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屋山道教: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金元时期>

 大河文学 2022-09-12 发布于河南

第四节 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王屋山的主要教派是全真道。全真道是金初兴起的三大新道派中出现最晚的一个道派,它创于金,兴于元,是金元时期力量最强、教团人物文化程度最高、留下的著述最多的道派。全真道的创建者及其骨干分子,属于庶族出身的中级知识分子,这与太一教、大道教的道祖皆出身中下层社会不同,因而全真道的教义教制带有明显的地主阶级文化的烙印。它的创立者王重阳(1112~1170年),祖籍京兆(今陕西)咸阳大魏村,生于终南县刘蒋村,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喆,号重阳子,家业丰厚,财雄乡里。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深感仕途无望,遂遁入玄门,弃家修道。正隆四年(1159),他自称遇神人授修炼真诀,在终南山穴居修道两年多。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忽然焚烧其居,只身前往山东传教。王重阳在这次东行途中,首次涉足王屋山。他寓居唐时玉真公主修道的玉阳灵都观布道后,入山东传教,创立全真道。在山东,王重阳相继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 (今蓬莱)、莱州传教,很快赢得信众,并收七弟子,分别是:马钰(1123~1183年),原名马从义,字宜甫,号丹阳子,世居宁海州;谭处端(1123~1185年),原名玉,字伯玉,号长真子,宁海州人;刘处玄(1147~1203年),号长生子,莱州武官人;王处一(11421217年),号玉阳子,宁海东牟(今山东牟平县)人;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家世栖霞;郝大通(1140~1212年),字太古,号广宁子,宁海人;马钰之妻孙不二(1119~1182年),号清静散人,山东宁海人。后世称他们为“七真”,又因王重阳自题庵名“全真堂”,故其门徒均称为全真道士。全真道的教义,总体上仍是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概括起来:第一,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三教平等。第二,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实践原则。这三大特点,都表明其与过去那些主张符箓、烧炼、斋醮等旧道派均有所不同。因此,全真道在齐鲁大地一经创立,前来受戒者接踵而至,不几年,徒众就遍及山东。金大定九年(1169)秋,王重阳留下王处一、郝大通等在昆仑山(山东半岛的姑余山别称)修炼,自己率丘、刘、谭、马四徒西归。在到达开封的第二年(1170),王重阳逝世,四弟子扶柩回到关中。其后,全真掌教由马钰担当,其余六人各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一带修炼。值得一提的是,丘处机等四弟子前往陕西为师父筑墓,途经怀川地界及王屋山,见山川秀丽,道观巍峨,留下《过怀川》等诗作。1174年,丘处机在陕西刘蒋村为师父守丧三年期满后,入磻溪修炼。其间,又东行王屋山,察看山水,收徒传道,并访得王重阳当年东行路过王屋山灵都现时,曾在这里传经布道,遂在灵都观北修建重阳庵,以示纪念。此间,又与全真教新的掌门人马钰一起,在王屋山东南的南岭柏林村修建长春观,以作“休憩之地”。后,马钰卒,葬于长春观东侧。金世宗二十八年(1188),召丘处机入朝,同年八月,得旨还山,路经孟州时,曾建岳云观。当时孟州辖河阳、济源、王屋、温县4个县。据济源旧县志载,岳云观在水运里,即今济源市克井镇水运村。此次丘处机济源水运建观,是他一生中第三次来济源,也是最后一次。全真教徒尤其是北真七子,多为知识分子,且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因此,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以诗词歌诀的形式宣扬其教旨,多有诗集存世。丘处机就著有《磻溪集》。