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贵堂:《红楼梦》双线叙事结构初探

 jocw的图书馆 2022-09-13 发布于辽宁

红楼梦》叙事结构,屡屡受到一些名家学者的质疑,国外读者和论者有非议。同时,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和讨论也从没有止步。本文基于“故事”和“话语”两分法,回顾对小说结构的研究历程,在“故事”层面上理出“绛珠还泪”和“石头历世”两条线索,分别对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小说内容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在“话语”层面,分析小说叙述人、语式、视角、时序、叙事频次等叙事方式把控方面体现出的创新创造,慎重得出《红楼梦》结构严谨的结论。

1972年,吴宓先生已经78岁了。5月7日,星期天,先生在差不多4:30的时候醒来,思来想去的事情,竟然是《红楼梦》(《石头记》)一书的结构。先生在日记中隆重记下一笔:

近晓4:30醒,思《石头记》全书之结构。

可见吴先生入“梦”之深。

其实,吴先生早在1919年已经得出结论,称赞《红楼梦》结构严谨。50多年后,还这么为《红楼梦》全书之结构苦思冥想,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非议重重

1919年,在哈佛大学,吴宓先生因研究《红楼梦》而结识陈寅恪,并获赠陈先生赠诗,见《吴宓日记》:

1919年(民国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归来殊倦,故与梅(梅光迪——引者注,下同)、陈(陈寅恪)、卫(卫挺生)诸君游谈而已。
陈君寅恪以诗一首见赠,录此。
《红楼梦新谈》题辞
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虞初号黄车使者。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红楼梦新谈》乃宓所撰,三月二日,在此间哈佛中国学生会之演说稿也。
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红楼梦新谈》第三部分专论《红楼梦》叙事结构,称《红楼梦》结构严谨(Firm plot),陈寅恪先生当是知晓的。然而若干年后,陈先生在《论再生缘》一书中对《红楼梦》小说结构提出了尖锐批评:

至于吾国小说,则其结构远不如西洋小说之精密。在欧洲小说未经翻译为中文以前,凡吾国著名小说,如《水浒传》、《石头记》与《儒林外史》等书,其结构皆甚可议。寅恪读此类书甚少,但知有《儿女英雄传》一种,殊为例外,其书乃反《红楼梦》之作,世人以其内容不甚丰富,往往轻视之。然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

更直接否定《红楼梦》叙事结构的,是胡适先生。胡先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奠基人,他一边说“《红楼梦》经常被评价为中国最好的小说”,一边又坚称《红楼梦》“不是一部好小说,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plot)”,批评的指向正是《红楼梦》的叙事结构。

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质疑,并非自胡适开始。此前的点评家,从《红楼梦》的局部内容已有非议。如黄小田就对第九回内容不以为然,认为不关主题,实为累赘:“此回绝不关系全书,何必如此细写?乃《红楼梦》之累笔。”在现代点评批注家眼中,也有人认为《红楼梦》部分篇章,脱离主线,无关宏旨

更有论者称,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游离于小说主线之外。余小山在知乎网上发文,通过成书过程分析进行了论证,称二尤故事始于六十三回,宝玉生日之后,第二日平儿还席,席间听见贾敬宾天了,因此二尤进入宁府。至六十九回末,尤二姐吞金自尽,二尤故事结束。二尤情节贯穿7回,历时8月。余小山的探佚从一块手帕着手第七十回,一大清早,怡红院中:

忽有李纨打发碧月来说:“昨儿晚上奶奶在这里把块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这里?”小燕说:“有,有,有,我在地下拾了起来,不知是哪一位的,才洗了出来晾着,还未干呢。”

余小山称,李纨前一晚将手帕忘在了怡红院,没头没脑,令人疑惑,且于礼似有不妥——寡嫂夜间过访怡红院,还将手帕落在了小叔子房中。若略过二尤情节,来到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众人齐聚怡红院,其中就有李纨。那一晚的派对嗨过了头,宝玉、晴雯、芳官等好几个人都喝断片了,李纨在彼时将手帕在怡红院,合乎情理。由此推断,七十回那个没头没脑的询问,在早期稿本中应该直接衔接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之后。余小山论称:“回顾二尤情节,这更像是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的两个人物,与宝黛钗三人也丝毫无涉。”

整章整章的内容,游离主线之外,形如赘瘤,那么《红楼梦》叙事结构当然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有问题。外国读者更是觉得《红楼梦》漫无边际,如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读到了弗兰茨·库恩博士译成德文的《红楼梦》,总体印象是:“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来赎罪。”他还就叙事进程发了一通感慨:

第一章叙述一块来自天上的石头的故事,这块石头原是用来补天穹的漏洞的,但是这件事没有做成。第二章叙述主人公出生时在舌头下含着一块玉。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主人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然后,小说稍不负责或平淡无奇地向前发展,对次要人物的活动,我们弄不清楚谁是谁。我们好像在一幢具有许多院子的房子里迷了路。这样,我们到了第五章,出乎意料,这是魔幻的一章。到第六章,“初试云雨情”。这些情节使我们确信见到了一位伟大作家。而第十章又证明了这一点,该章绝不逊于埃德加·爱伦·坡或弗兰茨·卡夫卡:贾瑞误照风月镜

