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朱家角中学建校80周年(之三)

 黄之中 2022-09-13 发布于上海

我的课植园情缘

图片

我的学生时代

图片
图片

1961年,我从朱家角中心小学毕业后,进入朱家角中学,开始了长达7年的中学学习生涯。初中三年适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在那个年代里,生活资源十分贪乏。在我的中学时代里,永远只有炒米饭(说是可以涨一点,一小碗米经炒煮,可以成就一锅米饭)加葱花酱油汤。或许也因为这样,我才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所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生病发烧,只要学校还开课,我就会早早地背起书包,步行到学校,经庙前街、北大街,过放生桥、来到井亭港,再过南桥(或中桥)来到课植园上课。中午按原路返回家里吃饭,下午又按原线路再次重复。此时的我已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无心顾暇学习以外的任何“八卦”。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我要到学校去上课,而且不能迟到。守时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吧。

图片

1962年,我在朱家角中学读初二。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常常吃不饱饭,不少人饿到水肿。我因营养不良,体质弱,得了胸膜炎,胸膜肋骨痛得日夜不得安宁。父亲将我送到朱家角人民医院,经过及时诊治,我的病才得以好转。在学校,我读书还算勤奋,曾获得过三好学生称号,学校奖给我一支华孚金笔。我读初一时,被班上选去参加初一、初二级作文比赛,获得第二名,参加演讲比赛也获得第二名,这对我的成长进步起了奠基的作用。

图片

高中三年学习期间,适逄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打破了一大批懵懂少年的美梦。我们己无心再集中精力“啃书”了,全国大串联,成就了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直到1968年10月,才在没有拍毕业照,没有发毕业证的非正常情况下,离开了亲爱的母校,各奔前程。

图片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物质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读书充饥,运动驱寒,高唱革命歌曲。昔日的校园生活,成为留在我记忆里最美好的片段。虽然我在课植园求学只有几年,但仅仅是这几年的时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房;老师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推心置腹的教导;同学们大方、纯朴、善良、坚强、吃苦、勤奋、友好的精神时时出现在我的印象中。

图片

(1968年11月,在没有拍毕业照的情况下,我们高二2班的50个同学算是高中毕业了,接着就是插队落户上山下乡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的教师生涯

图片
图片

1968年,时势逼我选择了插队落户,因家境不好,我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农村插队落户, 

图片

当时尽管已经算是工作了,但离开自食其力仍有相当距离。1972年,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我毅然选择了“上调”。尽管当时只有上师大培训的名额,我还是表示了“愿意”。正是这个在上师大历史系的为期一年半的培训,让我再次走进校园,让我从此走上了教师岗位。1974年2月开始,我成了一名教师。最先成就我的是一名乡村教师,被分配到邻近的沈巷乡倪马中学任“教代表”。三个月后的1974年5月,根据工作需要,我被借调到县公安局、体委工作了5年。

图片

1979年4月,我从县体委调回朱家角中学,担任朱家角中学第一任团委书记,还上高中二个班的历史课。从此一干就是15年。在这15年里,头5年做团委书记,后10年任春晖文学社指导老师。当然,历史教学是不能丢的,因为那是我的本行。

图片

做学校共青团工作,对于已经30多岁的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尝试全新的工作模式。我坚持抓常规活动和全校师生参与的大型活动;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办好校园广播站;定期培训改选团队干部、更换板报,让常规工作落到实处。每年“五四”“一二九”这些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团委组织了全校师生参与的大型活动。活动的形式推陈出新,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先后组织过全校学生参加的诵读比赛、黑板报评比、手抄报展评。还利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让学生畅谈对经典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这些活动,评出先进班级、红旗团支部。在纪念“12·9”汇演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同场演出,这些节目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高度称赞。

作为共青团的基层干部,政治思想上与上级领导保持一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团员青年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校青年教师中,不管是理论学习或业务能力,处处带头做好表率,能正确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图片

