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认为:〈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大宗师”一一 即宗大道为师(什么是道?陈鼓应说不清才有此说)。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笔者就此认为:主旨就是,知其“天之道自然无为,人之道为而不争” 至矣,知之盛也。首章提出的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天之所为” 就是“自然无为” ,“人之所为” 就是“为而不争” !“主题” 即本篇的主旨:只有“真人” 才能“真知” !知其“自然无为,为而不争” 才能“真知” !,“真知” 后,就能对“死生无所谓” !本篇分为十章,首章提出“天道与人道” 的关系,即讨论“自然无为,为而不争” 的关系,能了解“天道与人道” 的关系,便是真人。“主旨” 是文章的“言外之意” 而不是“言内之意” ,对“真人”“精神面貌有诸多的描绘”则是“言内之意” 而非“言外之意” !知其“天之道自然无为,人之道为而不争”, 对“死生无所谓” ,才能达到“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 第二章, “死生,命也” !说的是“自然”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说的是“无为” !第三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 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个无形而永存道体就是“天道” ,无形的“不争” 就是“人道” 。第四章“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知其“天之道自然无为,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见独” !“见独” 后“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第五章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这种无形与有形一体之关系,体现“死生一如”的人生观!第六章 “逍遥乎无为之业” 这一点睛之笔,直奔“天之道自然无为”第七章“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这种“死生一如”的人生观,是“自然无为” 的体现!第八章“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只有“为而不争” 才能“忘” !第九章 “堕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也是“为而不争”的体现!第十章“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全篇围绕“天之道自然无为,人之道为而不争”论述。 不知本篇主旨,就不知庄子在本篇中究竟说的什么?就不能正确对本文予以译注。以本篇首句为例: 本篇首句: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将“今译” 为: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哪些是属于人为的,这就是洞察事理的极境了。—这种译文,既不符合庄子原意,也不符合本篇首句原文,就是说不但不符合本篇首句文意也不符合本篇首句文义。“知天之所为” ,与“知道哪些是属于天然的” 不相干,这译文原文明显不符。“天之所为”, 是说的“天的作为” 而不是说的“天的属性” ,也体现不出“哪些是” 之意。 庄子此言之“天” 是指运行之“天道” ,“天道” 是如何运行的才有“天之所为” 之文。“天道无私” 是因“天道无为][wèi]” 。《老子》五千言旨归就是“自然无为][wèi] ,为而不争,庄子此言“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是说知其“天道自然无为][wèi]” ,就知其“人道为而不争” 的道理,这就是认识事理的极境了。如此译文不但符合本篇首句文意,也符合本篇首句文义,更符合庄子言外之意。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是不知本篇之主旨,才将本篇首句原文误译。读不懂篇首句原文之意,也就不知本篇之主旨。 |
|
来自: 昵称114103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