博尔赫斯称“小说稍不负责或平淡无奇地向前发展”,表现出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迷惑,不明就里,所以形象地比喻:“我们好像在一幢具有许多院子的房子里迷了路。”博尔赫斯的看法在西方汉学家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美国学者浦安迪就曾指出:

早期的西方汉学家在探讨中国叙事文的时候,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西方 novel的结构标准去要求中国古典小说,因而指责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外形”缺乏艺术的整体感(unity),也就是说,缺乏“结构”的意识。这种观察,与五四以来,中国的文学史家们把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兴起,归结到对说书艺术的模仿和继承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episodic),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

这里指称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当然包括《红楼梦》。可以想见,西方论者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质疑是普遍的,因此才有浦安迪站出来为《红楼梦》和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结构进行辩解。

(二)议论纷纷

据网上资料,建国以来关于《红楼梦》结构研究的成果,曾有曹涛先生和郑铁生先生分别做了总结。前者认为有网状结构、波纹结构和立体式结构诸说,后者将主要论著的观点概括成:各种主线论,如宝黛爱情说、四大家族衰败过程说、两条主线说、宝玉叛道与贾政卫道说;网状结构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织锦式网状艺术结构说等;对称结构论,如以阴阳象数观来解释作品的结构等。这里不做系统评述,只简要列举几种。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叙事结构赞颂有加,在《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指点本》一书中屡有提及,其中在八十回后全书总评注中是这样说的:

曹雪芹作石头记,先有大布局,大章法,大结构,非枝枝节节而为之者。试看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书可以称之为以线穿珠之联缀法,而石头记則是千丝万缕交织法,玲珑剔透,四通八达,前文句句领起后文,后文字字回应前文,似是一幅巨大的五彩绵绣。不明此理者,仍以常见之单线穿珠法读之,便成枝枝节节之碎片凑成。正因此故,伪续者方能破坏此种大布局,大章法,大结构,破坏其前呼后应之整体艺术奇迹,使之沦为一种俗笔杂文,全无雪芹原著之精神气脉,而犹以红楼梦名之,不大可悲哉。

周汝昌眼中的《红楼梦》叙事结构,不同于以线穿珠之联缀法,不能以单线穿珠法读之,乃是千丝万缕交织法,特别强调了前后呼应,前文领后文,后文应前文。那么,不是单线,是几条线呢?周先生称千丝缕,自己理出了三条,称之为三维:

石头记之章法结构又是多维立体之新章法。以我所见,此多维至少有三:一是家亡,二是人散,三即诗格局。此三维紧密钩连,缺一则不成石头记之笔法奇观。(第三十八回回后评)

周先生更是大胆假设,称《红楼梦》每九回一个大节拍,全书一〇八回。浦安迪回应了周先生的论断,并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加以引用:

最近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大著中提出一个新说,推测《红楼梦》的原稿应该是由九回一段的结构单元组成,总达一百〇八回的全文篇幅。周老先生的论点和我的“百回说”虽稍有出入,但小说美学层面上的意义大同小异。

刘梦溪先生这样阐述《红楼梦》,明确了一条主要线索,一个基本支架,特别强调了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认为:

《红楼梦》的总体艺术结构,是以宝、黛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荣、宁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过往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四大家族是当时那一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点,围绕它们所作的描写,是构成《红楼梦》艺术结构的基本支架。
总起来说,《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是比较特殊的。它不仅是一部书的总的提纲,约略介绍了整个悲剧的发展轮廓和主要人物的生活遭遇,而且也是全书的一个引线,以后的许许多多情节、事件都在这里埋下了根蒂。

马瑞芳女士提出了一条主线、三条辅线说,称:

跟金陵十二钗乃至“情榜”六十钗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是贾宝玉;在《红楼梦》里做梦最多、做得最精彩、做梦做出小说总纲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怡红院是红楼之梦的主舞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薛宝钗的婚姻即《红楼梦》的情节坐标,贾府盛衰是“怀金悼玉”的底盘。

这应该说是与刘梦溪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把宝黛爱情主线扩展为宝黛爱情、二宝婚姻,把“支架”换成了“底盘”,又进而提出了三条辅线:

在贾宝玉爱情婚姻主线外,《红楼梦》有三条和主线融合、扭结的情节辅线:
其一,“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
其二,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
其三,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侧衬性辅线,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郑铁生先生著有《红楼梦叙事艺术》一书,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一、《红楼梦》叙事结构由两种形态构成。前5回是《红楼梦》的蓝图,第6回-120回是故事的主体,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二、《红楼梦》叙事的进程,是由三条意脉贯穿而下,一条是贾府的悲剧,沿着“虚架子”的繁华豪奢,到“内囊”显露,再到衰枝落叶;一条是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从初恋到宝黛心心相印,再到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一条是王熙凤的人生悲剧,从她叱咤贾府到心衰力挫。这三条意脉牵动、生发和制约着大大小小的伏线和余脉,织成《红楼梦》故事的主体。三、《红楼梦》叙述内容由十个叙事单元组成,分为三个流程。(一)钟鸣鼎食的贾府6回—63回;(二)风雨飘摇中的贾府:第64回—91回;三)走向衰败的贾府:第92回—120回。

