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最情色的诗,他写的...

 冬天惠铃 2022-09-12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很久以前,一个文艺女青年给我发私信:白居易真是个渣男啊。

那一刻,我竟认为她说的很有道理,无法反驳。

在我印象里,白居易撩起妹来,确实是炉火纯青、挥洒自如,简直堪称我辈之楷模。

不论是在浔阳江头、还是鄂州河畔,他总是能邂逅某个落单的少妇,而且每次搭讪还老是同一个套路:姑娘,我这里有酒,你有故事吗?

你就说说,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几个诗人像他这么骚气的?

时过境迁,如果换做如今,她再来问我,白居易到底是不是个渣男?
我可能会沉默,不知道该如何去告诉她。

因为有些事情,连我自己也不清楚答案。

就如同,多少年前,我并不知道,白居易放浪形骸的背后,原来是这么一个烂俗且虐心的故事。
图片

01

贞元六年,白居易回到了符离。

这些年来国家并不太平,藩镇割据,到处都是兵连祸结,白居易自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四处奔波。

如今回到了符离,难得安稳,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开始和兄弟们一同发奋读书。

母亲很严格,不让少年和村子里的小孩玩,只准他读书。

她对少年说,你是官吏子弟,总有一天要去考科举、当大官,不可以和那些低贱的孩子混在一块!

他很听话,认认真真去读书,白天学诗词歌赋、晚上背儒家经典,昼夜不懈,到了后来,他的舌头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

他老老实实走上母亲为他安排的路,不敢有半点违背。

直到那天,他在路边散步,一个轻灵的身影就这般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他视线里。

那是一个明朗欢快的少女,四野荒芜寂静,唯她生机勃勃,翩然荡漾在春风里,洋溢着数不尽的温柔。

也许就在第一眼看见她时,他就已经爱上了,只是彼时浅薄的阅历还不足以让他明白,那是爱情的模样、心动的感觉。

少女的身影渐行渐远,自小就孤僻的少年,不愿遗失这触手可及的缘分,竟不知从哪借来了勇气。

他急忙冲上前去,脸憋的通红。

他说:你好,我我我我叫白居易,想认识一下你。

那年,他十九岁,她十五岁。

这一卷青史,终是开了章。


02

少女是白居易的邻居,有个好听的姓名,叫湘灵。

湘灵是贫寒家庭的女儿,眉梢却总是挂着笑,她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声音如银铃似得好听。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湘灵不似贵族家的闺秀,她自小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也会经常在田野里撒开脚丫子嬉戏。

她认识不少村里的男孩子,可像白居易这样的还是第一次见。

她每次出门都会下意识的看向那个窗篱,每次都正好对上他慌忙躲开的眼神。

湘灵不知道,其实每天白居易都会早早起来,就坐在窗口的书桌旁,也不看书,而是注视着她家的方向,直等到她身影出现的一刹那,他才会心满意足的开始新一天的学习。

有时,湘灵也会大着胆子走过去,捧着脸蛋,看向在窗边读书的白居易。

她发现这个小哥哥的眉眼真好看,白白净净的,和村里其他男孩都不一样。

白居易的脸都快烧起来了。

她歪着头,背着手,笑嘻嘻地唤白居易:阿连。

想了想,叫乳名似乎不怎么礼貌,又改口说:大白。

那天,她的笑容映在他的眸子里,温暖纯粹,风一样的寂静。

他心头一动,想送给她一首诗。

她很惊讶,没想到大白不但认字,还会写诗呢,在她的概念里,诗都是那些大人物才会的呢。

白居易清了清嗓子,说: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他知道湘灵没念过书,所以尽力让自己的用词通俗点、再通俗点,通俗到让面前这个女孩子能听懂的地步。

湘灵听懂了,她的脸颊泛起红晕,宛如止水面被激起的涟漪,却也让看着她的白居易,内心之中搅海翻江、奔腾千里。


03

在没遇见湘灵之前,白居易不知道何爱情的。

他以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自从遇见了她,白居易开始明白,什么叫非卿不娶、之死靡它。

白居易送给湘灵一面镶锲着双盘龙的铜镜,他说,曾有个大诗人,叫刘希夷,他给心爱的女子写过一首诗: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湘灵收下了镜子,少年与少女就这样私定了终身,还偷尝了禁果,漫漫长夜,他们依偎在一起,任由月辉披在身上,镶起一层银色的边。

贞元九年,白居易的父亲迁任襄阳别驾,此时国家的局势也大体安定了,母亲决议带着一家人前去襄阳。

如此,离别终究是来了,无可阻挡。

走的那天,这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湘灵将那面铜镜还给了他,说:我等你将它再次给我。

