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早期白瓷邢窑

 荣纳堂 2022-09-11 发布于天津
《中国古陶瓷图典》对白瓷的定义是: 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白瓷要求胎、釉含杂质比青瓷更少,其中铁的氧化物只占1%,或不含铁。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白,釉层纯净而透明。

早期白瓷的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吸水率,特别是釉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未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干扰。隋代的白瓷,釉中也常泛青,仍属于早期白瓷的范畴。即使在唐代,部分白瓷釉薄处呈白色,釉厚处依然带青色。可知青瓷发展到白瓷,是历久沉淀方达成熟。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承认,北方白瓷至迟在北朝晚期已经创烧成功。

邢窑,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在古代邢州(今天的河北邢台)地区兴建的陶瓷窑。

叶喆民说:“邢窑是中国白瓷最有名、最早的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变白瓷是一个飞跃…谈中国白瓷,必须谈邢窑。”

邢窑始烧于北朝,经历隋、初唐发展,唐代中期鼎盛,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900多年。其中年代较早的窑址有西坚固窑址、陈刘庄古窑址、邢台市顺德路窑址、内丘城关窑址。

邢窑之所以能在隋代由青瓷向白瓷转型成功,克服 “早期白瓷”白中泛青的特点,与瓷土质量、工艺技术 ( 淘洗、烧成温度、制釉) 有关。

早期邢窑多采用透明石灰釉,呈色较为稳定。以陈刘庄古窑址为例,瓷土均为高铝低硅原料,含铁量较高,未经淘洗或淘洗不细致的瓷土用来制作粗瓷,釉色有青、黑、白三种,其中青釉和黑釉未处理釉中着色剂———铁,所以,呈色不稳定,少部分白釉对釉中的铁进行了处理,施一层较厚的化妆土以掩盖青灰或浅灰的胎色和粗胎,多数白釉瓷使用透明石灰釉,并施有一层较薄的化妆土。

另外,从邢窑发掘工作站观得在北齐邺城采集的低温绿釉陶器,胎色灰白,可以推测豫北冀南一带瓷土质量较好,有利于白瓷的产生。

隋至初唐时期精细透影白瓷的成功烧造,既得益于精细的铁含量少的高铝低硅土,还需具备钾含量高而铁、钛含量低的碱钙釉,烧成温度高,使用筒形匣钵等条件。即使产量极低,偶然烧成,也代表了邢窑白瓷的最高水平。



历史

历史上的邢窑瓷器,《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738年)记载:“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邢州瓷器。”还有《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记载:'邢州钜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

据唐代中期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李肇所编撰的《唐国史补》( 卷下)记载:“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元稹在《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有吟诵邢窑瓷器的诗句:“七月调神麹,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试滴盘心露,疑添案上萤。”

晚唐诗人齐己在《逢乡友》中写有诗句“竹影斜青藓,茶香在白瓯。”还有,晚唐仕宦显达、工部尚书、著名诗人薛能在《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中有:“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的名句。

晚唐诗人、文学家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中赞美邢窑瓷器:“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通过典籍记载与诗词作品,由此可以窥见邢窑白瓷产品在唐代时期的重要性与民众的喜爱程度。

邢窑开创了我国白瓷生产的先河,其制瓷技术和艺术成就绵延千年,作为我国制瓷史上重要的古窑场,创造的多项技术成就,对后来的定窑、磁州窑等均产生了影响,推动了我国陶瓷制作的重要发展。

邢窑白釉瓷

邢窑白釉瓷片标本

邢窑其他釉色瓷



结束语


在陶瓷历史的大潮中,虽然白瓷是作为青瓷技术的延伸而出现,但白瓷却似乎从来都不是青瓷审美的延伸。

初期白瓷并不是以青瓷的审美为基础,而是以金属器、玻璃器等各种材质为蓝图。先人们到底想用白瓷做什么,这也许将永远是一个美丽的谜团……

并不是每一个对古代的探索都会有答案,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求真」的探索从不徒劳。文化自信的路,最可贵的是自知,方能觉醒。

思考平凡器物之伟大根源,以方法论对抗臆想,谦卑、敬畏;文化无国界,一步一脚印,这才是我们要走的路……



援引自:

《中国古代陶瓷史》-叶喆民

《北方早期白瓷浅议》-邓梅格

《千年邢窑》-赵庆钢、张志忠

《初期白瓷的诞生与「隋白」的五大阶段 / Early White Porcelain of the Sui & Tang》-SACA学会

图片来自润琅斋部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