他在济源期间,曾登临王屋山,作《题天坛》二首:其一曰:“峨峨峻岭接云衢,古柏参差数万株。瑞草不容凡客见,灵禽只傍道人呼。凿开洞府群仙降,炼就丹砂百怪除。福地名山何处有,长春即是小蓬壶。”其二曰:“四面诸山若附庸,突然中起最高峰。每看晴日移坛影,常说寒潭卧黑龙。沆瀣要和千岁药,茯苓先劚万年松。拟寻活计参真趣,又隔烟萝第几重。”全真道还开创了“初跻道位,皆谐阳台受戒”的教规,王屋山也因此成为全真教在中国北方活动的受戒圣地。天坛峰北灵山洞口刻有门联:“七朵金莲在此处,邱刘谭马郝王孙。”正是北真七子在王屋山活动的写照。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杨世利,在研究金末元初的王屋山道教时曾撰文指出:“一般说来,道教的兴盛有几个指标,比如皇权的大力支持,有一批道德高尚、理论造诣深厚的高道,有道藏的编纂,以及道教宫观的大规模兴建。到了金末元初,王屋山道教同时具备了这几个因素,标志着一个道教发展高潮的到来。”这个高潮,就是全真道自金代传到济源后,便扎根王屋山,并在元代进入了鼎盛期。全真道的代表人物是丘处机。丘处机是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于明昌二年(1191)东归栖霞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但是,此后不久,从1211年起,蒙古军队南下攻金,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中原正面着战火的洗劫,同时也影响到全真道的发展。于是,丘处机于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率领十八弟子随行,应诏北上谒见成吉思汗。当时他已73岁高龄,历时两年多,行程万余里,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设于阿姆河南岸(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的营地。成吉思汗被丘处机的真情所感,向其请教治国养生之道,尊其为“神仙”,令其居燕京太极宫,总领天下道教,全真道也因此获得诸多特权,成为当时最显赫的道派。金元之际,尽管战火连绵,但由于丘处机的作用,王屋山的全真道脉依然延绵不绝,大批全真道士来到王屋山,并且多为北七真的再传弟子。较早进入王屋山的全真道是马丹阳即马钰的再传弟子栖神子王志祐。据《重修岳云宫碑记》载,王志祐受教于丹阳席下潘真人,于金末正大四年(1227),受当地官员司帅昆季的敦请,住持并重修了蒙金交战中毁坏的王屋山阳台宫,历时12年,宫成而卒。时阳台宫“宫殿宏大,廊庑修治,复灵官之位,列斋厨次之,接遇则有馆驿,延纳则有道院,呈一时之盛。”后来,该观赐名为兴国大阳台万寿宫,纯清子刘道清及其弟子王德阳相继住持。整个元代,从王志祐首开先河,将此前的许多道“观”改为“宫”。大约和王志祐同时,还有一位从毗邻王屋山的晋城来的杜志元,因其梦见与道士讨论道教,便寻仙访道于王屋山天坛。几年后,成为尹志平的弟子。
在元代,对王屋山道教影响最大的当属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一系。在蒙太宗九年(1237年,此时蒙已灭金,有国号而无年号),王屋总帅司荣礼请刘处玄弟子莹然子周尊师住持王屋天坛上方院。周尊师即周颐真(?~1240年),山东密州胶县(今山东胶州)人,16岁拜刘处玄为师,因其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刘处玄恐其英华外露,有碍求真,于是就让其“学憨痴”,又赐其号“憨周”。周尊师到王屋山后,率徒开始修葺因战乱而荒废的宫殿。总帅司荣当时对周颐真极为器重,除了聘请他为天坛上方院住持外,还施舍了洞宫社清虚宫、蔡村灵仙观、护驾堡仙游观以及天坛周围大量土地,为其整修宫观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仅三年,周就逝世了。此时,营建尚未完成。周颐真弟子众多,其中知名者主要有王德真、解志通等。他们便商议礼请刘处玄的另一著名弟子宋德方(号披云真人)前来住持院事。当时宋德方正忙于《玄都宝藏》的修纂事宜,遂委任门下刘志简提点此山,并召集十方修真徒侣兴废补缺,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等。同时,宋真人还将济源城北铁岸村的清真庵易名龙祥观,并出资扩建,赐名为龙祥万寿宫。此后这里成为他修纂刊印《玄都宝藏》的纸张供应地之一。