(三)正本清源

套用一下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话术,我们也该问一下:当我们讨论叙事结构时,我们在讨论些什么?叙事结构是什么?人们对叙事结构什么样的观察?有必要对这一个研究进程进行考察,并理出认识叙事结构的要点。

传统的中国小说理论并不发达。所谓叙事结构,是在西方近现代小说、小说理论观照下提出的。陈寅恪先生正是在与西方小说比照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和《红楼梦》叙事结构提出批评的。吴宓和胡适对《红楼梦》叙事结构意见截然相反,但所称结构则是一致的,都了一个英文单词,plot,意为情节布局。而所谓firm  plot,意指情节紧凑,构筑坚牢,吴宓先生直接翻译为“结构严谨”。申丹、王亚丽合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其中第二章,标题“情节结构,将“情节”与“结构”合而为一,简略介绍了西方叙事学中结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下有关结构的论述,部分参照该书,部分参照格非的《小说叙事研究》。

西方叙事理论对结构的研究,源头在于亚里斯多德对悲剧的探讨。亚里斯多德提出“所谓'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需要分辨的是,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既是“故事”层面的,也是“话语”层面的——西方叙事理论提出两分法,将小说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故事”在底层,指叙述发生了什么;“话语”在表层,指怎么样来叙述。作家组织情节,对事件进行安排,既要在“故事”层面进行创造(编撰),也是在“话语”层面进行创新(重构)。这一点对我们此后分析《红楼梦》叙事结构至关重要。

亚里斯多德这样论述悲剧的结构:

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有“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情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论,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头,身、尾,既着眼于完整性,更强调其有机性,即在时序和因果关系上体现出一致性,有前有后,有因有果,因与果之遵循必然律或者或然律,逻辑严谨,这是结构完美的布局必须遵守的。格非在《小说叙事研究》中指出:“包含在故事长度中的时间延续与因果关系构成了人们写作、阅读,甚至认故事的经典依据。”“故事构成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来指称,那就是人物和行动。小说在展现人物及其行为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叙事方式和线索就构成了作品的文本结构。”

源于亚里斯多德,发展出了古典小说情节观。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是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人,从形式上强调“情节”有机整体性,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反复阐述这样一个观念:小说是形式的艺术,为了构建完美的艺术形式,小说家应该从结构层面对素材进行重新安排,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对素材的“筛选过程”。此后,一些小说评论家更为关注对素材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发展自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情节结构“整体性”和“有机性”原则,注重事件安排与人物戏剧冲突之间的关系,强调事件安排与作品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普罗普为先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情节观与传统情节观存在较大差异。叙事学家开始抛开故事细节和具体人物,深入到故事的结构层,从功能、母体、文化积淀层面研究结构类似于对佳人才子小说中“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叙事模式的母体分析,有时完全忽略了人物性格和读者反应。

与我们熟悉的近代西方小说相比,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小说似乎丧失了过去那种严谨的网络般的构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松散的结构形式。如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部分读者因为它结构松散无绪而难以卒读。格非强调,乔伊斯蔑视传统小说的结构技巧是以他对生命与存在获得新的认识为前提的,“他并非故意将生活拆解得一团糟,而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生活进行整理并产生出新的结构方式。”现代小说也许并不依赖于故事的流畅和完整来统一自身,而是依赖于内在意识和感觉的和谐与统一。

简略考察之后,我们对叙事结构的认识也就渐渐明晰起来了:结构严谨,本质上是对小说整体性和有机性的要求。在故事层面,涉及素材筛选,表现为事件安排,利用线索穿连,保持时序清晰,因果关系明确,有因有果,有始有终,起承转合,转圜流畅;在话语层面,涉及叙述人使用,功能人物安插,以及全知叙事与有限视角的灵活处理;涉及故事时序与话语时序的调整,即正叙和预叙、插叙的交叉使用;涉及事件频次与叙事频次的调整,如有无出现重复叙事;涉及讲述和描述等不同语式的选择;涉及伏线、暗喻、象征等多种手法的辅助,等等。所谓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小说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并不能一概而论。格非称:“小说在展现人物及其行为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叙事方式和线索就构成了作品的文本结构。”涉及到了故事层面的线索,和话语层面的叙事方式,共同构成小说的文本结构。

(四)双线叙事

第一回中,曹雪芹自创了两个神话故事,明确了两条叙事线索。第一是锻炼通灵、无才补天之石,到人间受享之后复归大荒。第二个发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引出了第二条叙事线索: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脂批说明“三生石畔”用的是唐代袁郊《甘泽谣》旧典,“三生石上旧精魂”;又指赤瑕宫之“瑕”为“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神瑛侍者之“瑛”,也是一种美玉。脂批将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中的“一花一竹如有意”化用为“一花一石如有意”,解读木石所称:

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

木石前盟之“石”,既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石”,也是赤瑕宫神瑛侍者之“玉”石,但绝非无才补天、下世受享之“顽石”二位仙师口中的“蠢物”。对此,蔡义江、胡文彬等红学大家早有辨析,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详加注释,不再赘述。

