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不起!这位温州人,是钱学森的老师!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9-12 发布于浙江

来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卓永

图片

编者按:

王鹤清先生是民国时期从乐清走出去的一位优秀教师,他默默无闻,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优秀学生。今年是王鹤清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近日适逢教师节,重读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手稿,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

其中有7位都是北师大附中教师,乐清人王鹤清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生乐清城,热爱教育
图片

王鹤清(1892-1962),原名黻,字仲超,出生于乐清县乐成镇开元巷王宅大屋。兄弟三人,先生居次,与其兄王伯超系孪生兄弟。家有四男两女。四男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两女则先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在各自工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910年,王鹤清毕业于温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温州中学)。时任监督刘绍宽被称为 “浙南学界的爝火”,是温州近代新式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王鹤清尊师敬长,心怀感恩,多次自外地归来时登门拜访请教,互通信札,并在其孙子就读与生活上予以照顾。刘绍宽注重思想教育、倡导因材施教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鹤清。

1916年6月,王鹤清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今北京师范大学)。后留校担任数理部助手兼教员。1918年被北师大附中聘为教务主任。1922年2月,北师大附中议决试办“三三”制课程,从而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学制与世界接轨。王鹤清参与新学制方案讨论,并受林砺儒校长的委托进行校正付印,以供国内同志批评。此项工作走在国内学制改革的前面,发挥了开路和示范作用。

1923年,他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该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集中了蔡元培、熊希龄、黄炎培等各界著名人士。该社按个人志愿和专业进行分组,王鹤清与王星拱、秦汾、任鸿隽等同在科学教育组。同年,他参与教育改进社中等教育委员会北京分会组织的课程、教科书、训练、教学法的讨论,并在会上提出数点建议。

在民国教育界,王鹤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36年,杨家骆著《民国名人图鉴(一)》收录他的简历。另据《台湾省教育处教材编辑委员会职员名册》载,“王鹤清学历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化学研究科理学士。经历为国立高师暨师大两附中专任教员兼教务主任,继续十七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省立教育学院暨省立文理工教院教授,继续八年。”从这个简单的履历可知,王鹤清将人生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王鹤清虽然一直在外求学与从事教育工作,但也不忘家乡公益事业。1935年,他与张云雷、张临球共出资四百八十金,在洪叔翰基地上建成乐清医院,解除了不少病患者的痛苦,此等善举值得后人铭记。

执教北师大,桃李满园
图片

王鹤清担任北师大附中教师期间,很注意对学科兴趣的培养,特别重视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的结合,对学生一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交响乐大师李德伦、树木生理学奠基者汪振儒、经济学家于光远、科学家钱学森、中国群表示论奠基人段学复,以及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孙念台等,都是他任教北师大附中时的得意门生。

1935年,《师大附中廿四年高一部毕业纪念册》署名为“强”的学生写下对教员王鹤清的印象:“他讲化学,讲得很详细,很有条理。”“他喜欢捧好学生,更喜欢鼓励坏学生。”几十年后,众多学生也在回忆文章中感念教师王鹤清的教学与栽培。于光远与王鹤清儿子王良恭是附中同班同学,他在《我的编年故事》中写道:“王鹤清是师大化学教授,来附中我们这个班教化学。大学教授教中学毕竟不同。他讲的这门化学很深,我很喜欢。”李德伦则说,教数学的王鹤清老师,善于启发式教学,效果很好。而孙念台在《文化课教学的成功典范》一文中回忆初中毕业前,同学们感觉理化两门课学得不好,一同去找教务主任王鹤清先生,王先生立即答应亲自给同学补课辅导,使他在讲课技能和领会知识方面受益更大。他之所以后来终身从事教师工作,并且能够乐此不疲,和少年时期受到老师们这样的培养,是大有关系的。段学复在临近初中毕业时,语文老师劝他学文,时任教务主任王鹤清则鼓励他报考理科。结果顺利考入北师大附中理科班,促成他走入数学的大门。

王鹤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参与实验的方式,观察现象。他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还非常丰富。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鹤清担任化学课教师。他教学认真负责,只要学生有兴趣做化学实验,征得同意之后随时都可以去做。钱学森回忆说,“当时师大附中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这间简陋却实属难得的化学实验室,给学生自由去做实验的便利,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钱学森晚年深情地回忆说:“中学时代的老师,在知识、智力及能力方面,都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在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里陈列着的王鹤清、俞君适等6位教师的照片。

妙手著文章,理得辞顺
图片

王鹤清虽然专长于理科,但他也喜欢思考与写作,在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1916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三年级时,撰写《直观教授与实验教育之关系及其影响于现时之效果》《高等师范生实地练习问题》发表于《京师教育报》。他在前文中提出儿童教育应导其长,制其短,宜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以发挥其异样之特彩,使个人得尽其一长一善之艺,以自立于社会。故为教师者,必先熟察儿童之禀性,以确立实验教育之基础。而他在后文中指出,研究教育学者理论与实际必须相辅而成。“教育为国家命脉,师范为教育坯胎。教育事业者,实吾师范生之第二生命也。”“师范生在修学时,既负成己之责任,卒业后则兼负成人之责任。”他以此为准则,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的使命。

