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晓读夜话 2021-11-26

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园,园内西湖之滨、中央岛西北山麓的丛林之中,伫立着一男一女两尊汉白玉雕像。在雕像附近的石碑上,我们还能看到石碑主人生前刻下的手迹,分别是: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虽然这坟茔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石碑上的痕迹在岁月的磨蚀中也不再清晰如初,但是透过碑主生前留下的文字,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她在痛失挚爱后,垂泪为爱人刻下此誓时的撕心裂肺。

留下这两行手迹的人也许很多人不认识,但是她在当年却声名显赫。她叫石评梅,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伴在她身侧的另一尊雕像主人是高君宇,是她毕生至死不渝的爱人。

两个人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很年轻,一个29岁,一个26岁。生前,他们彼此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为夫妻,也不是恋人,却愿死后并葬荒丘。在众多民国风流眷属中,他们的爱情最为凄美,堪称现实版的“梁祝”。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01-晋东才女,情窦初开

1902年,石评梅出生在山西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石铭是当朝举人,母亲也是当地知名的才女。

由于石评梅是石铭在天命之年生下的女儿,她自出生起就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石铭还以“白璧无瑕”一词为女儿取了一个十分美好的名字——汝璧。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石评梅三四岁就能断文识字。她从小颇有学习天赋,父亲精通诗词,她跟着学习,一身才情;母亲擅长山水画,她也颇得真传。因为擅长画梅,在百花之中又最敬梅花的风骨,她后来为自己改名“评梅”。

辛亥革命不久后,石评梅进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其间,她将自己的才华和天资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成绩优异,还成为公认的校园才女。

但是动荡的年岁里,石评梅并不满足做一个研究学问的“才女”。深受爱国思潮影响的她已经志在“报国”。谁也想不到,当年学校里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带头闹学潮的几名新青年当中,就有看似文弱的石评梅。

1919年暑假,从太原女师毕业后,石评梅心怀更大的人生理想,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在那个民智半开化的年代里,其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幸运的是,石评梅背后有一个开明而支持她的父亲。

女儿有出息,考上了好学校,作为石铭的父亲自然宽慰。只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一个女儿家要独自从山西前往北京,多少让人担心。石评梅的父亲为此将女儿托付给了当时同去北平的同乡吴念秋。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可是谁又能知道,正是这个看似过客的人物,在后来竟间接促成了石评梅的悲剧一生。

吴念秋毕业于北大,也是一个青年才俊之辈,在当时任职于北平的一家诗刊杂志社。初见石评梅,吴念秋对她的印象除了惊艳,还是惊艳。当时17岁的石评梅已经出落得窈窕清秀,加上饱读诗书,她自带一股自信清冷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

在去往北平的一路上,吴念秋对石评梅表现得十分热情、体贴。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稔起来。到了北平以后,吴念秋的态度更加殷勤,不仅经常到学校找石评梅聊天,还给她变着花样送礼物。

吴念秋是一个很会讨女人欢心的男人。他知道石评梅酷爱梅花,就特意为她做了一些精致的信笺,每一张上面不仅都画有梅花,还印了和梅花相关的诗句,底部还有“评梅用笺”的字样。

作为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女,石评梅很快在吴念秋体贴而浪漫的爱情攻势下沦陷。在这段感情伊始,石评梅和所有心怀爱情理想的少女一样,完全陶醉在两人柔情蜜意的恋爱当中。

有时,吴念秋会和她执手在安静的校园里悠游漫步,体会这宁静的片刻;有时,吴念秋也会带她到北平的街道上闲逛,感受这人间烟火;有时,他们会围绕着同一本书饶有趣味地讨论……

那时的石评梅觉得,这是自己一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岁月。殊不知未来的她要用一生去偿还。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02-初恋夭折,立誓独身

三年后的一个深冬,闲来无事的石评梅决定去吴念秋的家里找他,给恋人一个惊喜。可当她敲开寓所的大门,迎接她的却是一个小男孩。男孩礼貌地问她找谁,当石评梅说出吴念秋的名字时,那孩子竟朝屋内喊:“爸爸,有人找。”

那一刻,石评梅如坠冰窖。她这才意识到,吴念秋一直以来都在欺骗自己,他不仅早已成家,而且已经有了孩子。

还没等吴念秋追出来,石评梅转身就走了。她一路狂奔,不明白这个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男人,怎么可以做到欺骗自己三年之久。这三年,本该是她青春里最好的年华啊。