这一时期,在王屋山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刘处玄法众所住持的宫观,如:周尊师弟子解志通兴建的以柏林长春观为中心的4座道观,秦志安门人唐志清所在的王屋玉阳山玉真观等。据《重修长春观碑》碑阴《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宗枝图》所载,当时在王屋山周围还有刘处玄系大小观庵10余处。因此,刘处玄系是元代王屋山地区全真教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支。在刘处玄系所住持的宫观中,解志通所修长春观最值得一提。解志通(1198~1292年),山东莱州人,号洞真子。他自七八岁开始即不茹荤酒,至栖霞滨都观参问丘处机,深得其赏识,推荐他拜清虚真人周颐真为师。父母欲让其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解志通志在烟霞,竹杖芒鞋,邀游于汴洛王屋山天坛之间达20载,尽得清虚真人之传。“厥后,历终南,登太华,有年矣。”中统元年(1260),偶过覃怀济源之柏林坡,见有长春观遗址,得知此观原为丘处机所修,故留驻于此,且志行苦修,以药术济人,深得附近官民士庶爱戴与信重。解志通在此立住脚后,便开始修复道观。据《重修长春观碑》记,他“披荆棘,拾瓦砾,因阜为台,引水为池,植松为盖,凿崖为庵,蒲团之外,一无长物”。他硬是利用自已多年来积累的影响力,多方化缘,筹资营建,终于把长春观修复一新,“构玄元殿于前,玉皇殿于后,三官、四圣翼列于庑,斋堂、厨库轮奂一新。另又别建道院四处:西仁和长春观、谢封长春观、北陈北白云观、孟津县感圣庙威灵观”。
长春真人丘处机一系在王屋山地区的活动,最为知名的是张志谨(号宁神子,生卒不详)。他于金末正大四年(1226)由晋阳来济源住持王屋山之玉阳山灵都观,兴复庙宇,受业者50余众。其后不久,张志谨仙逝,其弟子孙志玄继承师志,代掌观门之事,率道众最终完成灵都观的修复。灵都观的修复虽然最终由孙志玄完成,但张志谨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正因如此,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五月,金公主皇后下达懿旨,褒赠张志谨“广玄真人”之号,灵都观也被赐为灵都万寿宫。该宫乃丘处机一系在王屋山地区的重要宫观。丘处机西域之行十八弟子之一的孙志坚,在山西传教后即来到玉阳山并卒葬于此。真常真人弟子仇公居王屋山时,也是住在玉阳山灵都宫。
这一时期,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的弟子在王屋山也有踪迹。王志谨是郝大通的弟子,他开创的盘山派,宋汴梁朝元宫为本山,原在汴梁、洛阳一带势力很大,后来传播到王屋山地区。这一系在元代中期颇为活跃,曾产生了姬志真、徐志根、李志居等高道。据《崇宁葆光大师卫公道行之碑》所载,蒙古军占领河南后,栖云真人(王志谨)弟子卫志隐(1189~1283年)受尚书田阔礼请住持奉仙观。宪宗皇帝时,他被赐号为无为引道真人,并赐奉仙观为奉仙万寿宫。卫真人营建宫观50余年,一开始就“以身表众,不妄丐贷,不事禳禬,弟子讲学之外,俾耕桑以给衣食,种蓺以供蔬茹,创为辗硙以补助常费。岁积余赢,则为兴修土木之资,敝者补之,阙者增之。五十年间,凡为殿四,一奉三清,一位玉皇,次则列三官及前代高真,皆象设事之。讲授有堂,集会有所,门宇庖湢,莫不毕具”。经其与道众的勠力经营,奉仙观成为王屋山下济源城区一所重要的全真道观。卫真人嗣业弟子主要有杨道素、任志淳、郭道成、续道元、张道理等,其中最著名者为杨道素,曾担任河南孟州道正兼奉仙万寿宫提领,号“远尘崇德大师”。另外,在济源东北部的阳落山桃花洞女冠也属盘山派一系。据《桃花洞记》载,桃花洞“乃诸仙飞升之所,惠全修炼之处”。惠全即张惠全,师事金粟太清观女冠李守正,乃栖云真人之高弟。
