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心脏骤停后成功复苏的患者最初处于昏迷状态,需要ICU的机械通气和其他器官支持。最佳做法是给这些患者做低温,并将其温度控制在32-36摄氏度的恒定范围内至少24小时。但这种做法的证据确定性正日益受到挑战。这篇综述将总结心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体温控制方面的关键证据。 最近的研究结果:目标体温管理2(TTM-2)试验记录了在33℃和常温下处理的心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6个月死亡率没有差异。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高级生命支持(ALS)工作组完成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得出结论,目标温度为32-34摄氏度的温度控制不能改善心脏骤停后的存活率或有利的功能结果。两项观察性研究记录了预测的中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者中,温度控制在33-34摄氏度比35-36摄氏度有更好的预后。 OHCA后温度控制的网络荟萃分析显示,在31和36摄氏度的低温范围内,任何温度目标与常温之间的6个月死亡率或功能结果没有差异。 ILCOR ALS工作组在网上发布了以下关于心脏骤停后温度控制的治疗建议: 1)我们建议,对于因心脏骤停而出现ROSC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通过将温度控制在37.5℃或更低来积极预防发热(建议不充分,证据不确定)。 2)心脏骤停患者的亚群是否可以从32–34℃的低温中受益仍不确定。 3)ROSC后出现轻度低温的昏迷患者不应主动加温以达到常温(良好做法声明)。 4)我们建议不要常规在ROSC后立即快速输注大量冷液体来达到院前低温(强烈建议,中度确定证据)。 5)当ROSC后昏迷患者使用体温控制时,我们建议使用表面或血管内温度控制技术(建议较弱,证据确定性较低)。 6)使用冷却装置时,我们建议使用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基于连续温度监测的反馈系统,以保持目标温度(良好做法声明)。 7)我们建议对仍处于昏迷状态的心脏骤停患者积极预防发热至少72小时(良好实践声明)。 ILCOR首选“温度控制”一词,因为通常使用的“TTM”一词更适合在具体提及TTM试验时使用。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和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ESICM)发布了心脏骤停后温度控制的最新指南。主要建议是,对于心脏骤停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应持续监测核心温度并积极预防发热(定义为温度>37.8℃),至少持续72小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将温度控制在32–36 ℃或心脏骤停后早期降温。 结论 最近发表了几项关于心脏骤停后温度管理的随机临床试验、观察性研究、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ILCOR ALS工作组、ERC和ESICM的共识是,应密切监测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体温,并积极预防发烧(≤37.5℃),持续至少72小时。心脏骤停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一些患者是否能从32-36℃的温度控制中获益尚不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