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瓷的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吸水率,特别是釉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未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干扰。隋代的白瓷,釉中也常泛青,仍属于早期白瓷的范畴。即使在唐代,部分白瓷釉薄处呈白色,釉厚处依然带青色。可知青瓷发展到白瓷,是历久沉淀方达成熟。虽有争议,但多数学者承认,北方白瓷至迟在北朝晚期已经创烧成功。 邢窑,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在古代邢州(今天的河北邢台)地区兴建的陶瓷窑。 叶喆民说:“邢窑是中国白瓷最有名、最早的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变白瓷是一个飞跃…谈中国白瓷,必须谈邢窑。” 邢窑始烧于北朝,经历隋、初唐发展,唐代中期鼎盛,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900多年。其中年代较早的窑址有西坚固窑址、陈刘庄古窑址、邢台市顺德路窑址、内丘城关窑址。 邢窑之所以能在隋代由青瓷向白瓷转型成功,克服 “早期白瓷”白中泛青的特点,与瓷土质量、工艺技术 ( 淘洗、烧成温度、制釉) 有关。 早期邢窑多采用透明石灰釉,呈色较为稳定。以陈刘庄古窑址为例,瓷土均为高铝低硅原料,含铁量较高,未经淘洗或淘洗不细致的瓷土用来制作粗瓷,釉色有青、黑、白三种,其中青釉和黑釉未处理釉中着色剂———铁,所以,呈色不稳定,少部分白釉对釉中的铁进行了处理,施一层较厚的化妆土以掩盖青灰或浅灰的胎色和粗胎,多数白釉瓷使用透明石灰釉,并施有一层较薄的化妆土。 另外,从邢窑发掘工作站观得在北齐邺城采集的低温绿釉陶器,胎色灰白,可以推测豫北冀南一带瓷土质量较好,有利于白瓷的产生。 隋至初唐时期精细透影白瓷的成功烧造,既得益于精细的铁含量少的高铝低硅土,还需具备钾含量高而铁、钛含量低的碱钙釉,烧成温度高,使用筒形匣钵等条件。即使产量极低,偶然烧成,也代表了邢窑白瓷的最高水平。 ![]() 邢窑白釉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邢窑白釉瓷片标本 ![]() ![]() ![]() ![]() ![]() ![]() ![]() ![]() ![]() ![]() ![]() ![]() ![]() 邢窑其他釉色瓷 ![]() ![]() ![]() ![]() ![]() ![]() ![]() 结束语 援引自: 《中国古代陶瓷史》-叶喆民 《北方早期白瓷浅议》-邓梅格 《千年邢窑》-赵庆钢、张志忠 《初期白瓷的诞生与「隋白」的五大阶段 / Early White Porcelain of the Sui & Tang》-SACA学会 图片来自润琅斋部分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