全真道玉阳真人(王处一)一系在王屋山也有法脉传承。其代表人物为单志静,号开真子。其人生卒不详,祖籍不详。单志静学拜多师,《重修太清宫碑铭》记其“历事丘、刘、玉阳三真人,亲承训诲。然于玉阳真人所得妙道旨趣尤深,授其号曰开真子”。也就是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王处一,其开真子之号即为王处一所赐。道成之后,多有神异表现。单志静游访各地,道价也因此日隆。后来,因避战乱来到了济源,住在太清宫,并在功德主济帅杨公的支持下,重修因战乱而几近荒废的太清宫。但时隔不久,重修工程尚未完成,单志静辞逝。其后,门下高徒李志昂、张志微、姚志古秉承师志,勠力同修。兴葺功成,殿宇雄伟,掌教真常真人赐额号太清万寿宫。其中张志微还曾任孟州道正、覃怀道提点等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中,金代以王重阳及其弟子北七真为代表的全真道,在王屋山地区多有活动踪迹;而到了元代,北七真中马丹阳、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等宗系弟子在王屋山地区均有流传且分布极广,尤以刘处玄系弟子最盛。这一时期,王屋山道教还有两项最重要的活动,即在宋德方领导下刊刻《玄都宝藏》以及在王屋山天坛和济渎庙所举行的国家祭祀活动。前者利用道教经典的传承提高了全真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者则加强了王屋山道教全真教与统治者上层的联系。
宋德方(1183~1247年),字广道,号披云,山东莱州人。12岁拜师入道,曾先后师从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王处一和丘处机3人,也是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随行十八弟子之一。宋德方与济源或曰与王屋山有缘,与刊印《玄都宝藏》有直接关系。元代《玄都宝藏》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在中国文献典籍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这次道藏的编纂组织工作主要由宋德方负责,文字工作主要由其弟子通真子秦志安负总责,参与者多为宋德方门系的弟子,尤其不乏像李志全(号纯成子)这样的得力助手。元初,宋德方谨遵丘处机遗训,决定续修道藏,正是在续修道藏的过程中,宋德方与济源结缘。他首先设立了“济源、河中、终南祖庭三处,制造上品精洁复纸”。其中,济源的造纸处就设在济源城北铁岸村的万寿宫。据《济源十方龙祥万寿宫记》记载,龙祥万寿宫的前身为清真庵,由全真道士董志立、董志坚、张志柔、尹志明等建造于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后宋德方到此,因刊刻道藏造纸之需要,董志立等把清真庵施于宋德方,宋德方改其名为龙祥观,并加以重修,继而又赐十方龙祥万寿宫之名。与此同时,宋德方为道藏刊刻之事“乃立局二十有七,役工五百有奇,通真子平阳玄都以总之”。这二十七局中就包括王屋山。《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道行之碑》又载:“首于中阳晋绛置四局以事刊镂,继于秦中为九局,太原七,潞泽二,怀洛五,总为二十七局。”怀州和洛阳共设五局。怀州于元宪宗七年(1257)改为怀孟路,治所在沁阳,而当时怀州道教的中心是王屋山。宋德方的另一名弟子澄阳子负责“化缘金莲局”,该局设于王屋山,具体地址不详,但不在道教宫观之内。由此可见,刊刻道藏,王屋山地区设立了一坊一局,负责造纸和刊刻编校事宜。
在这一时期,与王屋山有缘的秦志安和李志全功不可没。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出生于山西陵川一个书香世家。40岁时,离家从道云游,于上党遇宋德方,拜其为师。当时宋德方为续道藏,正四处寻访人才,一见秦志安,知其学识广博,为最佳人选,于是便让其主挂修藏之事,前后历时8年。编纂工作完成之后,秦志安辞逝,享年57岁。不知秦志安生前是否来过王屋山,但死后其弟子李志实、郭志希等按照宋德方的嘱托,“奉其衣冠宁神于天坛之麓”。著名诗人元好问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足见其功德不凡。李志全(1191~1262年),是山西太原太谷人,字鼎臣,号纯成子。他少业科举,瞩目仕进,但金末战乱打破了他以科举求取富贵的梦想,遂拜河阳张尊师为师,出家当了全真道士。丘处机西行归来后,李志全于奉圣龙阳观谒见丘处机,蒙其“授以道妙暨讳名”。后宋德方续修道藏,遍寻博洽异闻之士,李志全被选中。此后其主要在王屋校雠道藏。功成之后,掌教大宗师李志常赐其“纯成大师”之号,并令其提举燕京玄学。晚年,李志全又回到王屋山,并终老于此。