还泪线索相对单纯,宝黛初会后快速走近,第三十二回二人诉说衷肠,第三十六回中宝玉决绝站队木石,第四十五回中黛玉言称眼泪越来越少,预告了以泪偿情的进程正在加速。而另一条线索要复杂的多,因为最初的设定过于隐晦: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脂批认定“四句乃一部之总纲”,但要理出这条线索,还要再看原文,二仙师将“顽石”夹带何处,择一个什么样的主人。且看二位仙师如何为“顽石”选择安身乐业之处: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此处句句有脂批,称“昌明隆盛之邦”乃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乃“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乃“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乃“伏紫(绛)芸轩”。至此,脂批又添了一笔,“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与其说“石头”下世历凡,受享人生,倒不如是从界进入界,从天上进入人间,观察人。“石头”被夹带其,填入胎儿口,随贾宝玉降世那么,这个人世间的观察者就依附在了贾宝玉身上,与贾宝玉一起阅读人生,观察社会,与贾宝玉一起安身乐业——多数时间内,多数情况下,是在大观园中,绛芸轩内,为诸钗鬟充役。“石头”红尘受享这条线索,随宝玉下世,随宝玉历世,随宝玉出世而返回大荒,观察人间生活自身边始,于是有了贾宝玉的家族内部及外援,宁荣二公及其后人,治家主子和管家管事之人,四大家族,四王八公,更上一层则是皇宫大内。其次,是大观园内的众钗,自贴身丫鬟袭人、晴雯始,而后延及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是为闺阁传。这与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翻阅薄命司册薄是一致的。第三层,是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的知己和同伴:秦钟琪官柳湘琏冯子英薛蟠,甚至可以包括贾芸和贾蔷、赖尚荣,他们基本上贾宝玉的同龄人,其中秦钟、琪官、柳湘莲等还被贾宝玉引为知己。第四层,是宝玉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客体,包括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邬庄头张道士王道士等等。在这条线索下,《红楼梦》实现了多重目标,其中包括显亲历”“传闺阁”“述祖德”“明盛衰”

“石头”曾在第一回、第十八回两次感叹,大荒山中,青埂峰下,凄凉寂寞,而人世间,而人世则有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石头”历世线索是面向人世的,人世间繁华热烈,有情有欲,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有变有常,有迹可循;人作为有灵的存在,在宇宙之中,与神互通;人凝聚了宇宙精华,尤以闺阁女儿为盛;人类结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普遍、广阔而又有联系、有结构,各安其位而又彼此联络,有顺逆,有兴衰,社会有升降变迁,既是命运,也是人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红楼叙事具备人类视野,采用中国视角,小说中屡屡言及外国和洋货是在人类视野观照下,叙述中国故事的。

明乎此,再来看那句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概括一下就是:红尘乐事,不能永恃;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是“石头”下凡历世耳闻目睹的概述,“乃一部之总纲”。“石头”伴随宝玉进入荣府,看世态炎凉,历尽悲欢离合,最终归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记录下《好了歌》及其注解中概述的人事浮沉、世事变迁。

从第一回开始,曹雪芹就是利用双线交错来组织故事,一条是顽石下世受享,一条是绛珠以泪还情。两条线索指向两个视野,一个向外,指向社会,广阔而深沉,一个向内,指向心灵,缠绵而哀婉,共同构成一支雄浑悲壮而又灵动凄美的交响曲。只是,两线索并不均衡,前者粗壮如柱,后者纤细如藤,造成了细藤绕古树的结构形态。

采用两线结构交叉叙事,在近现代西方小说中都有使用,还发展出一种复调小说。但《红楼梦》无疑是独创,并非对西方的借鉴。

(五)绛珠偿情

绛珠下世,泪偿情,这条线索单纯而清晰。

第一回,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宝黛未入人间,即已熟稔。这可视为宝黛第一次出场。

第二回,从仙界回到人间,贾雨村在乡野酒肆,邂逅冷子兴,在现世引出宝玉、黛玉,可视为宝黛第二次出场。

第三回,即写黛玉入荣府,宝黛二人正式亮相。王夫人再三提及宝玉顽劣痴狂。黛玉投奔荣府,本已小心谨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此时的读者,肯定会想起前文所引的诗句:“三生石上旧精魂”。

再次回到贾母处,宝玉才对黛玉全神贯注: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三生石上旧精魂”。前世之因,后世之果,二人是有心灵感应的。

宝玉因得知黛玉无玉突发癫狂,至晚间黛玉在碧纱橱暖阁垂泪,以泪偿情,自此开始。宝黛二人,渐行渐近,是与宝钗、湘云相比较而言的。第五回中已经透出,黛玉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第八回中,二玉走近的步伐加快了。临行时,小丫头给宝玉戴斗笠,被宝玉训斥为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

“罗嗦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拽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

其亲昵外露,已非宝钗可比。再到第九回,宝玉上学来辞黛玉,缠绵之意已现,黛玉临了还不忘 “补一刀”:“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黛玉之问,宝玉之笑,心照不宣,何等神工鬼斧文章。第十六回,黛玉回苏州葬父归来,“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宝黛二人都在迅速成长,从无知童蒙到了青春少年,二人关系也注入了新的成分。

第二十回,先后远近的话题明确被搬了出来,宝玉向黛玉解释:“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搬入大观园,共读西厢之后,宝黛二玉已走到了互证心事的关口。第二十九回,两人再次角口,宝玉掷玉砸玉,黛玉剪了自己为通灵宝玉穿上的穗子,一时惊动了老太太,老太太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坐实了“木石前盟”。

