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转折、挫是书法创作的重要标准

 事奴 2022-09-12 发布于河南

在古典书法中,转折、挫是衡量书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也是书写的另一个难点,在魏晋墨迹中,转折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齐整,如同刀切;二是厚实,绝不单薄;三是有力,体现出骨骼强健之美。下面,就以王羲之、苏轼等大家为例,看看大师们如何写好转折。

一、王羲之的折笔(圆折)

首先,王羲之入笔是尖峰入纸,硬朗,细腻,变化丰富。书圣书法的起笔与折笔息息相关,在单字内两者存在紧密的呼应关系。

王羲之的折笔有三大特点:一、内擫用笔,折笔向内(左侧)收,右肩(转折处)呈平直切线;

二、硬朗,骨力强健;

三、干净利索,转折处不露圭角,不见笔锋。

就是对折笔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让书圣书法高妙无比。

二、苏东坡书法折笔(方折)东坡书法的高妙,尽在转折,能出宋代书坛脱颖而出,折笔的能量巨大。请看图:

苏轼书法的转折处方硬齐整,如“昆刀切玉”,又似“金刀之净割,玉尺之量齐”。苏轼书法折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方,二是齐,三是硬。今人学东坡,但摹其形,发笔、转折混沌而邋遢,结果谬之千里。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横折分“转”和“折”

(1)中“當”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2)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

三、挫笔

我们已经知道,尖锋线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圆点,那么侧锋线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你把笔锋部分都按在纸面上,得到的痕迹是这样一个形状,跟烫衣服的电烫斗的痕迹很相似。

它两头是不同的:一头是笔尖,毫毛聚集,另一头是接近笔腰的痕迹,毫毛排列较宽,当毛笔以侧锋下纸,就得到一个烫斗形的点,当侧锋运行,这个点就移动组成一条侧锋线。

我们来放大看一看,写侧锋线的时候,好像我们烫衣服那样,拉动烫斗就形成一条线。

要注意这个烫斗是倒着行走的,也就是笔腰先行,笔尖在后。当运笔停止时,尾部就是笔腰的痕迹,好象折断的木头,所以称为断笔。

笔尖有没有到达最后呢?没有,这是侧锋线的重要特征。笔尖只走过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离开尾部还差一小段。这一小段等于你所按下的笔锋的长度。

尖锋线排列一系列的圆点,那个动作叫趯锋。侧锋线排列这个烫斗形的点,这个动作叫什么呢?侧锋运笔的动作,九用中称为挫笔。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这里也是三句话。第一句名称,第二句定义,第三句举例。我来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

第一句:二曰挫笔。“挫”,《说文解字》这么说:“挫,摧也。”段玉裁引《考工记》注:“挫,折也。”口语中“挫”经常和“折”连用。“挫折”就是推进中,停了下来,或中断。想想生活中的用语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如挫伤,这和斩伤不同。斩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

第二句“挨锋捷进是也”。“挨”的意思,《列子》张湛注:“推也”。《正字通》说有两个意思:“又方言强进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强力推进这就是“挨”,这是基本义。挫笔就是强力快速行笔。

第三句话说:“下三点皆用之”。这显然是《正字通》所谓“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为挫笔快速,所以可以用来写重复、连续的点划。如下方的三点,就可以迅速地连续用挫。

要注意“下三点”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说只能写下三点,一点、两点、四点,或者其他点画也可以用挫笔。下三点用挫,有没有实际例子呢?

有。褚遂良《阴符经》的“经”字,就包括了一个下三点。这是墨迹本,可以清楚看到,下三点收尾都是断笔。这就是挫。

简言之:

挫笔就是运用侧锋(或者说副毫)的技法。

挫笔写的线条,特征是尾部如折断的形状。

挫笔推进速度较快,还可以连续挫。

1、王羲之的挫笔

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品《兰亭序》。其中就有大量挫笔。先看横向的挫笔。

你看这个“带”字。红圈显示的,就是横笔尾部用了挫。

有些挫笔尾部很整齐,有些跷叉不平,这没有关系,都属于挫。

用挫笔写一竖

竖笔也可以用挫笔写。注意这个时候手腕是向左的。

《兰亭序》中,一竖的挫笔往往很重,经常是三分笔写足。

“所”字左边也是三分笔,和右面的S形竖笔,相得益彰。左面用笔肯定,右面轻巧灵动。

这是一分笔挫,挫得很轻巧,很仔细。

用挫笔写一捺

再来说说捺笔,王羲之写捺笔,也经常用挫。

这种捺是斜捺,书法中称为“磔[zhé]”,就是永字八法的第八法。

捺笔收笔不一定要有个尖,《兰亭》很多捺笔是用挫笔收的。

这一捺也是,下来的速度很快。

这个“之”字的最后一笔,本来是很长的捺,现在改短了。

这是平捺,书法中称为叫“波”。

非常平缓的波,又称为“漫游鱼”。

你看,这个“漫游鱼”也是用挫笔收的。

用挫笔写一点

用挫笔还可以写一点。

这是手腕向左的挫点。

这是手腕向右的挫点。

这是水平向的挫点

怎么样,王羲之的挫笔,现在有印象了吧?

