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天鹏 摄影:王天鹏 编辑:王天鹏 音乐:网 络 2019年仲春,携夫人来到了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其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以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有古树名木1600余株。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型皇家园林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时期的景观,但在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主要景点: 1、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 2、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 3、四大部州 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还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 ![]() ![]() ![]() 4、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 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 ![]() ![]() ![]() ![]() ![]() 5、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方形高台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 ![]() ![]() ![]() ![]() ![]() ![]() ![]() 6、 宝云阁(铜亭) 宝云阁(铜亭)是中国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 7、排云殿 排云殿 是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 8、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 ![]() 9、昆明湖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 ![]() ![]() ![]() ![]() ![]() ![]() 10、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 ![]() ![]() ![]() ![]() 11、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 12、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最初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 ![]() ![]() ![]() 13、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要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 14、宜芸馆 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皇后隆裕的寝宫。 ![]() ![]() 15、大戏楼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 ![]() ![]() ![]() 16、玉澜堂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 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 ![]() 17、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 ![]() ![]() ![]() ![]() ![]() ![]() ![]() ![]() ![]() ![]() 18、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 19、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 20、文昌院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文昌阁城关是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 ![]() 21、铜牛 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 22、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共5百多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 ![]() ![]() ![]() ![]() ![]() 23、西堤六桥 西堤六桥指的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还建有一座“景明楼”,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并且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素有“北国江南”之称。 界湖桥 : 界湖桥是西堤第一桥。始建于乾隆年间,这座桥是西堤六桥中最普通的一座桥,既不是拱桥,又没有亭阁,但桥周围的景色却非常诱人,因为此桥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 ![]() 豳风桥 : 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苎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苎”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 ![]() ![]() ![]() ![]() ![]() 玉带桥: 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 镜桥: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乾隆皇帝曾为镜桥题诗:《镜桥》 冰镜寒光水镜清, 清寒分判一堤横 落虹夹水江南路, 人在青莲句里行。 ![]() ![]() 练桥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这座桥建在像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取名练桥。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 ![]() 柳桥: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这座桥就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取名为柳桥。![]() ![]() 24、绣漪桥。 绣漪桥在西堤南侧的东面,即昆明湖的东南。“绣漪”即“如绣花绸缎般的波纹”,出自南宋吴文英咏木芙蓉的《醉桃源·芙蓉》词: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绣漪桥在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内,是颐和园中最南端的桥。是昆明湖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此桥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桥形精美华丽。此桥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姊妹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劵桥。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两面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南面: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乾隆皇帝称此桥为“湖口东南第一桥”。“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制绣漪桥诗。 乾隆皇帝在诗中把通过绣漪桥下的水路后看到的昆明湖景观比作天孙织绣的织物,还把绣漪桥比作天孙的杼(梭子)。“天孙”即织女,又称“天女孙”。 《绣漪桥》 乾隆二十四年 进舫长河过广源, 石桥饮练锁溪园。 风漪春水文章丽, 神绣应成天女孙。 乾隆二十八年 湖口东南第一桥, 锁波委影势飘萧。 假如借作天孙杼, 绣出应饶泉客绡。 ![]() ![]() 颐和园,乾隆为母亲修建,遭英法联军焚毁,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起初的名字叫清漪园。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直到公元1888年又在万寿山和昆明湖的原址上重新建设,并改名为颐和园。 提起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颐和园。它集合了北方园林的雄健之美和南方园林的婉约之美。 在1998年11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经这样评价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整体艺术特色,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人工提升,把造园和工程蓄水、宫廷供水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不仅如此,园林的景观体系构成主次非常分明,形成了一种园林的景观和空间的对比,集中了天下名胜和名园于一体。“神似江南,胜似江南”,这是后人对于颐和园中美景的高度赞美。 ![]() ![]() ![]() ![]() ![]() ![]() ![]() ![]() ![]() ![]() ![]() ![]() ![]() 闻名中外的颐和园,凝结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以及付出了几十万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汗水,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一座世界文化遗产。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2021年11月,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 南湖岛月波楼门前的木香 花正在怒放 --109年的树龄 ![]() ![]() ![]() ![]() ![]() ![]() ![]() ![]() ![]() ![]() ![]() 文物收藏: 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 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 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 ![]() ![]() ![]() ![]() ![]() ![]() ![]() ![]() ![]() ![]() 廓如亭,在十七孔桥的东头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