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入学术界倍感孤独?听听留澳女博士怎么说

 skysun000001 2022-09-13 发布于北京

Jolene Tan是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博士生。她从新加坡来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异国他乡,相对冷僻的研究领域,都让她感受到巨大的孤独。但是她仍然找到方法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学术道路,克服了初入学术界时的孤独感。Tan将自己的经验撰文发表于Nature知社编译如下。

跟大多数博士生一样,我也为了精进学业而背井离乡——我从新加坡来到了澳大利亚。新的地方提供了上好的机会,但挑战往往也一同而来——比如,孤独。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并且选择在2021年新冠大流行期间开始攻读人口学博士学位无疑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我分享的经历将揭示部分导致孤独的因素,并就如何缓解它提出一些见解。

'孤独的’学术之路

当我初次涉足研究领域时,我就发现“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学者们要同时兼顾论文发表、教学任务和拨款申请。我观察到,他们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上投入的时间越多,他们在论文发表和项目提案方面的产出就越多。作为刻苦认真的博一新生,我自然踌躇满志、全力以赴,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方法、探索信息和分析数据。但我渐渐地发现,想要在研究和人际交往之间取得平衡开始越来越困难,前方的路似乎也越来越孤单。

要向向其他人解释我正在从事的研究极为困难。作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和亲戚朋友讨论我的论文研究以及它的重要性并非易事。我的研究——探索影响亚洲低生育率的因素——甚至和课程中的其他同学研究的主题也不相同。因此,我在研究过程中时常感到孤独,因为无人可与之交谈。

教育和研究的成就通常是侧重于个人的。学生是基于对其领域和学科的独特贡献获得博士学位,这个学位并不会旌奖团队工作的努力。而当你提交论文或提案时,决定你工作命运的通常是匿名的审稿人和决策者,他们更是遥不可及,遑论见面或交谈。

没人会告诉你学术界有多少拒稿。我的第一篇论文提交给期刊后,立马被拒了。在一次次拒稿之后,我终于设法在一次会议上展示了我的工作。这次展示只涉及主席和另外两位发言者,极少有人在我的演讲中露面。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研究是多么的孤独。我开始担心,“如果没有人关心我的研究怎么办?” 我觉得我自己并不能归属进更广泛的研究共同体。

但研究人员都注定孤独吗?我坚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找到生活立足点并为工作和生活设定界限,比如,我尽量不在周末工作,而是与人们见面,探索新领域和新爱好。我们参观了堪培拉国家植物园等地点,了解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工作,并在接下来的一周进行野餐放松充电。我甚至参加了我的第一次绘画品酒会(paint-and-sip),我们喝了酒,还画了一幅苏格兰高地牛的画像。这些活动让我了解到了博士生活中更社交化的一面。

图片

艺术社交活动帮助Jolene Tan建立友谊

图源:Jolene Tan

尽管和同学谈论孤独感可能颇具挑战性,但分享自己的经历会激励其他人也这样做,并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有一次,我向项目中的其他学生坦言:好像其他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我却很难领会学习研究和论文发表的窍门。我对出版过程的不成文规则很不熟悉,例如,第一篇稿件该如何排版、某些刊物需要置信区间而有些则使用p值。我因害羞和尴尬而没能向别人问这些问题。但令我惊讶的是,许多跟我同龄的人也表达了相同感受,还有一些即将毕业学长学姐分享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来帮助我们顺利完成课程。

听到其他人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我感到如释重负,也对自己不再那么苛刻,让自己享受学习的过程。简而言之,我学到了培养归属感的重要性。

对抗孤独小贴士

这是我给我自己或其他刚开始研究的人的建议:

· 要有耐心。找到你的研究道路和立足点需要时间,但不要因为没有立马感觉到“正确”就放弃,也不要因为没找到归属感而失落。正如研究需要时间一样,人际交往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而言,尤其如此。

· 寻找归属感。培养归属感需要主动出击。即使在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大学环境中,归属感也不是天然存在的。通过朋友介绍和大学活动,我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他们来自我的研究小组、来自系外,甚至来自学术界之外。这让我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其他院系的朋友帮助我认识到,讲故事这种方式在交流研究想法和经验时别具价值。这种方式在人口学等偏向定量的学科中本来并不常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