作为团委书记,能加强学习,带领全体共青团员,经常学习时事政治和相关理论,并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写好学习体会文章。不管是对学生教育的系列活动和团的自身建设中,总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精神来推动学校团的工作。常常思考学校团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提高团干部和自身工作能力,如何在原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等问题,力争在团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同时还向兄弟学校学习团工作经验,总结阶段性工作,积累经验,为学校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在1981年的“五四”青年节表彰会上,我破天荒地获得了一次“新长征穾击手”的称号。

图片

为了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我在各团支部开展了“谁是青年最钦佩的朋友?发动全校共青团员为《青年报》举办的推荐“1982年我最钦佩的十位朋友活动”,同学们纷纷到阅览室、图书馆、团委办公室查阅报刊、资料,寻找自已最钦佩的朋友。

为了使荐友活动能真正起到“学习英雄人物,促进思想提高”的作用,学校团委利用画廊、黑板报,向广大团员介绍了27名优秀共青团员和模范人物的事迹,取名为“群英谱”,前后仅一个星期,全校540名共青团员都向《青年报》投寄了推荐信。当我把540张选票汇总时,团员的目标是那样的一致。青年的榜样是那样的集中,那些具有崇高思想的人,舍生忘死的英雄、与命运博斗的颃强战士、为国争光的先进人物都是青年团员最钦佩的朋友。很多同学激动地说:“有些材料我们早己看过多遍,今日重温格外亲切,自已有了明确的学习榜样。

图片

都说新时期的团干部难当,我说当有心人就不难。在五年团委工作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全校18个团支部,600多团员,如何使团员的情况自己能及时掌握,如何使基层的团支书感到不难当,我在高二(3)班团支部一年试点的基础上,于1982年在全校18个团支部开展了由团员轮流记“团支部日记”活动,学校团委给每个团支部发一份工作日记簿,由每个团支部的支委干部(有的是团员)轮流记载,每周六下午,各支部将日记交团委,我就利用星期天,把团支部日记中的内容作些摘录,这里有团支部的情况介绍,有团员中的思想动态,有好人好事的记载-----学期结束时由各团支部书记给所有“日记”打分,评出最佳日记。这样一来,团活动有内容了,团工作总结有材料了,团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团支部书记再也不难当了。那年团市委肯定了我们的作法,并作为先进经验在《上海团讯》上作了介绍,那一年我们团委还光荣地被评为市红旗团委。

总之,学校团委工作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五年的团委工作,得了五个市先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团委书记列席党支部工作会议。那是1982年10月,学校党支部书记徐正纲通知我,以后党支部行政开班子会,让我列席参加,就学校团队工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就这一小小的变化,让我顿觉团工作的地位提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担任文学社指导,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人们都说:“语文教师难当,.文学指导难做”。这对于我这位从事历史教学的指导来说,就更觉难当了。记得1985年10月,文学社刚刚筹建时,11位梦幻少年,为了实明自己的缪斯梦,决定组建一个文学社时,他们选中了我这位喜欢写作的历史教师作他们的指导教师。不知是出干什么心态,我竟爽朗地答应了。“说到要做到”。这是我的信条,我绝不会在学生面前说“我不愿……”哪多难为情。但我自知,在文学上我是半瓶子醋,我找来了许多文学工具书,埋头深究个中的奥秘,边学边教,边教边学。这几年里,文学社员的习作见于各级各类报(刊)端的达500多篇,还有17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我终于品尝到了果实的甘甜。

图片

有人问我,这几年最高兴、满意的是什么?以往,自己的文章见于报端时最高兴,不知怎么的,自从和“春晖”结缘后,见到同学们的文章在报上发表,心中就有一股说不出的激情。要说最满意的,那些在“春晖”生活过的同学至今还想着我,令我莫大的欣慰。在课植园,我作了一个教师应付出的努力。1994年9月,我离开了心爱的母校,离开了钟情的课植园。20年的教师生涯让我这辈子与教育结缘。

回首往事,寒来暑往,甘苦自知,但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会依然选择做教师,因为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一届届、一批批地成长、成才、成功,犹如生命的延续而生生不息。可能是自己性格使然,好强不服输且又能吃苦耐劳,无论做教师还是当教代表,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的宣传工作