白居易接过镜子,沉默不语,他重重的点了点头,留下了可能是他给湘灵写的最后的诗:

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
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
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
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马车咕噜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白居易趴在车栏上,努力的睁大眼睛,眼看着湘灵单薄的身影渐渐变小,最终消失不见。

在襄阳,因父亲是别驾,白居易的生活水准一下子提高不少,终于不用再过符离时的苦日子了。

可他还是不开心。

他忘不掉一个叫湘灵的少女。

尤其是夜深人静时,他更是相思成疾,咬着自己的手,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湘灵,我想你了。

图片

04

贞元十年,白居易的父亲去世,一家人再次回到了符离。

按照礼法,白居易要披麻戴孝,在家丁忧近三年,故而虽然恋人再次相见,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去和湘灵私会。

二人只能犹如初识一般,在窗篱下,眉目传情。

直到贞元十二年,白居易丁忧完毕,这年他二十五岁了,湘灵也已经二十一了,他终于鼓起勇气,恳求母亲让自己把湘灵娶回家。

可母亲不许,母亲认为,白居易总有一天要踏上仕途,娶的必须得是高贵门第的女子,所以,她果断棒打鸳鸯,绝不认可身为村姑的湘灵。

她对白居易说,你要娶的应该是对你仕途有帮助的女子,你要是娶一个村姑,那岂不是让别人笑话咱们白家?等将来我死了,要怎么在你父亲面前解释?

在中古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没什么自由恋爱,只要母亲不点头,白居易是没办法迎娶湘灵的。

他的苦涩无法言说,只能写成文字: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你看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有没有想到什么其他类似的句子?

唔,是《长恨歌》的名句:在地愿为连理枝。

所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到底是杨贵妃和唐明皇,还是湘灵与自己呢?

05

他不甘心,母亲不就是因门第可以对他有助力吗?

那好,如果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入仕,向母亲证明即使不需要联姻自己也可以当官的话,那么母亲会不会认同他和湘灵的爱情?

想到这里,白居易猛然间仿佛抓住了什么,他喜出望外,对啊,只要结局完美,过程如何曲折又有什么关系?

他更加发奋读书,贞元十五年,白居易考过了乡试,也就是这次在宣城,他结识了弘农杨氏的子弟杨虞卿。

杨虞卿见白居易年近三十竟还单身,有意把从妹介绍给他,白居易当然婉言拒绝。

次年,白居易进京赶考,终于进士及第,那一年,他二十九岁了。

他欢天喜地的回到符离,以新科进士的身份,求母亲同意自己将湘灵娶回家。

母亲还是拒绝,她说,进士?这算个什么官?

白居易愕然,的确,在唐朝,你纵然考中了进士,也只是代表你有做官的资格,而不是直接就能去做官,只有等到有空缺了,吏部才会来找你替补,所以在唐朝,那些中进士后在家等了好几十年才当上官的也大有人在。

母亲并不认可他的进士身份,白居易一咬牙,为了湘灵,他拼了,回到长安再继续考。

重回长安,白居易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元稹。

二人结为知己好友,在长安一同攻读,也写诗互相唱和,有一次,元稹饮酒喝的酩酊大醉,嘟囔地叫:莺莺……

白居易翻了个白眼,说:你一个大男人,竟还嘤嘤嘤?

元稹从床上蹦起来,张牙舞爪地叫:不是嘤嘤,是莺莺,崔莺莺的莺莺!

原来,元稹也有一个初恋。

当年,他寓居蒲州,借住在寺院,偶遇了姨妈郑氏。

那时,蒲州恰好遇到兵灾,他托朋友搬来救兵,这才解了围,在答谢宴会上,元稹与表妹崔莺莺确认过眼神,遇见对的人……

元稹进京赶考,发誓当上官以后,一定要披红挂彩、衣锦还乡,然后把心心念念的崔莺莺娶回家。

白居易看着梦呓的元稹,不由轻笑,原来自己和好友,二人竟有着一模一样的过往。

那段时间,每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元稹与白居易躺在榻上、转过头来辗转难眠。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漫漫长夜,他们一个在想着莺莺,另一个在想着湘灵。

06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与元稹双双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

有了官身,白居易决心把家迁到京城,这年隆冬,他赶回了符离老家,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

他都三十二了,湘灵也二十八了,他们拖不起了。

母亲还是不同意。

这彻底摧垮了白居易的防线,他去找湘灵,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这个女子等了她十三年了,如今的自己却还是无法给她一个交代。

