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老桥的故事》之六:安定桥、九峰桥和其它

 黄之中 2022-09-1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安定桥、九峰桥和其它

安定桥(斜沥桥)

横跨于北漕港支流斜沥上,斜沥港即为龙河汇入漕港处。据载由席端樊、席端攀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中发、夏传诗、虞锐等重建;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起鲲募修,蔡春雷撰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

传说龙安、万安二桥建成后,龙河并未安定,仍有“恶龙作妖”,摇船揹纤行船仍常有翻船事故,古人认为龙安,万安镇住了龙首龙尾,但龙身仍然猖獗,所以选择在斜沥处建桥,以镇龙身,祈求安定。安定桥始建应该在明末,龙安、万安桥初建之后。安定桥是三控大型石拱桥,东西向横跨在斜沥港上,斜沥港南通龙河,北和北漕港交汇。安定桥东是青浦,西为珠溪。桥堍建有桥亭,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安定桥时,由里人张伯堂、张九皋募建桥亭,当时是官府驿站,也供过路行人和塘路揹纤船工休息所用。

安定桥、龙安桥、万安桥呈三足鼎立之势,气势宏伟,成为珠溪一景,现在耄耋老人回忆,当时年轻时,特别在盛夏期间,常去这一带游玩。因为龙安、万安二桥呈八字型,又地处旷野,非常凉快,特别龙安桥桥洞,因桥墩有石条突出,儿时还钻进桥洞乘凉、捕鱼。

解放初,在修筑沪朱公路时,需跨越斜沥港,经专家测定后,大胆的利用了古代桥墩,仅拆除了桥面,尝试在原来桥墩上铺就成公路桥。谢天祥先生在《青浦古桥》中记录了当时情景:“当第一辆汽车在刚建成的斜沥桥上缓缓驶过,沿途乡民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奇。当然,值得称奇的还是那古桥坚如磐石的桥墩了。”后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沪青平公路拓宽建设318国道时,才对斜沥桥进行全面改建。

龙安桥、万安桥、安定桥和九峰桥,都称为塘路桥,漕粮船和货运船只从青浦经斜沥入龙河过南漕港、然后出淀山湖,因为水况不利,重船经过都要靠塘路背纤,特别涨潮期间,北漕港水自东向西,龙河水更急,暗漩非常多,重载船只经过非常困难。这几顶石桥给背纤船工提供了方便。又因为这几座大型石拱桥,早在清代已沟通珠溪东南郊野村落,对珠溪东市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后来漕运改道走北漕港后,珠溪北市渐渐繁荣起来,这几座大桥周边,渐显萧疏。

图片

九峰桥(庆安桥)

九峰桥横跨在珠溪镇南三里处的南漕港河上,俗称酒坊桥,也称庆安桥。此桥相传由行脚僧募建。因年久失修到清乾隆三年(1738年)已倾圮,过桥行人非常不满桥倾之不便,珠溪善人周世昌私人捐款重建九峰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青浦知县黄潼鲤为董事,夏传诗、吴鸿章、周钟、曾象贤、王史等又募款修建。

九峰桥下的南漕港,汇泖湖、莲湖之水东流,又是当时运送漕粮的主要通道,且桥又处于娄县界边,对于沟通两邑陆上交通和方便沈巷镇、南漕港周边村落行人往来,起非常大的作用。周世昌重修九峰桥后,当时青浦知县周隆谦题曰:“并受其福”。以表彰周世昌的善举。

九峰桥为长36米,宽4米,高有7米的三孔石桥,因登桥可眺九峰,故名九峰桥。九峰桥飞虹于水流湍急的南漕港上,巍峨挺拔,直到今日仍然是镇南端一景。周世昌重修九峰桥时,在桥侧构建桥亭,亭边凿井,为供行人休息,观景,可谓一番苦心,为民想得周到。    