图片
图片

2002年7月,我投入到了朱家角新市镇的开发建设中,由于是从事宣传工作的缘故,我又回到了课植园,先是配合古镇旅游,把课植园作景点,进行改造;后是课植园要扩大,朱家角中学的搬迁。再后来,就在课植园里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中央领导来了,文化名人来了,课植园更出名了。

图片

2005年,我在古镇旅游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几乎毎天都要去一次课植园,于是就写下了散文《课植园听雨》,那年的11月24日散文被《新民晚报》刊用,到课植园听雨就成了朱家甪又一道风景。随文附上《课植园听雨》,算作我对母校抒发的一份思念之情。

图片

《课植园听雨》  

都说江南的雨是一道风景,在江南古镇朱家角体味雨景更是一份享受。一天,带着好奇而略为不信的心情,到课植园品尝雨的滋味。

图片

课植园的雨一直在下,细软细软地飘洒着,偌大的院内很少有像我那样的痴人。远处,依稀读书声随雨飘来,悠悠扬扬,使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课植”乃“课读耕植”之意,怪不得在古色古香的园林里,还有“书城”和“碑廊”。园主人马氏的家谱和唐、祝、文、周的碑刻手迹足以显示宅院的主人是一个懂修养、有文化的富家子弟。风雨沧桑九十年,古园风采依旧。课植园,你何时有过如此闲暇和从容,让后人充满遐想。

图片

沿着雨丝轻轻点击的卵石小路,穿过“碑廊”拾阶而上,登上足有五层楼高的四方亭子。放眼烟雾蒙蒙的整个课植园,倾听雨点敲打着打唱台、演戏楼、观戏厅的飞檐,一阵阵荷香从荷花池中飘来,好一番景致!猛然间想起北宋进士王禹写的那首“雨诗”《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江南多雨,容易引起人的愁闷。然而,苦雨愁云都无损于这佳丽之地的天然秀色。“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站在亭上极目远眺,古镇朱家角尽显眼底。小桥流水,傍水而建的民宅,不时透出一缕缕烟丝,正向半空袅袅而上,显现出极佳的田园风光。“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仰望天空,虽然因节令看不见南飞的大雁,但天空和大地依然充满生机,触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无限思考。“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平生的心事、志向,想为国为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和济世愿望,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无人领会的怅然心情,竟同古人一样。

图片

那漫天的雨丝淋碎了古人久远的梦,送走了古人的眷恋,送得很远、很远……于是,心便如同这两半的倒狮亭,在潮湿中,呻吟着!“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图片

温一壶淀山湖黄酒,千万别烧焦了往日季节的故事。举起的杯盏是湿的,垂落的孤独是湿的,轻轻吟颂的诗句是湿的,湿了近百年的课植园。

图片

课植园的雨,是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20世纪前半期的泪如泉涌,洒不完、飘不尽;20世纪后半期的笑如蜜甜,汲不尽,吮不完。往日的课植园也有无雨的时日,阳光如泻金,袅袅烟霞无声地飘洒,那是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和中外游客的甜甜笑意;那是今人寻觅古人诗情画意的真切感怀。

图片

在朦胧的雨丝中,我有点眩了,不知是淀山湖的酒太烈了,还是课植园的景太美了。镌刻着唐、祝、文、周诗迹的碑廊不时在眼前晃动;一行行,醉晕了课植园的亭、台、楼、阁;一阕阕,醉倒了课植园的桃、梅、柳、竹;一首首,醉得课植园天昏地暗……于是,课植园的雨,绵绵无期地下着,长长又长长。那上个世纪的喃喃细雨仿佛要在这雨中抖落,在翠绿的荷叶上滴答成晶莹的泪珠,不停地滴啊滴啊。

图片

走出课植园,我在雨中。雨中的我,飘飘摇摇。怀古之心在隐隐作痛,湿了我的眼睛,甜了我的心。                        (此文刊于2005年11月24日《新民晚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wuyuq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