国语运动是新文化运动重要内容之一,参与国语运动的人分为教育、文学两方面。王鹤清为支持国语运动,于1920年撰写《中等学生与新文化运动》发表在《瓯海新潮》第1卷第3号上。他在文中指出,“小学改用国语的议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一种重大的成绩”。

1922年,已任附中教员的王鹤清与同事方永蒸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参观,与教员略谈学制问题,参观各科教授及全校设备,共同撰写《江苏学校参观报告》发表于《教育丛刊》。

图片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于1933年8月正式开办,由北师大附中原校长林砺儒担任院长。王鹤清受聘为该院教授。他在任教期间撰写成《军用毒气》,提出毒气要努力直追,以抗毒救国的观点。胶质化学,应用深广,物理学上之表面张力问题,矿物学地质学上之土石之生成原因,生物学医学上细菌作用之研究等,莫不与胶质化学有关系。他为此撰写《胶质化学》,与前文同时发表于《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34年第1卷第1期;《中等学校数学教学法的检讨》发表于《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季刊》第2期。该文讨论的教学法系以学习心理学和数学的本性为基础,并为解释明了起见,举出许多例题和细目。

王鹤清还撰写有《无机化学之系统的研究》《艺术和人生》《参观北京气象观测所报告》《氧化和还原》《本校附属中学本学年招考新生之经过》《定性分析之新法》等多篇论文、报告、研究与调查文章,足见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长远眼光,同时也彰显出他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编著教科书,使用广泛
图片

民国时期,文、理科教科书编写比例的失衡是民国教科书编辑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理科和化学教科书的比例相对较小。王鹤清在教学之余开始编写初中、高中化学课本和化学实验课本等。1923年3月,王鹤清与北高附中许绳祖、吴鉴等多位数学教授参与编辑《初级混合数学》(全6册)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书编者采取最新编制,又根据北高附中多年经验加以试验及修正始行出版,取材尤注意本国习惯上所用之一切计算,是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国内使用比较广泛的一套混合数学教科书。

1925年9月,署名为浙瓯王鹤清著《化学实验》初版,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总发行。次年9月,他与阎玉振合编《(大学预科及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由北平文化学社初版。该书实验与理论并重,凡关于重要原质或化合物之制法性质及用途叙述较详,注重本国重要之矿产,历举现代化学上新发明之事项,尤为本书之特色。1930年5月,王鹤清依据教育部最近颁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并与阎玉振合编之《高中化学》互相衔接,以矫重复或过深之弊,又编成《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由北平文化学社印行。

此后他还编著有《新标准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初中化学》《初中新算术(初中师范教本)》《高级中学化学实验》《新标准高级中学实用化学》,与魏元雄、程廷熙合编《初中算术教科书》等多册书籍,由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算学丛刻社等处印行。除自己编著书籍外,王鹤清还与方淑密一起参与校订徐镜江编《初级中学混合理化教科书》。由于他所编著的书籍颇具影响,1940年6月,国立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柯友枝以王鹤清所编《高中实用化学》为蓝本,而演答其习题,由华北科学社出版《高中实用化学习题详解》。

这些数理化教科书取材注重实用,出版之后有的不断更名、修订,多次重版,既在北京师大附中使用,为该校同学奠定了理科的坚实基础,后来又通行全国,深受各地师生的欢迎,为促进民国时期的初高中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鹤清约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台湾。1946年1月,担任台湾省教育处教材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台湾省各机关职员录》填写的永久通讯处为浙江温州乐清县城区开元巷二号。核定薪额为四六○。王鹤清到任后首选从事国民学校教材之编辑,初步完成后再从事中学课本之编辑,拟于暑期全部编印齐全,以供秋季开学应用。

王鹤清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积累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许多学生各有工作,服务社会,有的任大学教授、校长、工程师及其他部门的主管人员。1947年10月24日,他应邀在虎尾台糖第一小学教师谈话会上讲《怎样做子弟学校教师》。他在该次会上提出几点意见,一是“育”重于“教”,即“保育”重于“教育”,“健康”重于“学业”;二是“爱”重于“训”,即“亲爱”重于“责罚”;三是“群”重于“独”,即“团体”重于“个人”;四是“行”重于“知”,即“动手”重于“动口”;五是“质”重于“量”,即“素质”重于“数量”。重读这些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1948年,王鹤清转任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56年退休。王鹤清默默无闻,毕生从事教育与企业工作。

1962年,他逝世于台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