第二十八回,金玉良缘之说,已经浮出水面。到了第三十一回,因宝玉替湘云收藏金麒麟,宝黛二玉又起风波——当然,这是恋人间的试探,黛玉一直在求证。脂批也在回前批语中提及了间色法: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

第三十二回,贾雨村造访荣府,要求与宝玉见面。宝玉出言抱怨,湘云劝他,时常会会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仕途经济的学问……话音未落,宝玉就要撵湘云走,偏又被刚刚走来、还没有来得及进屋的黛玉听到:“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此后就是对黛玉的一大段心理描写,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进而想到:“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再次暗示了以泪偿情、泪尽而逝的宿命。

宝玉出门,发现黛玉,一通表白,黛玉的“求”得到了“证”。就在宝玉被父亲毒打的当天晚上,黛玉的“求”,再次得到了“证”: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至此,木石前盟,终于在人间应验,黛玉内心充满了欢愉,明媚如春阳,澄澈似秋水,欢愉的情绪在第四十五回达到了顶点。在那个凄风冷雨的秋日晚间,宝玉来到潇湘馆,看望问候黛玉,“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手举灯,一手遮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失言,说出渔翁渔婆的话来,自己羞红了脸,内心却是喜悦的。

为使二人关系避免滑入佳人才子恶俗套路,作者进行了明显的尝试和拒止。宝玉梦遗,并与袭人初试,明写宝玉性意识的觉醒,暗示其“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第十九回,中午时分,宝玉又来找黛玉,二人床上嬉戏,黛玉为宝玉揩去脸上胭脂汁渍,宝玉闻出黛玉衣袖中透出的一股幽香,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胁下乱挠,还编出“耗子精”的故事,到二十回才交代:宝玉担心黛玉饭后贪眠,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此时走来,大家谈笑,黛玉方不欲睡,宝玉才放心。

其实,这种过分的亲昵,当然含有危险成分,故而脂批为宝玉洗白,称赞宝玉知医理,反问:“宝玉之情痴,真乎?假乎?看官细评。”第二十六回中,宝玉曾自比《西厢记》中的张生:

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从此之后,二人世界中纯粹是关爱,不再有欲的成分。第五十二回,宝玉又到了潇湘馆,见宝钗、宝琴、邢岫烟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惊叹:“好一幅'冬闺集艳图’!”书中详写了散场情形: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

“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也只是几句寻常话,脂批却强烈提醒:“此皆好笑之极,无味扯淡之极,回思则沥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哉?”又有回脂批道:“中一段写黛玉与宝玉满怀愁绪,有口难言,说不出一种凄凉,真是吴道子画顶上圆光。”

宝黛内心深处愉悦满满,不小心就溢出来了。如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宝玉敬酒 ,黛玉举杯让宝玉代饮,这个亲密动作已越礼言行出格,已是防不胜防。到第七十六回,湘黛联,已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而第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宝黛二人讨论修改《芙蓉女儿诔》,宝玉改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样的神句,黛玉仲然色变,再次预示黛玉即将泪尽而逝。

绛珠偿情,指向内心。黛玉称:“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心与心相寻,心与心相印,代表了儿女之情所能到达的高度。

图片

(六)石头历世——闺阁中人

《红楼梦》开宗明义,实录其事,欲“使闺阁昭传”。第一回中,空空道人注意到了书中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石头”辩称:“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为此,作者又曾将小说命名为《金陵十二钗》,可见作者对女儿的偏爱和尊崇。

第十八回,引入妙玉之后,脂批细数十二钗中人:

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香菱在副册,脂批有误——引者注),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有正作“素”)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

从叙事进程上来说,作者并没有将闺阁中人一次出清,而是陆续引入,编织情节,当然也有伴随始终的,如黛玉和宝钗。十二册正册中人,秦可卿已死,史湘云还没有出场,巧姐尚未脱离怀抱,此时省亲已经结束。根据需要,引入人物,编织情节,展开场景,是《红楼梦》的惯用手法。如在第二十四回引入小红(林红玉),连续5回夹写小红故事;在第四十九回引入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琦数人,将闺阁故事推向高潮;在第六十三回引入尤二姐、尤三姐,连续7回写二尤故事——这段情节的作用和意义,后还要重点讨论。

“石头”随贾宝玉入世,受享人生。“石头”亲历亲闻的女子,当然是都和贾宝玉有些瓜葛,或是宝玉的姐妹近亲,如十二册正册之人(只一个妙玉例外,为槛外之人);或是宝玉身边之人,如晴雯袭人;或者与宝玉有些许交集之人,如香菱等。香港红学家宋淇,曾著《论贾宝玉为诸艳之冠》《怡红院总一园之首》,曾经详加梳理,此不赘述

“石头”随贾宝玉入世,观察人世,对女儿的观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石头”看来,女儿才是宇宙精华。正如宝玉所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气逼人。”在太虚幻境,宝玉被警幻宫中众姊妹训斥,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果觉自己污秽不堪。

