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張懐瓘《文字論》

 元亨技术 2022-09-12 发布于贵州

文字論(張懐瓘)

論曰: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為“字”。題於竹帛,則目之曰“書”。文也者,其道煥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嶽、四瀆,地之文也;城闕、朝儀,人之文也。字之與書,理亦歸一。因文為用,相須而成。名言諸無,宰製群有。何幽不貫,何遠不經,可謂事簡而應博。範圍宇宙,分別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紀綱人倫,顯明政體。君父尊嚴,而愛敬盡禮;長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闡典、墳之大猷,成國家之盛業者,莫近乎書。其後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賢達,莫不珍貴。時有吏部蘇侍郎晉、兵部王員外翰,俱朝端英秀,詞場雄伯,謂僕曰:“文章雖久遊心,翰墨近甚留意。若此妙事,古來少有知者,今擬討論之。欲造《書賦》,兼與公作《書斷》後序。王僧虔雖有賦,王儉制其序,殊不足動人。如陸平原《文賦》,實為名作,若不造其極境,無由伏後世人心。若不知書之深意與文若為差別,雖未窮其精微,粗知其梗概。公試為薄言之。”僕答曰:“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王曰:“幸為言之。”僕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然須考其發意所由,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靈台,必乏神氣。其形悴者,其心不長。狀貌顯而易明,風神隱而難辨。有若賢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則可知,行不可見。自非冥心玄照,閉目深視,則識不盡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別經旬月,後見乃有愧色。雲:“書道亦大玄妙,翰與蘇侍郎初並輕忽之,以為賦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極難下語,不比于《文賦》。書道尤廣,雖沉思多日,言不盡意,竟不能成。”僕謂之曰:“員外用心尚疏。在萬事皆有細微之理,而況乎書。凡展臂曰尋,倍尋曰常,人間無不盡解。若智者出乎尋常之外,入乎幽隱之間,追虛捕微,探奇掇妙,人縱思之,則盡不能解。用心精粗之異,有過於是。心若不有異照,口必不能異言,況有異能之事乎?請以此理推之。”後見蘇雲:“近與王員外相見,知不足賦也。說雲引喻少語,不能盡會通之識,更共觀張所商榷先賢書處,有見所品藻優劣,二人平章,遂能觸類比興,意且無限,言之無涯,古昔已來,未之有也。若其為賦,應不足難。”蘇且說之,因謂僕曰:“看公於書道無所不通,自運筆固合窮于精妙,何為與鐘、王頓爾遼闊?公且自評書至何境界,與誰等倫?”僕答曰:“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妙理何可備該?常歎書不盡言。僕雖知之于言,古人得之于書。且知者博於聞見,或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資,必不能得。是以知之與得,又書之比言,俱有雲塵之懸。所令自評,敢違雅意?夫鐘、王真、行,一今一古,各有自然天骨,猶千里之跡,邈不可追。今之自量,可以比于虞、褚而已。其草諸賢未盡之得,惟張有道創意物象,近于自然,又精熟絕倫,是其長也。其書勢不斷絕,上下鉤連,雖能如鐵並集,若不能區別二家,尊幼混雜,百年檢探,可知是其短也。夫人識在賢明,用在斷割。不分涇渭,余何足雲。僕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雲霄。靈變無常,務於飛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忽若電飛,或疑星墜。氣勢生乎流便,精魄出於鋒芒。如觀之,欲其駭目驚心,肅然凜然,殊可畏也。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自評若斯,僕未審如何也。”蘇笑曰:“令公自評,何乃自飾。文雖矜耀,理亦兼通。達人不己私,盛德亦微損。”其後僕賦成,往呈之,遇褚思光、萬希莊、包融並會。眾讀賦訖,多有賞激。蘇謂三子曰:“晉及王員外俱造《書賦》,曆旬不成。今此觀之,固非思慮所際也。”萬謂僕曰:“文與書被公與陸機已把斷也,世應無敢為賦者。”蘇曰:“此事必然也。”包曰:“知音省文章,所貴言得失。其何為競悅耳而諛面也已?賦雖能,豈得盡善。無今而乏古,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才不共梁,已來並轡,未得將宋已上齊驅。此議何如?”褚曰:“誠如所評。賦非不能,然于張當分之中,乃小小者耳。其《書斷》三卷,實為妙絕。猶蓬山滄海,吐納風雲;禽獸魚龍,於何不有。見者莫不心醉,後學得漁獵其中,實不朽之盛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