在这之后,吴念秋曾多次上门,试图挽回。石评梅只是认为可笑,心如死灰的她选择和这个男人彻底斩断了过往。这场欺骗将心性单纯的石评梅实在伤得很深,她为此立誓:这辈子绝不再恋爱,绝不结婚,决意“独身”。

也正是这个愿望,为后来她和高君宇的有缘无分,留下了毕生的遗憾。

她和高君宇相识于一场同乡聚会。在此之前,他们对彼此其实早有印象。石评梅知道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他带头惩戒“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的血性事迹一直钦佩不已。而高君宇也曾在报刊上读过石评梅的诗文,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女诗人也颇为赞赏。

初次见面,两人几乎是一见如故。石评梅后来发现高君宇竟然还是父亲曾经的学生,这层缘分又让他们的关系亲近了一分。

自那一别,他们作为知己,依旧彼此通信,保持着联系。当时,高君宇正为如火如荼的革命各地奔波,却仍不忘给这位小师妹去信,聊人生,谈理想;而石评梅也对这个大师哥十分信任,每当有了困惑,她总会写信向高君宇倾吐。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在长期的鱼雁传书中,高君宇发现,自己对这个小师妹除了有说不完的话,还隐隐产生了一种割舍不下的牵挂。也许是出于师哥对师妹的关怀,也许是出于志同道合的理想,总之,高君宇慢慢爱上了石评梅。

但是关于这份感情,他只字未提。因为此时的他在老家已经有了包办的妻子,尽管他们没有任何感情,而此时石评梅也有男友。

“罗敷有夫,使君有妇”,高君宇原本只想将这份感情永远埋藏在心底。直到后来,他才知道小师妹被人辜负了。那时候的他,愤恨交加,有着说不出的难过,却只能隔着信纸写下苍白的安慰。

1923年,为革命事业奔走不停的高君宇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期间,他回到北京西山养病。那时正值秋日,满山的枫叶在秋风中,被吹得纷纷扬扬。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此情此情,无不挑动着高君宇对石评梅的思念。

在漫山纷乱的红叶中,他一眼看到并拾起了那片心形的叶子,不由自主地写下:“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后来,高君宇将这片叶子,连同一封表白信寄给了当时已经毕业在北平教书的石评梅。不久后,他收到了回信:

“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03-情到深处,两相孤独

这封回信,让高君宇失落不已,哪怕他早有预料。

而另一头的石评梅也自此陷入了感情漩涡的挣扎。她想爱,却不敢再爱;她一面为高君宇的表白所感动,一面又痛恨他已有家室。吴念秋给她带来的伤害,她已经经不起第二次……

在终日的情感抑郁中,不久后,石评梅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1924年初,她患上了猩红热,在那个医药资源匮乏的年代里,这个病曾夺去许多人的生命。

病中的石评梅绝望不已,她认为一切都是天意,默默写好了遗书。而就在这个当口,高君宇竟然回来了!

在一个萧瑟荒凉、风狂雨骤的夜里,乔装打扮过的高君宇闯进了石评梅的“梅巢”。原来当时正值北洋政府对国共两党开展大规模搜捕,高君宇奉命回山西建立党组织。临走之前,他放心不下石评梅,披风沥雨前来,只为再看她一眼。

那晚,高君宇好几次想跟石评梅说点什么,却都被她淡淡岔开了话题。而他的最后的一席话,却一直回荡在石评梅的脑海里,他说,他这次回去要跟老家的妻子离婚了。

八个月后,石评梅收到了他的来信。高君宇告诉他,他这次彻底解决了年少时遗留下来的包办婚姻问题。在信中,他详细告诉了石评梅自己和平解除婚约的整个经过。

此番用心,让石评梅深受感动,但也许是被第一段感情伤得太深,也许是高君宇为自己离婚,她害怕人言可畏。石评梅在回信里这样写道:

“我可以做你唯一的知己,做以事业为伴共度此生的同志。让我们保持冰雪友谊吧,去建筑一个富丽辉煌的生命!”