在人间,宝玉因男儿之身而无地自容,为众女儿赞叹不已。如第十九回,为袭人姨妹惋惜而生惭愧之意第四十九回,因薛宝琴等人到来,宝玉感叹:“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石头”借贾宝玉的视角观察女儿,对女儿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刻的同情,表现出无限的悲悯。书中叙述金钏之死,采用了重复叙事手法,也就是后世推崇的“见证人提供证据体”。金钏之死,分别从婆子、宝钗和贾环等人口中述出,婆子讲述,金钏投井自尽,死因是被主子撵回去、羞愧赌气;宝钗推猜的版本是,金钏从王夫人房中出去后,贪玩失足,意外跌入井里身亡;而贾环则有意陷害,向父亲贾政报告:“那井里淹死了一个丫头,我看见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 “我母亲告诉我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重复叙事的成功应用,提示我们发生的事件,人物眼中的事件,让我们对人物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事件有更深入的思考。荣国府就是一个大舞台,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有序运转,推动着世事变迁。个人依据自己的视角看事,依据自己的逻辑行事。唯有作家以上帝之眼看事,以悲悯之怀容事。一个鲜活的生命,犹如一朵鲜花,尚未完全绽放,即已凋零化泥。众人各自入戏,作家报以宽容。

把人当人看,尤其把女人当人看;把人当真人写,人物形象立体多面,这正是《红楼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得到过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毛泽东与〈红楼梦〉》(《学习时报》2019年3月13日)载:“毛泽东在通读了多部古典小说后,与《红楼梦》作了一番比较,认为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截然不同。在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小说里作者要么把女性作为封建道德的化身,要么作为性工具的化身,他们所刻画的这些女性都没有灵魂、没有个性,作为一个角色、一个生命而言,显得贫乏而单调。只有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刻画的诸多女性才真正表现为人,充分呈现出社会性、独立性、思想性,显现丰满而真实的性格,并且让女性真正成为美的化身。”

其实,“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是“石头”口中最大的谎言。应该看到,闺阁中人,更多地是理想的存在,是想象的存在,是创造的存在。正如天上没有太虚幻境一样,世间没有大观园,人间也没有林黛玉。张爱玲早就观察到黛玉“不一定属于什么时代”。黛玉初次亮相,没有衣饰描写,脂批云:“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其实宝玉何尝不注意衣服。第八回,黛玉到访梨香院,“宝玉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一色大红的外衣,没有镶滚,没有时间性。第四十九回,大观园赏雪,黛玉披着大红羽绉面,白狐里子的鹤氅,一样没有时间性。书中写黛玉,几乎纯是神情,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世外仙妹寂寞林”应当有一种飘渺的感觉,不一定属于什么时代。再进一步讲,黛玉就是一个灵的存在,一个诗意的存在,她不用关心现实中的是是非非,譬如对晴雯之死,她只有精神层面的表现——聆听和修改《芙蓉女儿诔》。这与第一回所写绛珠仙子是一致的:“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图片

(七)石头历世——家族内外

依附于贾宝玉身上的“石头”,见证了贾宝玉的成长。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有几个男性,是作为贾宝玉的同龄人而出现的,其中秦钟、琪官、柳湘莲被宝玉视为知己,在贾宝玉思索生命意义、探索人生道路的进程中,有参谋作用和参照意义。先说秦钟,与秦钟初见,二人惺惺相惜: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富’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秦钟夭亡,临终留言:“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秦钟翩翩少年,鄙视功名,却很快陷入了欲的困境,因与智能偷期缱绻,偶感风寒,失于调理,又被老父拷打,随即病入膏肓。弥留之际,秦钟尚有两件事放不下:一是父亲留下的三四千两银子,二是自己留下的情人智能。宝玉与秦钟相得,意在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异于世人之路。如今秦钟撒手人寰,留下宝玉,还得继续摸索下去,不无疑惑,不无悔恨。

另一个是琪官,贾宝玉和冯紫英、薛蟠、云儿一起喝花酒时结识,相见恨晚,当即互换了腰间的汗巾子。其时琪官也在探索自己的人生,他不愿意当王公贵族的玩物,因而在城外紫檀堡购房置地,意欲开启一条自主自足的人生道路。无奈,逃不出忠顺亲王的魔掌,还让宝玉受了牵连——宝玉被父亲暴打,交际优伶,得罪王爷,是重要原因。

柳湘莲出场较晚,在第四十七回,赖尚荣家的宴会上,是以贾宝玉的知心朋友的面目出现的。书写道:

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

可见,也是一个自作主张、独立探索人生的人。宝玉向他提及为秦钟上坟祭奠之事,柳湘莲称前些日子刚为秦钟坟添土,可见三人相交之深。柳湘莲听信贾琏,将鸳鸯剑作为定物,交与尤三姐,旋又疑惑,谋之于宝玉:

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

见柳湘莲有后悔之意,宝玉劝说:“你原是个精细人,如何既许了定礼又疑惑起来?你原说只要一个绝色的,如今既得了个绝色便罢了,何必再疑?”以宝玉性情,柳湘莲求仁得仁,何疑之有?可柳湘莲偏偏囿于成见,尤三姐之恋于是落空,只好剑自那么,贾宝玉究竟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不得而知,但他的确将秦钟、琪官和柳湘莲这几个身份差别很大的人引为知己,曾经一同探索过。

