会知足常乐。或者一“俗”到底,快乐潇洒;或者始终高雅,不向尘俗低头。如果既想食肉,也想不俗,最后只会贻笑大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