石评梅的二度回应依旧决绝,而当时险恶的时局却不给高君宇黯然神伤的时间。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却在半个月后遇上了广州商团的武装叛乱,游行队伍中的革命志士被大批屠杀。高君宇临危受命,带领部队用了几个小时,终于将叛乱平息。

高君宇因迅速平叛有功受到了嘉奖,却也险些因此丧命。战斗中,他坐在一辆汽车里,车窗玻璃被一颗流弹击穿,玻璃碎了一地。高君宇侥幸躲过一劫,手臂却也受了伤。

这件事让高君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几天之后,他在一家店里买下了两枚象牙戒指。他自己留了一枚,将另一枚和一封信一起寄到了北平的石评梅手中。

信中的词句依旧如他往日的告白一样深情,只是这种深情中,还多了几分一次次被拒以后的疲惫:

“爱恋中的人,常把黄金或钻石的戒指套在彼此的手上以求两情不渝,我们也用这洁白坚固的象牙戒指来纪念我们的冰雪友谊吧!”

“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石评梅抚摸着高君宇寄来的象牙戒指,她本如磐石般的心,动摇了。但她没有表露自己的心迹。

另一头,在石评梅收到这封信不久后,高君宇便随孙中山北上,回到了北平。可惜此时他已经不能第一时间去看望心心念念的石评梅了。因为过度劳累,他咯血不止,住进了德国医院。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04-生难同衾,死亦同穴

那天,石评梅匆匆赶来医院看他。高君宇注意到了她手上戴的象牙戒指,不禁胸口一热。后来,这两枚戒指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们的手。

病榻前,望着阔别已久的评梅,高君宇突然望着她的眼睛问:“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是哪里呢?”石评梅知道高君宇的意思,却平静地回答:“便是我站着的地方。”

高君宇听罢,凄然一笑。几个月后,他病愈出院。在那段时间,石评梅常陪他到北平的陶然亭散步、欣赏美景。他们不是恋人,但是之间的相处却胜似恋人。在一次游玩时候,高君宇对着周围的景观,突然没来由地伤感起来,他说:

“评梅,你看北京这块地方,全被军阀权贵们糟蹋得乌烟瘴气、肮脏不堪,只有陶然亭这块荒僻地还算干净了!以后,如果我死,你就把我葬在这儿吧!”

石评梅只道是高君宇生来感性悲观,没想到这句话竟一语成谶。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出院不久后,高君宇因为不遵“静养半年”的医嘱,坚持带病工作,身体再次亮起了红灯。

1925年3月2日,高君宇在工作中忽然腹痛不止,却不以为意。两天后,由于症状加重,他被紧急送医,被诊断为急性盲肠炎。

石评梅接到这个消息后,即刻飞奔到了医院。见到已经被病痛折磨得形销骨立的高君宇时,她红了眼眶。病床前,她紧紧握住了高君宇的手说:“君宇,现在我将我这颗心双手献在你面前,我愿它永久用你的鲜血滋养,用你的热烈浇灌。”

在这一刻,石评梅终于承认,自己爱他,且爱得深入骨髓。只是这一切,似乎太晚了些。

1925年3月5日凌晨,病情急剧恶化的高君宇在还没来得及手术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9岁。

石评梅最终没能见到高君宇的最后一面。当她赶到医院的停尸间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却是高君宇手上的象牙戒指,苍白如枯骨,如他们的人生,如他们缘起又寂灭的爱情。

高君宇死后,石评梅按照其生前的愿望,将他葬在了风景怡人的陶然亭。在那之后,石评梅常常到这里看他。极致的悲痛过后,她开始平静回忆两人的过往,那些关于红叶,关于象牙戒指的往事……她为他扫墓、陪他说话,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

石评梅:立志独身却错失挚爱,为他扫墓3年后含恨而终:愿死同葬

高君宇走后,一个人咀嚼爱情悲苦的石评梅日渐消瘦、憔悴。在那之后,她的生命中也出现过其他追求者,但是她却以高君宇的爱为盾牌,将心门紧闭。

不知是为了惩罚自己,还是真的万念俱灰,她从此开始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工作,似乎有意为之地糟蹋着自己的身体。

三年之后,在过度的劳累和悲伤中,石评梅因患急性脑膜炎而病逝,时年26岁。朋友们在石评梅生前常听她说:“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于是将她和高君宇合葬在了陶然亭。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也许这世间的很多爱情都经历过这样的阴差阳错,才有那么多遗憾。如果说这世间注定众生皆苦,那不如就活在当下,去爱当下的人,权当是苦中作乐吧。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