依附于贾宝玉身上的“石头”,对贾氏一门两府盛衰转捩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石头”随宝玉降生进入荣府,第二回中已借贾雨村、冷子兴之口,对荣宁二府有个简介,第三回借黛玉之眼又有直观描述,此后曾借周瑞家的、刘姥姥等人视角,详写描述。第四回中,借门子之口,讲出四大家族相互勾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十三回,又有“四王八公”之说。贾氐一门两府,及其外援力量,清楚显现。可卿丧礼,元妃省亲,写出贾家繁华极盛。二十九回,清虚观打平安醮,继续演绎烘托,至第五十三、五十四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达家族叙事高潮,也是家族兴衰的转折点,宁荣二府从此“过岭下坡”(浦安迪语)。表面上,繁盛至极:

贾母笑说:“难为他说的巧。”便说了一个“赏”字。早有三个媳妇已经手下预备下小簸箩,听见一个“赏”字,走上去,向桌上的散钱堆内,每人便撮了一簸箩,走出来,向戏台说:“老祖宗、姨太太、亲家太太赏文豹买果子吃的!”说着向台上便一撒,只听豁啷啷满台的钱响。

实际上,家底已被掏空,就在这两回中,交代十分明白。一是借贾珍、贾蓉和邬庄头的对话,揭示荣府财政拮据:

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倒可以……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贾蓉细说:

“……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她心里纵有这心,她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哪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又笑向贾珍道:

“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

荣府元宵夜宴,又专门写了一种十分珍贵的慧纹:

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三件慧纹,两件已经送入宫中。荣府与宫中来往,也是下了血本的。到第七十五、七十六两回,再写宁荣二府中秋家宴,一边是“发悲音”,一边是“感凄清”,“末世”即将来临。

此时,我们再看二尤故事,明白无误向读者揭示了家族致败招祸的根由。贾琏偷娶尤二姐,是珍琏兄弟俩通过贾蓉做成的,三人各有盘算,十分龌龊:贾珍与二姐本有一腿,割爱给了琏兄弟,本想再勾引三姐入怀,没想到三姐决绝,如今已撒手人寰;贾琏幸得二姐,虽是二手,却是绝色,且又温柔和顺,男人自尊从此找回,故在贾琏,虽是偷娶,却称二奶奶,已有取代凤姐之意。可被凤姐接入荣府控制,且一年之内不能圆房,远水怎解得近渴;贾蓉意在混水摸鱼,可二姨三姨,两个尤物,一无所获,如今只能断了念想……在这种背景下,贾琏、贾蓉送贾珍远行,其失望、悲戚乃至愤怒,可以想见。贾珍嘱咐“收心治家等语”,琏蓉叔侄“二人口内答应,也说些大礼套话”,都是浮词虚礼,父子聚麀,兄弟共享,已是无耻之尤,作者讥讽之意溢于言表,只可惜程高二人刊行时将这段文字删掉了。而在小说前端,凤姐曾与贾琏夜间“换位”,白天“加班”,鱼水之欢难舍。珍琏携手兴建大观园,凤姐协理宁国府,两府结成的管理者同盟,此时因为二尤掺入而土崩瓦解,贾琏凤姐即将反目成仇,还留下张华在外,终为荣府祸患。明乎此,还能说二尤故事游离于小说主线之外吗?

依附于贾宝玉身上的“石头”,对现实社会有着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作者以神的高度、悲悯与宽容,看待人间,创造梦中世界,表现了世态人情和真实人格,高高在上的威武皇族、达官贵人,匍匐在地、苦苦挣扎的贩夫走卒、五行八作,除古人与无名无姓者外,计有四百多人,且无不个性鲜明,生动活泼;正如著名红学家蔡义江所说:“展示现实画面,描绘广阔生活场景,是《红楼梦》最大的特色。”

图片

(八)文本结构

在故事层面,绛珠以泪偿情,泪尽而逝,“石头”下世受享,复归大荒,《红楼梦》首身尾齐全,线索清晰,时间脉络清楚,因果关系明确,既是完整的,又是有机的。

那么,在话语层面呢?语话层面上,《红楼梦》结构是否也一样严谨呢?前文已引格非先生的观点:“小说在展现人物及其行为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叙事方式和线索就构成了作品的文本结构。”前文理清了故事层面的两条线索,现在来看“小说在展现人物及其行为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叙事方式”。

曹雪芹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缺乏'结构’的意识”从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一回,就可看出。第六回中写道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欲叙荣府,书中明言须理出个“头绪”作“纲领”,巧妙地拉出一个刘姥姥,由外至内,走进荣国府。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理出《红楼梦》小说叙事的“话术”。首先,是说书人(作者)退场,叙述人出现。《红楼梦》使用了有别于作者的叙述人(“蠢物”,“石头”),带来的直接变化,是语式的变化,即从讲述转向描述、展示。刘姥姥是如何进荣府的?

