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陵之 明长陵: 明朝营造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墓

 蔓萝花 2022-09-12 发布于安徽

       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坐落在天寿山的主峰南麓,葬在其中的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长陵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帝后合葬陵墓。

      永乐七年,明成祖亲自前往,在诸多风水大师的陪同下最终选择了现在长陵的所在地,并且将原先黄土山后山脉重新命名为天寿山。就长陵四周的山脉分布来说,形成了东西南北各有一山的形式,称之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势呈祥”的风水格局。

       明永乐七年(1409年)始建, 历时四年竣工。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病逝,永乐十一年长陵落成时,才从南京将棺椁运到北京,葬于陵中。而祾恩殿则是在三年后才建成。永乐二十二年,成祖病逝于北征途中,同年葬入长陵。此后,长陵陆续增建了神道墓仪设施。

        长陵的陵寝建筑是由前导部分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组成。

       神道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一系列墓仪设施组成。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其建筑风格宏伟壮观,修建工程浩繁,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在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是比较突出的。

       来到长陵,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红墙黄瓦的陵门。陵门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

       长陵的陵宫建筑为前方后圆。前面共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东侧为神厨、神厨前有碑亭一座,重檐歇山顶,亭内有龙趺碑一座。此碑建于嘉靖二十一年,原本是无字碑,后清顺治年间在碑身正面刻了清世祖谕旨,用满汉文字记述了当时明陵的情况和对陵墓的修缮保护措施。碑阴面刻有清高宗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偈明陵八韵》等。


       院门正中为祾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门身的斗拱、阑额、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成。

       祾恩门北面两侧各有神帛炉一座,用以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进了祾恩门,里面便是第二进院落。主殿便是祾恩殿了。此殿为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基座三层,汉白玉石栏板,望柱,是供奉帝后牌位和举行祭祀的地方。殿内有60根整材楠木柱,中间四根最为粗壮。

祾恩门

       长陵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

       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汉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跨进祾恩门,高大巍峨的祾恩殿显现在眼前。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皇帝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祾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公元 1416年),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御路石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工艺精湛。

祾恩殿

       大殿呈长方形,殿墙为红色,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通闭66.56米),进深五间(通深29.12米),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三级台基和重檐庑殿顶都为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规制,(只有故宫三大殿、太庙可用)。 殿上榜额,书“祾恩殿”三金字。

祾恩殿

       殿内“金砖”铺地,支撑殿宇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高14米,直径1.17米,用材粗壮,不加粉饰,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大殿内粗壮的楠木柱子未用一根钉子,与大梁用卯凸凹槽相互勾连撑了大殿。这座楠木巨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

金丝楠木

       进入大殿,一座永乐皇帝朱棣的铜坐像矗立在大殿中央,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像

       朱棣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金龙冠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皇冕

       现在裬恩殿内有定陵出土文物展览以及永乐皇帝与明长陵历史陈列展。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龙袍

       祾恩殿后侧便是第三进院落,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棂星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有石五供。

       出了大殿后门,是一院门,穿过院门,来到最后一进庭院。这里是陵园的后部,有棂星门、石五供、和宝城。包成又由明楼、方城和宝顶组成。

       棂星门是一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其两方形石柱,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棂星门象征天门,是一种象征王制、点缀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

棂星门

       两柱牌楼门后正中神道上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一个三足鼎形石香炉、2个花瓶、2个烛台)。

石五供

       石五供后是宝城,又叫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宝城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2华里。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则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的制度。

明楼

       明楼是宝城的城楼,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

       方院后面是圆形的宝城,宝城前部建有方城,方城上有明楼,重檐歇山顶,楼内有“圣号碑”。碑制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此碑并非原物,世宗皇帝改朱棣庙号为“成祖”,用木头刻好后嵌在碑上。嘉靖二十四年,太庙失火将成祖牌位烧掉了,到神宗年间,重新建起了现在的明楼和圣号碑。

       圆形的宝城中间,圆丘式宝顶上,松、柏、橡树成林,宝顶之下便是长陵的地下宫殿了。

圣绩碑

       登上明楼,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站在明楼上,还望四周,明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座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这是明代诗人张循占对于当时长陵景象的描写,从中可以反映出昔日长陵的威严。

       长陵首先体现出的是规模大、等级高。从现在存留的一些建筑以及华表、石像等等我们可以发现,长陵的整体规格在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长陵上有一座祾恩殿,是目前长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宫殿。他是仿照明代皇宫来建造的,是国内非常罕见的大型宫殿之一。祾恩殿用材考究,其中所用的木材主要是优质的楠木。从祾恩殿的整体建造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整体给帝王陵墓建造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巨大无比的。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都是被视作是神圣的禁地,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因此不单单是老百姓不能随便的出入,就算是朝廷大臣到了此地也是要下马,恭恭敬敬的步行进入陵区,不得有丝毫的不敬之意。长陵的“下马碑”就有5.32米之高,正反两面皆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几个大字。

       总的来看,明长陵的规模、华丽程度都是明朝之最,此处不再一一细数其中的建筑。但是从中其实也是反映出了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在古代皇帝作为权力的象征,就可以拥有如此硕大的陵墓,但是平民百姓确是草草收场,更甚至于是要为了皇帝的身后陵墓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古代社会来说,君臣等等的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了劳动人民。就现在来看,虽然留存至今的帝王陵墓规模浩大值得我们后人敬佩,但是建造此浩大工程背后的古代劳动人民则是更需要我们深思和怀念的。

       明十三陵之首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是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寝。陵内用于祭祀的陵恩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楠木殿之一,陵恩殿建筑在汉白玉雕刻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所有木件全部为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二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内陈列着定陵地下宫殿出土的文物数百件。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做工精湛考究,形象逼真,此造像是世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宋庆龄、杨尚昆、万里、彭真、阿沛.阿旺晋美、郭沫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都到过长陵。毛泽东曾三次到长陵。邓小平、刘少奇来过两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国家首脑到长陵参观后表示非常赞赏。明长陵永远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欢迎中外朋友前来光临。

        作为明早期的建筑,祾恩殿在建筑面积、屋厦形制、琉璃瓦颜色、屋脊走兽、构槊形制、台基形式等方面,都远胜于中晚期的殿宇建筑;祾恩殿的建筑大木构件尺寸之大极为罕见,檐部鎏金斗拱的采用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特征,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显得更为讲究和端庄肃穆,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富庶与强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