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4【辉光日新1638】(子之武城)杀鸡该不该用牛刀?

 新文艺 2022-09-12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助解】

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大意】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弦歌之声”,应该是高雅的东西;武城,只不过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小城,或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孔子在僻壤听到雅乐之后,感到很惊奇。

可能是子游向孔子汇报说:“这个地方虽然很穷,但是我到任之后,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老百姓进行弦歌方面的教化。”

所以,孔子听了之后似乎感觉子游有些小题大作、形式主义:“这里的老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你还在这里搞'送文化下乡’,有用吗?”

于是,子游就以孔子的理论反击他刚才所说的那番话,学道,不分男女老少、学历高低都应该学,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不能等到经济基础“打牢”了之后再去抓,而应该贯穿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孔子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马上承认自己前面说的话没过脑子、说错了话......

通过本章给我的启示包括:

1

孔子一直主张“因材施教”。

孔子在《雍也篇》第21章中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待什么样的人,要施以什么样的教化。

2

孔子知错能改。

孔子认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他认为,人非圣贤,都会有过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所以他听了子游说的话,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马上就向弟子们承认,而不是刻意回避,或者胡搅蛮缠、拒不承认。

3

小孩子要不要学经典?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原本对古时候的小孩子摇头晃脑地背书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理解着学,能理解了再去背诵、记忆。通过本章可以看出,不同根性、不同年龄、不同不历层次的人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很小的时候学习、背诵一些“理解不了的”经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虽然当时或许不知道说的什么道理,但是仍然会有收获、会受益终生。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