宋德方编纂道藏始于蒙古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终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王屋山全真教在为《玄都宝藏》刊刻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收获也颇丰:首先,《玄都宝藏》编纂成书后,宋德方首制三十藏,藏之名山洞府。王屋山作为刊刻的参与地,自然成为首批《玄都宝藏》的庋藏之所。《重修天坛碑铭》载:“又谨安置三洞琅篇一藏,贮之高阁,永镇方维,期于不泯。”其次,《玄都宝藏》庋藏王屋山,为王屋山地区的道众学习研究道教经典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王屋山获得了一批人才资源。一批参与校刊《玄都宝藏》的高道大德最后归隐来到了王屋山。主要有王屋山金莲局的人员,还有一些随秦志安在玄都观总览藏书、校雠经书的经师。上文提到的李志全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这些编纂《玄都宝藏》的经师常年校勘道藏,学识渊博。他们归隐王屋山,对提高王屋山全真道士读研经典的水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元一代,济源王屋山地区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全真高道。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全真道士主要有:杨道素、王德真、李志全、张志微、李志昂、梁志通、梁志久、刘志简、李志田、李志昭、陈志忠、高志清、申志贞、傅道宁、周道全、沈志中、李道彰、张惠全、阎妙定、张道亨等。
金元时期的王屋山道教活动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掌教高道代皇帝到济源致祭山水。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完颜德明等都曾因此奉命到过济源。蒙元时期,随着攻占的汉族区域不断扩大和其自身的汉化程度的加深,开始注重对五岳四渎的祭祀活动。不仅继承了历代的相关制度,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的祭祀体系。《元史·祭祀志》规定了19处由国家祭祀的岳镇海渎,包括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后土。但是,这些名山大川远离大都,祭祀不便,颇为辛苦,故而由道教徒代为祭祀。
王屋山虽不在国家祭祀的岳镇海渎之列,但在当时全真教所主持的五岳四渎的国家祭祀活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史载全真教第一次代祀岳渎活动为元宪宗元年(1251),由掌教真人李志常主持。其行程“自恒而岱,岱而衡,衡隶宋境,公奉可于天坛望祀焉。既又合祭四渎于济源,终之于嵩,至于华,皆如恒岱之礼”(引自《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当时南岳在南宋的崔府君加封为亚岳,作为南岳的替身。但李志常却没有按照惯例,而是建议朝廷在王屋山对南岳进行望祭。选择在此望祭南岳,固然与济渎的祭祀地点在王屋山脚下,济渎庙又在城区,祭祀方便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元朝征服南宋之后,朝廷虽然派人对南岳进行祭祀,但是在王屋山的祭祀仪式仍作为惯例被保留下来,并载入祀典。李志常奉旨在王屋山天坛祭祀,还亲书“总仙宫”刻于天坛绝顶之崖,至今尚存。李志常的弟子申志贞曾随其遍祀岳渎,后来受命主天坛上方紫微宫事,应与主持王屋山的岁时国家祭祀有很大关系。至元元年(1264)的《大朝投龙记》曾记载:“凡有国家祈祷天地之后,必有瑶简以传刻龙,投于名山大川,用昭诚信,其来尚矣。”
王屋山地区除了在天坛的投龙仪式外,还有在济渎庙所进行的投龙活动。从宋代开始,在济渎庙内专修北海祠,望祭远在大漠之外的北海神。这样,济渎庙内的祭祀就具有双重性。宪宗元年(1251),李志常在祭祀完王屋山后,就曾于济源合祭四渎,连同江、河、淮三渎一并祭祀。当然,这些代祀活动也并非全真教一家的专利,玄教宗师张留孙、太一教主萧居寿,也都曾主持过济渎投龙仪式。继全真掌教李志常之后,元中统五年(1264),时任全真掌教的张志敬曾到济源投龙简,主持祭祀仪式。王志坦在担任掌教之前,曾多次到过济源。其中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是在蒙古宪宗元年(1251)。《崇真光教淳和真人道行之碑》云:“先皇帝践祚之元年,龙集辛亥,诏真常公佩金符,驰传祀岳渎,以公为辅行,继而奉香代祭者四,皆以祈天永命,敛福锡民为意。”