2、其他书家的挫笔

比如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孙。我拿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做例子。

这个墨字有很多横笔,都是用挫笔收尾的。

这个也是,挫笔很清楚。

“罪”字最后三小横,和下三点一样,属于连续、重复的动作,可以用挫笔来处理,比较快捷。

这是用挫笔写一撇,一撇用挫,比较少见。

这是用挫笔写戈法,因为笔尖是不到达尾部的。所以那一个钩,也是在比较上面一点。

“聆”,很漂亮的一挫。

这个“声”,如果用平常的一捺,左右就会撑得太开,改用挫笔就好了。

这个挫笔,雄厚壮实,分量很重。

这也是漫游鱼,挫笔收尾。

这是一个长点,或者反捺,挫笔方正,干净利落。

唐代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我用他大字《阴符经》为例。

这个“在”字,有三个横笔,收尾都不同。最后的横笔,用了挫笔。

“中”,横笔和竖笔,都是用挫。

文征明,明代书法家,吴派书画界的领袖。我用他《游虎丘诗》为例。

你看这个“王”字的三横,都是挫笔收尾的。文征明晚年用笔老辣,力度十足。

“正”字,长横一挫,恰到好处。

横笔和竖笔,都用挫笔写成。这枝笔的弹性应该相当好。

“公”字的一捺,改成一个雄厚的点。手腕从右到左,非常稳定地一挫。

吴昌硕,晚清至民国间的大艺术家。上海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书法代表作就是有个人特点的石鼓文。

他写横笔,往往用挫笔收尾,而且有个特征:这一挫的上角,往往比下角突出。

即使毛笔很干,他的腕力大,还是挫得很成功。

他不但能向右挫笔,向左也没有问题。

这个红圈中的挫,也是他的特色,收笔时手腕尽量向左,形成很漂亮的挫。

练习挫笔,要从比较粗的线条开始,容易见效果。所以下笔以后,先蹲。然后快速地拉过去,推一下,这就可以了。你看这效果,这就是挫笔。

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不自觉的在最后加了一个蹲。他写的时候,其实写得满好了,但到最后他加了一个蹲。你这个蹲一加,就把墨按出来了。一按出来,这个地方尾巴断笔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注意,它是完全的平推。那么,你也可以试一试直线的。就是下笔以后,蹲,然后直线的一拉,就是直线的。这是直线的挫,那么,你也可以写斜的,比如说:我们写一个挫点,下了以后,蹲,然后一拉,这就是挫点。

四、书法创作

运笔能力

好的书法,与作者的运笔能力密不可分,从笔画的筋骨和气势,可以看出“练家子”的功底。

运笔的熟练程度,主要看如下几方面,一是握笔书写的快慢控笔能力;二是书写过程中,方笔和圆笔切换的默契程度;三是笔锋入纸切入角度和收笔时提顿笔锋收势的力道;四是蘸墨润笔,控制笔画枯涩、润燥的能力。五是书写当中,腕力和手指的力度轻重缓急配合熟练程度。

笔力的运势,是意念和动作的互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在笔先、笔随心走。最后写出力透纸背的笔画。

我们所说的笔力,不能简单理解为用笔书写的力度。而要全面去理解拿笔、运笔、力道、墨道的综合运用水平。

结体设计和布白能力

结体的设计,看似简单,如果没有一定的结字常识,所写出来的字体,就会显得单薄或肥胖,还有可能变得头大尾小,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较重、左右失衡,整个字体看起来一点都不协调。书法的章法就是把每个单独的字按照不同的形制进行排列,如下图。形制有横幅,条幅,对联,扇面,圆形等。

结体就是字体的间架结构,写一个字,就如同如何搭框架把房屋建好,框架结构牢固,房子才会硬朗,字体的结构搭建也是这个道理。结体中的笔画避让,穿插,就是把延伸,或收缩的笔画,协调好彼此的摆放角度。使整个字体笔画的搭建,既不能过于拥挤,也不至于太松散,而是显得相对协调美观。

书法除了结体的设计,还要讲究布白,这是章法的基础常识。比如,我们书写一幅作品,上下左右要留足边框,也就是要留白。不能把字体写到边上。此外,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也要讲究留白,留足空白的间隙。

多练多学熟能生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滴水穿石”。学书法也要有这种境界。首先,我们要提升书法的鉴赏能力,能看出优秀作品的特色在哪里,能对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篆、隶、楷、行和草几大书体有一定的研究。多看原碑帖,多欣赏名家帖子,多与高手交流。

书法功力和其他艺术一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挥笔一阵风,台下十年功。看别人刷刷几下子写出一手好字,实际上人家花费了大量时间练笔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书法功力要有长进,不仅要多练多学,还要持之以恒,才能熟能生巧,写出笔法老道的书法作品来!

总结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不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