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造型奇特的牌子,牌子正面浮雕一只双眼圆瞪、虎口大张的猛虎,正狠狠咬住一只狼的头部,并用虎爪牢牢控制住狼身;狼虽然被控制,但毫不示弱,反口就咬住了虎的下颌。匠人将两只缠斗的猛兽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做工极为精湛。 ![]() 不过,让辛民山激动的并非是其高超的制作工艺,而是这块牌子的材质!他将牌子拿在手中掂了掂,沉甸甸的质感让他一阵狂喜,他意识到,这块牌子极有可能是一块金牌! “干啥呢?鬼鬼祟祟的。”就在辛民山畅想着卖金牌、发大财之际,一道声音突然响起,吓得辛民山魂飞魄散。转头一看,才知是妻子。 辛民山拍了拍胸口,一边把牌子递给妻子,一边说起来这块牌子的来历。妻子闻言,当下就要将牌子往口中送,打算用原始的手段鉴定牌子的真伪,幸好被辛民山阻止,才没落下几个牙印。 妻子满脸不满,囔囔道:“不就是块破牌子吗?又不是啥古董,咬一口有什么关系。” 辛民山一听,脸色顿时僵住了。他心想:这块金牌做工极其讲究,不会真的是文物吧?如果是文物,那自然不能买卖! ![]() 妻子的一番话,扰乱了辛民山的思绪,是夜,他夜不能寐,直到天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辛民山将牌子揣入怀中,搭上最早的班车去到了东胜文物工作站。 经过初步鉴定,工作人员告诉辛民山,这块牌子是金牌无疑,很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文物。辛民山一听,一咬牙,当场表示上交。 工作人员大喜过望,连忙询问金牌的来历,当得知这块金牌是地里挖出来的,工作人员意识到金牌发现处可能是古墓,随即将此事汇报给了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不久后,在辛民山的指引下,文物工作站的几位工作人员随他来到金牌出土的地方。经过发掘,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此地虽然不是古墓,却是比古墓更“直截了当”的金银器窖! 这次发掘收获颇丰,足足挖出7件龙纹金饰品、30条金串珠和13件包金玛瑙,各类宝石更是数以百计。 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批文物的年代为战国晚期,主人应该是当时北方匈奴贵族。而这批文物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辛民山发现的那块金牌。 ![]() 这块金牌长13.8cm,高7.95cm,重225g,为纯金打造,是货真价实的“金牌”。金牌上的图案采用写实性表现手法,刻画出虎兽咬斗的情景,强壮的老虎神态自若,将一只巨狼踩在脚下,凸现兽中之王的雄姿。巨狼被猛虎咬住后,从它口中掉下一只蜷缩的小动物,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中各种野兽互相厮杀,弱肉强食的情景。整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大草原那种特有的生活场景之中。 而后,专家根据其造型,将这块金牌命名为“虎狼咬斗纹金饰牌”。值得一提的是,这块金饰牌曾发生了断裂,后又被匠人用一根纤细的金条紧扣在一起。显然,这块金属牌深得主人的欢心,即便破损了,主人仍不舍得重铸,而是交由匠人修复。 那么,主人如此喜欢这块金牌,为何会将金牌和其他宝物掩埋于地下呢? 为此,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在《史记·六国年表》、《史记·匈奴列传》等文献中找到了答案。 ![]() 兴起于内蒙古阴山匈奴民族,在中国战国后期逐渐强大起来,为了抢夺更好的资源,他们开始不断侵扰位于北方的赵、秦等国,抢走了大量资源和工匠,进一步加速了匈奴的发展。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赵、秦等国的枪口开始一致对外,对匈奴展开了反击,多次大败楼烦、匈奴等民族。 多年频繁急促的战争,使得匈奴王或其他贵族来不及转移财产,因而将这一些贵重的金银器物埋葬在地底。后来,他们或许在战争中死去,或许遗忘了埋宝之处,才使得这批宝藏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岁月悠悠,转瞬千年。那块虎狼咬斗纹金饰牌不甘寂寞,从地里冒了出来,被辛民山发现,这批沉睡两千年的窖藏终于重见天日。 ![]() 其实,细数历来发掘出来的匈奴民族的纹饰牌,会发现匈奴民族十分钟虎纹造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匈奴民族崇拜百兽之王,在其族群中,老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匈奴民族崇拜天象中的被称之为白虎星的昴[mǎo]星,昴星被匈奴视为族星,寄托着保佑族群安全的美好祈愿。所以,这块虎狼咬斗纹金饰牌,也是一种信仰下的产物。 虎狼咬斗纹金饰牌的发现,反映出北方草原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对研究草原民族的金属铸造工艺、宗教和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弥足珍贵。现如今,这块“虎狼咬斗纹金饰牌”珍藏在鄂尔多斯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