于是刘姥姥带他(板儿——引者注)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此处有脂批:“'蹭’字神理。”两个“蹭”字,描绘出了刘姥姥的局促神态。“描述”是与“讲述”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语式。按照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的分类,描述是“一种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语式”,叙述者与人物的距离非常小。在描述性的语式中,作者一般不介入叙事,不直接对故事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而是通过细致的描述使读者自己看到事件的过程,做出自己的判断。卢伯克曾经指出:“直到小说家把他的故事看成是一种显示(描述),看成是展示的,以至于故事讲述自己时,小说的艺术才真正开始……”

从讲述转向描述,随即带来了视角的变化。“讲述”用的是嘴巴,“描述”靠的是眼睛和知觉,转入描述语式后,视角问题就会凸显出来。《红楼梦》使用不同的叙述者操控视角,运用全知视角实现全面透视,借用人物视角进行直接展示,视角应用十分娴熟。其中借用人物视角叙述,推动叙述者与感知者的分离——叙述视角即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可一分为二,分出“叙述”和“视角”两方面,即叙述者(叙述事件的人)和感知者(观察事件的人)。如第二十六回中一段描写,黛玉“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这句子粗看起来有别扭,为什么说“宝玉的院内”,直说“怡红院”岂不省事?细细读来,这其中突出的是人物视角,存在视角转换——视角从叙述者转换给了人物,直接采用了黛玉的感知,在黛玉眼里,在黛玉心中,怡红院就是宝玉的院子,必须用“宝玉的院内”。

使用不同的叙述者操控视角,又引出了《红楼梦》叙事的第三个命题:使用不同的叙述者。总体上讲,《红楼梦》采用第三人称,使用故事外的异故事叙述者(假托“石头”即“蠢物”),对小说来历,文本规范以及故事本身进行了叙述、评论和阐释。叙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叙述者,包括故事内的一僧一道,偏于功能型的人物甄士隐、贾雨村,还有偶尔串演叙述者的故事中人,如冷子兴、平儿等。不同的叙述者自然具有不同的观察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多角度观察故事,能实现对故事的多维度阐释。譬如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互为叙述者,互为受述者,将目光投向了贾府。其中贾雨村称去岁到金陵地界,从贾府老宅门前经过,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在贾雨村眼中,“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哪里像个衰败之家?”贾雨村看到的是贾府“外面的架子”,冷子兴作为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看到的是贾府的“内瓤”。冷子兴看到的贾府,已走入坐吃山空的末世,安富尊荣者多,筹划者无一,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在话语层面操控叙事第个命题,是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灵活处理,突出表现为预叙手法成功应用。基于“话语”与“故事”两分法,从时序方面揭示“话语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西方叙事理论分出正叙、预叙和补叙三种情形。通常认定,故事是已经发生了的,话语(文本)从一个设定的时间节点开始,沿故事时序往前走,即为正叙。若超越当前时间节点,提前叙述后续事件,即构成预叙(闪前),若补充叙述当前时间节点之前发生的事件,即构成补叙(闪回)。整体而言,《红楼梦》以正叙为主,聚焦于主要人物,按事件时序展开,并将情节集中在较短的时段内,其中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集中在一年之内。正叙途中,或由叙述者直接出面,或用人物,或用梦幻,补叙前情,预叙未来。也就是说,西方现代叙事学提出的正叙、补叙和预叙三种情形,在《红楼梦》中都有使用。预叙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已经多次采用,叙述者在交代故事来历时,随即预叙了故事结果:“顽石”下世历劫,复归大荒,石上录下“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第五回,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预叙了红楼故事的大体内容和金陵十二钗的不同归宿,这一回中,叙事时间在延续,故事时间是停滞的。

在话语层面操控叙事第个命题,是叙事频次上的创新。叙事频率指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其被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通常小说只叙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若次讲述发生过一次的事件,即构成重复叙事,在现代小说和影视艺术中得到成功应用、颇受推崇。前文所引金钏之死时已有分析,金钏死了一回,却至少叙述了三次,只是从不同的人物口中叙出而已实际上,小说第一回,即简明勾画了两条线索及其主要事件、最终结局,整部小说可视为大的重复叙事,先有概述,后有工笔。一僧一道作为神的使者,对小说中人的前世、今生和归宿一清二楚,书中故事只是他们的桌面推演,他们还动辄直接出面,干预人事进程,提示人物归宿。话语层面操控叙事,重复叙事强化艺术效果,有如此神奇者。

在话语层面操控叙事的第六个命题,包括伏线、暗喻、谶语、判词、回前回后诗词结句等的广泛使用,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前文句句领起文,文字字回前文”,前人论述颇多,在此不作阐述。总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如实道出了作者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上编织结的辛苦。正是缘于两个层面上的创造创新,才使得《红楼梦》这部章回体传统小说,呈现出西方近现代小说才有的文本特征

回过头来,再说吴宓。在《红楼梦新谈》一文中,吴先生称《红楼梦》“结构谨严(Firm plot)”,只是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并没有论证《红楼梦》是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的:

凡小说中,应以一件大事为主干,为枢轴,其他情节,皆与之附丽关合,如树之有枝叶,不得凭空架放,一也。此一件大事,应逐渐酝酿蜕化,行而不滞,续不起断,终至结局,如河流之蜿蜒入海者然,二也。一切事实,应由因生果,按步登程,全在情理之中,不能无端出没,亦不可以意造作。事之重大者,尤须遥为伏线,三也。首尾前后须照应,不可有矛盾之处,四也。以上四律,《石头记》均有合。读者自明,不须例证也。

50多年后,吴宓先生凌晨醒来,思考《红楼梦》全书结构,很有可能是省悟过来了,《红楼梦》是否结构严谨,不能不言自明,还是需要具体论证的。

(文中引用《红楼梦》文字及标点,全部采用《蔡义江新评红楼梦》,龙门书局2010年7月第1版。引用脂砚斋评语及标点,全部采用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8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