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生澁(涉)皆曰沙”——涉县县名再探讨

 爱旅游的寒江 2022-09-12 发布于河北

“凡生澁(涉)皆曰沙”

——涉县县名再探讨

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简称《通考》,载云: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但,《通考》毕竟是宋元时期的文献,时间靠前,“涉,春秋涉侯国”,这一见解可信度较大。由此可以确证,涉县这一地盘,春秋时期姓“涉”。

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为涉县立县之始,距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始置沙县,后改为涉县。

元鼎五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涉侯。东汉初改涉县为涉侯国,属魏郡。由“沙”而“涉”又“侯国”?这是立县之后一段时间。

再后边,晋属司州广平郡。北魏曾先后并入临

水、刈陵县。隋复置涉县,先后属上党郡、潞州等(唐,曾名“漠”县?)。南宋时涉县被金所占,曾两次升为崇州:。元初废州复县。亡县升州又复县。这时已到元朝,是《文献通考》成书的时侯。

统观,涉县始于“涉”,中经“沙”,终为”涉”,枝节不计,涉县姓为“涉”,初为”沙”,因此,清凉村券刻“古沙阳”;民国年间曾短暂为“沙阳”县,这都是有根源的。

山雨疑,“涉”与“沙”,有什么特别的关联吗?有人说,形近致误!山雨认为,这种说法,太浮浅。不是形近的问题,“涉”与“沙”含义上本来就有关联。涉县这地方,地处太行东麓腹地,“太行险阻”,“漳水潆洄”,是为“涉”,徒行而沥水,又为“涩”,道路险阻;不通畅的意思。山雨的观点:涉必涩。在太行山中,徒行沥水,行程必然不顺畅。至于“沙”,看引伸(申)义,“凡澁(涉)皆曰沙”。“澁”字,繁体是四个“止”,相抵而行,不顺遂也,此即为““涩“。至于“涉”,水旁,前后两“止”两足,沥水而进也。涉水三足(止)即为“涩”(澁)也。涩(澁)者,不圆润,不顺畅,即为“沙”也,沙之本义,有“疏土也”,水旁之地也。引伸(申)之,“凡生澁(涩,涉)皆日沙”。生澁(涩,涉),不流利,不纯熟也,如组词:涩难(险阻);涩道(无级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涩滞(险阻:不通畅)。大白话,涉县,“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咽喉”,不是好走的地方,要跋山涉水,不通畅,不通畅,就类似于“沙哑”之“沙”。古人云:凡生澁(涩;涉)皆曰沙。

由此,“涉”和“沙”,是因果关系。先是“涉国”,涉水不易,遂有类似“沙哑”之“不顺”。古人,估计,也曾想当然过,认为,“凡生涉”,“皆曰沙”。只要叫“涉(侯)国”的,都叫“沙(侯)国”。唐宋前的文献没有记载。有记载的是宋元之后,“生涉”“皆曰沙”。“涉国”之后就得是“沙县”;因“生”,“沙”后即有“涉”,“沙”生“涉”嘛。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山雨   壬寅清秋之月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