他不敢看她的眼睛,只能低声说:我要走了,去长安,以后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面前的湘灵却忽然笑了,明明泪水潺潺流出,可脸颊上满是笑靥如花。

她好似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自己的身份太过低贱,这辈子是不可能与大白在一起的。

她送给了白居易一双鞋子,是她亲手做的,她希望自己的爱人穿上,就仿佛就是自己在陪伴着他,一起走遍往后余生的漫漫长路。

这双鞋子,就是她给这段爱情的答案。

白居易终究是走了。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这首《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07

回到长安,白居易得到了一个消息。

自己的好友元稹迎娶了京兆韦氏的女儿,终究还是辜负了初恋崔莺莺。

他苦苦一笑,都是为了仕途,他们牺牲了爱情,元稹如此,他也如此。

有一次,他与朋友在仙游寺散步,众人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朋友说:乐天,你文采这么好,不如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怎么样?

白居易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就开始写。其实他朋友的本意,是想让他批判一下唐明皇因耽于美色而误国的事儿,一开头他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写的。

可写着写着,一个模糊的少女身影就忽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他的笔锋,在潜移默化间,变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08

元和三年,白居易终于结婚了。

这一年,他三十七岁。和好友杨虞卿的妹妹成了一对。

新过门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门第比白家还要高,母亲看着新媳妇,喜得合不拢嘴。

只有白居易的眸子里,满是落寞。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

这个他和湘灵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

可白居易已经四十了啊,他也已经娶了妻子,他应该对杨氏负责,那是作为男人的担当。

他只能将自己对湘灵的思念存入诗歌当中: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09

元和十年,白居易触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伤,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在被贬途中,他遇到了一位故人——正是湘灵。

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当写意的过往远去,搁着时光的纱,他们的容颜与二十多年前的少年少女重合,像是经历了半生,诉说着钟情。

我们无从知晓当日的具体情景,只是双方都有家室,纵然相爱,也只能叹息一句物是人非。

而历史,也只给我们留下了名为《逢旧》的两首诗。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隔了二十五年的皑皑岁月,他们相拥,放声大哭,让挚情睥睨了时光。

相拥过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了陌路人。

在白居易和湘灵长时间的分别里,他们接触的人,瞧见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慢慢的,他们人也会变得不一样,心的距离也就变得远了,光是靠年少时的羁绊,是无法维系这份感情的,人生成长的过程总会有这样的身不由己...

或许他们也曾期待过重新相遇,也曾坚信过未来会有奇迹的发生,但这些终究在静默的年华里,悄无声息的沉淀了。

10

白居易在被贬谪九江期间,仕途不顺、心情沉郁,有一次,在庭院晾衣服的时候,忽然见到了一双鞋子。

正是当年离别之时,湘灵赠给他的那一双。

白居易凝视这双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的布鞋,发了好一阵子呆,然后,写下了一首长诗。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这首长诗,题目就只有两个字,叫《感情》。

11

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职上任满,回京述职,他特意去了符离一趟,想去看看湘灵。

可伊人却已杳无音讯。

白居易望向那个他们曾经初识的篱窗,一起依偎的地方,如今空空如也。

他重重的叹了口气,佝偻着腰,离开了。

这就是历史给这段感情的最后一则记载。

在这之后的白居易是个怎样的人,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

他开始学会放荡,整个人骚气的不能再骚气,经常流连忘返于青楼花馆,还公然在家里蓄妓,他说: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当年他没有得到湘灵,如今干脆彻底放开,纸醉金迷,把所有的愤懑借肉体的快感全都发泄出去。

看看老年白居易的诗,有些句子简直是公然开车,比如“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能把不举说的这么清新脱俗,真的没谁了,这也幸亏是他白居易,若换做其他诗人,分分钟要被封杀的节奏。

泡吧喝花酒就不说了,白居易因为年老体衰,为了助兴,居然还开始嗑药,他说:

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妒他心似火,欺我鬓如霜。
慰老资歌笑,销愁仰酒浆。
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

什么叫钟乳?

就是唐代的一种春药。

白居易一共蓄养了33个家妓,而且专门找那些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似乎是为了追忆初见的湘灵,每当这些女孩长到十八了,他就不喜欢,转手就给卖了:

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所以,你说他是渣男,不冤,真不冤。

可有时候我却在想,原本深情白居易为何会变的这样滥情?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热评:

当一个女人错过那个她最想嫁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挑剔。
当一个男人错过那个他最想娶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随意。
挑剔是因为,谁都不如你。
随意是因为,反正不是你。
或许这就是真相吧。
来源:读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