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7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国防机动部队第13兵团等部队北上,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任务。 边防军的后勤供应,任务繁重,需要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保障。东北军区担负着为边防军部队筹措物资和其他保障的任务。但东北军区后勤部是在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之后于7月17日紧急组建的,机构不全,人员较新,骤然接手如此艰巨的任务,显得力不从心。 而担负组建边防军后勤司令部的中南军区,决定由李聚奎任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员。虽组成了轻便的后勤指挥机构北上,也是力量太弱,且初到东北,理顺各方面关系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东北军区后勤部和边防军后勤司令部实际上都难以独自胜任边防军部队的保障任务。 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在边防军部队开始集结行动后,马上采取措施,对部队到达东北后的指挥关系确定和后勤保障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调整和规定。 ![]() 彭德怀与后勤司令部部分成员 7月22日,周恩来与聂荣臻、刘亚楼研究后,与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提出建议:“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中南李聚奎到东北后,即兼任军区后勤部长,所带之后勤机构,即合并到东北后勤部中,因东北军区后勤部太弱,不能胜目前的大任。这样,部队指挥既可免生脱节现象,供应问题也较容易解决。是否可行,请主席批示,以便及早布置。”毛泽东主席于23日批示:“同意”。 7月2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成立东北军区后勤部,统一组织东北军区和边防军的后勤工作,任命李聚奎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长。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一直没有成立后勤部,志愿军后勤工作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设在沈阳的东北军区后勤部离前线很远,派在前线抓具体工作的是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和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部长杜者蘅带领的由十几人组成的指挥所,加上几个后勤分部,力量单薄,不能适应现代化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根据张秀山回忆,1950年11月下旬,高岗和张明远去朝鲜,与彭德怀等一起研究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仅靠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已不能满足朝鲜战场的需要,决定建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由洪学智和邓华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所需干部由东北局负责调配。 1950年底,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周纯全到前线慰问和调研,彭总正苦于后勤人手奇缺,将他强留了下来,火线加入抗美援朝后勤队伍,担任了志愿军前方后勤指挥所指挥员,张明远和杜者蘅参加领导。在志愿军后勤部尚未成立的情况下,调周纯全抓这项工作,是为了加强对志愿军后勤工作的领导。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一致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把我军后勤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我军以往历史上的后勤工作,向来是取之于前线的方针,现在转变到主要甚至完全依靠后方的供应。后勤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实现后勤保障观念的转变,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2月4日,周恩来在与高岗、李富春等反复研究后,认为可以组成以周纯全为部长、李聚奎为第一政委、张明远为第二政委、周玉成为第一副部长、张明远任第二副部长、杜者蘅任副政委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领导机构。让周纯全、张明远、杜者蘅驻前方,李聚奎、周玉成驻后方,张明远往来前后方。为此特致电彭德怀并告高岗,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请他们决定:在前方是否需要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受志司指挥,归东北军区后勤部管理。 ![]() 彭德怀在前线 2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怀、高岗,任命周纯全为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为第一政委,张明远为第二政委,周玉成为第一副部长。同时将东北军区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军区前方指挥部,由周纯全、张明远、杜者蘅负责指挥。 这样,前五次战役,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司令部没有成立起来,一直由东北军区负责后勤保障。 根据洪学智将军的回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东北边防军的领导机构由于主要领导未到任,一直有名无实,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由东北军区领导。东北边防军的后勤保障顺理成章,也是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的。 二是东北军区后勤部7月17日成立时,人员就严重不足,机构很不健全。到志愿军成立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及所属分部、兵站共缺干部1560多名,占编制总数的54%。在东北军区后勤部的人员尚如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军委显然也没有力量再马上成立志愿军后勤部。 三是志愿军入朝,是1950年10月初才正式定下来的,到10月19日入朝,中间也就半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组织一个为30万大年出国作战提供后勤保障的志愿军后勤部,显然是来不及的。 四是志愿军出国前,原定作战地区距离我国边境较近。后来“联合国军”占领了平壤等地,分兵向中朝边界疾进,战线距离我国边境就更近了,后勤由东北军区后勤部代管,问题不大。 ![]() 洪学智将军 正因为上述原因,毛泽东主席1950年10月8日给志愿军的命令中才明确规定志愿军后勤由东北军区负责。根据这一命令,东北军区抽调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和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部长杜者蘅带领少数人员组成了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简称前勤),随志愿军总部出国,负责作战地区后勤供应。 志愿军刚入朝时,敌人投入朝鲜战场的各种飞机有1100余架,其中除一小部分直接用于支援其地面部队,大部分用于破坏我军后方。志愿军人朝时共有运输车1300多台,第1个星期就想失了217台,即总数的1/6,其中82.5%是被敌机打毁的。 战场形势发展很快,经过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在朝鲜站稳了脚跟;经过第二次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战局,一下子打到了三八线。这样,志愿军后勤保障线从100公里至200公里,一下子延长到550公里至700公里。 ![]() 志愿军汽车运输队 第三次战役后,中央决定部队轮换入朝,取得现代化战争的经验。这样在第四次战役过程中,我军大量部队先后入朝,到4月中旬,中朝总兵力已达100多万人,比刚出国时增加了3倍。特别是由于大量技术兵种开始参战,弹药、油料的消耗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第四次战役开始之后,敌参战飞机由1100架,增加到了1700架,重点破坏我运输线,后勤问题更加艰难。显然,这样百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再靠“东后”来代管,已力不从心。