从文中“以公为辅行”可知,这次王志坦到济源是跟随李志常致祭于济渎;再从“继而奉香代祭者四”来看,后来他任全真掌教后,又曾四次代祭岳渎。中统元年(1260),王志坦最后一次来到济源,曾留在王山达一年之久,可见其对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喜爱。祁志诚担任掌教期间,曾多次代祀岳渎。《玄门掌教大宗师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公道行之碑》云其“岁奉命持香祠岳渎,为国祭醮祝釐,精诚感通,数有符应”。祁志诚喜好以诗言志,他的《西云集》卷中就存有其至济源致祭或投龙简时所作诗歌。其中,《天坛》诗云:“飘飘风谒仙坛,坛上无人独往还。玉夜满斟时自饮,笙簧谁奏碧霄间。”又以《投龙简》二首,其一曰:“皇都别后到天坛,坛上焚香祝万安。喜遇仙灯照瑞应,不妨良夜倚栏看。”其二曰:“亲承君命下丹墀,度水穿林入翠微。王母洞投龙简日,翩翩鹤伴彩云飞。”《济源投简》云:“琳宫醮罢承天语,龙简赍来水府投。符瑞暮冬和气盛,灵龟荡漾戏清流。”《投简》云:“敬持龙简出皇州,济渎嵩岩两处投。天为圣明恢寿域,青山无尽水长流。”祁志诚的诗不仅有文采,而且都与王屋山和济水有关,足以证明他不止一次到过济源。
全真掌教张志仙,曾两次来济源祭祀济渎。但是,他第一次是跟随时任掌教张志敬以掌籍的身份来的。《济渎投简记》云,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命全真掌教诚明真人张志敬于长春宫建金箓普天大醮七昼夜。醮毕,“复命奉御严忠祐,掌籍张志仙,提举李志微诣济渎水府,于闰十一月初一日作醮六十四分位,投送金龙玉简,标记善功礼也”。张志仙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至大德六年(1302)担任全真掌教,据《元史·世祖本记》云,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遣真人张志仙持香诣东北海岳、济渎致祷”。这一次,他是以真正的掌教身份来济源祭祀的。
按照元代皇帝遣高道致祭岳渎的惯例,全真道其他几位掌教孙德彧、蓝道元、孙履道、苗道一、完颜德明等,应该都有可能到过济源代祀或致祭,但史料缺乏,无法考证。值得一提的是,全真道的最后两位掌教苗道一(十六任)和完颜德明(十七任),在任掌教之前,前者曾在济源铁岸龙祥观修真,后者曾是王屋山的守坛道人。后来,两人先后入京,担任长春观掌教大师,成为元代中后期全真教门的领袖。
金元时期,尤其是元代,王屋山除了高道云集、掌教频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宫观林立,金碧辉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同样与全真教关系密切。立观度人是全真道传播的主要方式,道观是道众从事法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全真道兴起之后,全真道士就在王屋山地区新建或复修了大量宫观。史载当时在济源王屋山及其周边,比较重要的道观就有17处之多,济源区域内至少有11处,其中最主要的有7处:一是以天坛总仙宫为主的王屋山道教三宫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建筑群;二是柏林长春观及周边4处道观:西仁和长春观、谢封长春观、北陈长春观、孟津感圣庙威灵观;三是为刊印《玄都宝藏》作出重要贡献的铁岸龙祥万寿宫;四是济水源头的济渎庙;五是济源城区的奉仙观;六是唐代玉真公主曾经修道的灵都观;七是王屋山上与阳台宫毗邻的通仙观。另外还有太清观、悬泉观、虚皇观、清真观(有别于回族清真寺,纯属道观)、洞云观、龙泉观、金仙观、清乐观、长生观、玉皇庙、吕祖庙等。这些庙观,多数或年代久远且史料不详,或仅存遗迹,今人已难知其祥。尽管如此,遥想当年,这些地方都是全真道徒们苦心经营之地,也是民间香客祈求神灵保佑或许愿的场所,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屋山道教<序一>

王屋山道教<序二>

王屋山道教<绪论>

王屋山道教的历史演变<早期道家人物在王屋山的活动>

王屋山道教:王屋山道教的历史演变<兴盛与衰微>

王屋山道教:王屋山道教的历史演变<第一个高峰期——盛唐时期>

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