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十三陵揽胜(1)——明十三陵⑥

 三泰书斋 2022-11-19 发布于甘肃

(一)长陵

1.简介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陵园始建于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1409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

文章图片1

长陵概括图

2.陵主生平

(1)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余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文章图片2

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早在当燕王时,就曾屡率诸将出征。明成祖以永乐作为年号,具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各国,大力开拓海外交流,后世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

(2)仁孝文皇后徐氏

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文章图片3

仁孝文皇后徐氏

3.陵宫建筑一览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为“祾恩门”,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梢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

文章图片4

明长陵祾恩门 1890年拍摄

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它是十三陵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宇,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本色楠木巨殿,为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竖六根不加粉饰的楠木巨柱,最高达14米,直径1.17米。殿后穿过内红门便是明楼方城,方城下有甬道可登上明楼。与明楼相连的是宝城城墙,周长1千米左右,中间是宝顶。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单檐一间,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安装门簪四枚)、余塞等构件。

文章图片5

长陵棂星门

两柱牌楼门后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案体规整大方,基本完好。案上五供器俱全。中间的石香炉,作三足鼎形,炉身和炉盖各用一整石雕成。炉身部分腹部圆浑,三足外侧各雕云纹饕餮。炉耳、炉沿则分雕回纹图案;炉盖,底径大小同炉沿,顶圆,下雕一周海水江牙图案,上雕云纹及一头部前探的盘龙。烛台,形状略似古祭器中的“豆”,烛盘下雕仰莲瓣一周,下雕云纹。花瓶,小口大腹,两耳各雕衔环。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圆”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明代文献中又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1千米。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

宝城的前部,沿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方城高12.95米,下设平面走向呈“T”形的券洞,该券洞,《大明会典》中又作“灵寝门”,其实际作用相当于进出宝城的城门洞。券洞内原建有随墙式黄琉璃屏和前、左、右三道门扇对开的城门(现黄琉璃屏和门扇均已不存)。从琉璃屏前东西分驶,可出方城而达于宝城内。方城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

4.祾恩殿

明十三陵的长陵祾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金砖铺地,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

文章图片6

祾恩殿概述图

长陵的主要建筑祾恩殿,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它有一点比太和殿更突出,那就是它的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据说,当时这些楠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就用了五六年时间。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记明代运图,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经历。而结筏水运时,每筏运木604根要用竹4405根,此外,还配有运夫40人,自蜀至京,不下万里,一木至京,费银可达万两。这样粗大的楠木,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已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这个殿就显得特别珍贵。朱棣当了22年皇帝,在他称帝的第6年就开始营建陵墓,共用了5年。

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世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又作“廊庑”)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长陵祾恩殿陈列的“出土文物展览”,是将定陵部分出土文物移到长陵陈列,分为三部分:西半部是出土文物,共22个展柜180余件文物,分别为金器、银器、瓷器、玉器、金锭、银锭、宝花、玉佩饰、玉带、宝带、首饰、袍服、百子衣等,其中有原物也有复制品;东半部是御用织锦陈列,均为复制品,共11个柜子17件展品;中间是十三陵全景模型。其中“金丝翼善冠”十分漂亮,轻巧、华贵,它出自万历帝头侧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此冠虽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罗纱轻盈透明。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编织形式同前屋。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然后码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口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文章图片7

金丝翼善冠

5.长陵明楼

长陵明楼,明朝及清初时曾在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因此《帝陵图说》有“栋梁楠梗”的记载。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一律改为石券门。

明楼的外观形制基本如旧,其中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6. 相关历史典故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碑趺碑,即神功圣德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的器重。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龟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本领,故而用以为趺(底座)。

文章图片8

神功圣德碑

那么,巨大的石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立到龟背上的呢?具体方法尚未见有所记载,却有“龟不见碑”的传说。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一天,施工总管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龟不见碑,碑不见龟。”醒后,他想了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再将土去掉。此段史话虽然带有迷信色彩,然而“龟不见碑”的说法是合乎道理的。这种“堆土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