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彭德怀回国,其实主要也就是因为后勤保障上的问题。 第五次战役中,我军日消耗物资量为550吨,而我军供应能力仅达二分之一。我军主要在三八线以南至三七线之间120-150公里的地域内作战,彭德怀司令员在4月6日志愿军第5次党委扩大会上指出:“三八线以南300里无粮区的困难如何克服,是一个大问题.”部队因缺粮缺弹,不得不停止进攻,等待补充。第五次战役后期,部队主要是防御作战,缴获也少,有些缴获的武器装备,由于新入朝的部队已改为苏式装备,也不能利用,一切都要靠后方统一供应。 因此,第四、第五次战役期间,是我志愿军后勤最困难、最艰苦、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忍饥挨饿最多,人员损失最严重的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逐渐证明了志愿军这种后勤领导体制与战争的要求很不适应,再不加以改变,后勤的保障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显得越来越必要。 ![]() 志愿军解决前线官兵吃饭问题 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即将结束时,洪学智奉命回国向汇报志愿军后勤供应情况。在汇报中,洪学智说明了志愿军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美军战术方式的转变以及我军后勤对应的后勤工作变化等等。用洪学智的话说,敌人同我们的战争不仅在前线打,还要在后方打,要想打赢战争,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是必要的。 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军作战物资的补给基本上靠从战场上缴获或就地从民众中征集,粮食被服全靠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供给,哪儿有老百姓,哪儿就有粮仓,有被服厂,有医院。 但在朝鲜战场,情况则不同了。敌人高度机械化,行动迅速,所到之处,一片焦土。在三八线附近,几百里的无粮区,连老百姓都没有吃的,还要志愿军从自带的口粮中挤出一部分去支援他们,哪还能“取之于民”?打了胜仗,敌人撤退时把带不走的辎重都销毁了,绝不留下来。这样,前线的供应就全靠国内运送。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后方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战争不仅在前方打,而且也在后方打。现在,美国对我后方实施全面轰炸,就是在我们后方打的一场战争。我们只有打赢这场后方的战争,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前方战争的胜利。 后勤要适应这一特点,需要军委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工兵部队等诸多兵种实施联合作战,而且需要成立后方战争的领率机关——后方勤务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后方战争的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保障中进行战争。 ![]() 志愿军反绞杀作战 听了洪学智的汇报,周恩来十分重视,说:“外国的军事家说,后勤是现代化战争的瓶颈。志愿军后勤必须加强,中央军委考虑,要给志愿军后勤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关于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的提议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支持,在洪学智五月份回朝鲜前,周总理专门面见了洪学智,落实了具体的细节。 五次战役后期,军委还专门派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张令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炮兵司令陈锡联等同志至空寺洞志司,具体了解后勤困难,研究如何加强对志愿军后勤的支持,如何加强志愿军的后勤建设。 彭总讲:现在最困难、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后勤供应问题,就是粮食供应不上,弹药供应不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后勤建设。而当务之急呢。就是要迅速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好解决!这个问题我4月份已让洪学智向周总理反映了,现在我再反映一下。 ![]() 志愿军空军参加反绞杀作战 杨立三、刘亚楼等人认为彭总的意见很有道理。回去后,向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徐向前、聂荣臻等军委领导作了汇报。中央军委很快表示同意并发出指示,决定“在安东与志司驻地之间,组织志司的后方司令部”。 5月14号这天,彭德怀召开了志愿军的党委会,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还是由洪学智担任。 1951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 ![]() 洪学智将军在组织后方勤务保障 根据这个决定,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于6月成立,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杜者蘅任副政治委员。随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相继组建了后勤本部、政治部、卫生部、军械部、运输部、供给部和干部管理部等机关,使后勤领导机关有了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指挥和业务机构。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除负责统一管理朝鲜境内我军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还统一指挥配属后勤系统的各部队。根据作战后勤保障需要,在兵站、分部以及财务、军需、卫勤、军械等专业做了充实完善,制定了工作机制和标准,形成了统一指挥、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后勤向诸兵种合成后勤的转变,提高了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 ![]() 志愿军铁道兵维护铁路交通 后勤工作也要诸军兵种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战斗化保障。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是志愿军后勤保障的真实写照。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的任务同以往历史时期相比出现了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即由单纯的组织供应扩大为既要组织供应、又要指挥战斗。面对敌人空中和地面的破坏活动,我军展开了坚决的反“绞杀战”斗争,空军和高射炮兵、铁道兵、工程兵等密切配合,积极打击来袭敌机,边炸边修、组织抢运,保持铁路运输的畅通。 正是由于志愿军后勤部队自身有较强的作战和防护能力,才能突破美军的层层封锁,将弹药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保证了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以上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十分珍贵的,对加速推进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重要作用。 1951年6月,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在谈到我志愿军的后勤运输情况时说:“面临一切(空中袭击)阻碍,共军后勤部部长究竟是怎样保障补给品的运输,使之不致中断?这真是一个奇迹。他不顾我们的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强大的兵力和勇猛的轰炸而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他不无钦佩地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们经常说,他们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能会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部长。” 借用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一句话:“虽然联合国军的空、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切断共军的供应,然而共军却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 德德怀在前线 彭德怀同志曾经多次讲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