九峰桥桥柱上镌有东西两副桥楹联:“九峰秀列飞虹畔,三泖澜回古渡头。”“雁齿凌波宏利济,龙舸泛舟永安澜。”这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青浦知县黄潼鲤所题,既点出九峰桥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也表明自己为官一任期间重修九峰桥,旨在给当地百姓带来利益和安宁。可惜随着漕粮运输的改道和珠溪北市的逐渐兴旺,九峰桥周边渐渐萧条起来。现在人们所见的九峰桥跃然威猛气韵犹存,但桥亭、石井等人性化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

图片

关于周世昌重建九峰桥的善举,《珠里小志》载:周隆谦《重建九峰桥记略》给予极高的评价,文中详细记下当时周世昌“所用钱以缗计三千二百有奇,役以庸计者一千一百有奇。”周隆谦说,周世昌是普通的本地百姓,仅靠家有百亩田地,并不是本地大户人家,但他能将节衣缩食积余的钱,完成了重修九峰桥这件事,解决了本应为专管部门的任务,我赞许他的好义之举,乐意为这件事撰文。这本来清楚不过的事,但其中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珠里小记》杂记卷有详细记载,周世昌出钱二千两,重建九峰桥,在桥旁筑亭凿井。但亭井的地基是邻里郑师清的产业,周世昌曾动员郑师清捐助,郑最初允诺了。桥建成二年,郑争夺控制权,攀附了巡差官,然后假传命令,并且毁亭塞井。知府不明真相,批令周世昌在自己田中重建亭井。当时巡抚庄有恭正好新上任,周世昌就前去以理申诉,庄巡抚将几位青浦知县请去讯问、调查,当他了解情况后,非常气忿,怒叱道:“周世昌建桥是为了解决行人走过倾桥的不便,造亭凿井是为了便利行人或体弱者过桥,有关部门应当体恤成全他,好好帮助这种想要做善事的义举。像这样本末倒置,善恶混淆,简直使人们去防备那些做善事的,而大家去趋附恶劣的行为。”随即知县押令郑师清在原址修复桥亭,将亭井复挖出水,并限十日内竣工。庄巡抚还令知县亲往勘验并报明情况。郑师清和差官们只得照办。这件事处理得大快人心,不但世代人口耳相传,且文字记载于《珠里小记》。周世昌义举造桥,既传承了珠溪人以造桥、铺路为善的好传统,也影响后人以做善事为荣的好风气。

一里桥、二里桥、三里桥、四里桥

北漕港过放生桥东流后,在南侧有多条支流。支流口建有一里桥、二里桥,一里桥初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夏传诗募建,易名为树德桥。民国版《青浦续志》卷五载:“光绪年间,里人蔡承烈捐资修理。”此桥为石墩木面梁桥。二里桥于乾隆三十六年陆嘉宾重建,可见初建应在清代初年,可惜无史料记载。清代张梦螯《二里桥野望》诗云:“短掉漕溪外,禾田穗稻香。渔罾扳细雨,雁字写斜阳。小港村庄曲,平桥客路长。白蘋与红蓼,萧瑟醮秋光。”可见诗人站在桥头所见秋日中的稻禾、渔船、飞雁、村落的旷野美景,抒发了心旷神怡的心情。

图片

三里桥又名永善桥,横跨于东瑚瑎港过报安桥后的支流上,俗称张店港,也是石墩木面梁桥。初建年代不详,民国版《青浦续志》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里人蔡承烈捐资重修。四里桥在龙河过河桥后汇入漕港河处,在三里桥东,据民国版《青浦续志》卷五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建,宣统三年(1911年)镇绅蔡承烈捐资重建。这四座石桥都沿北漕港河南侧,都为塘路桥,即为漕粮和货船运输时揹纤船工必走之路,也为从珠溪步行至青浦县城免除饶道之苦。

\
图片

吴玉泉

wuyuquan

作者简介:吴玉泉(笔名 玉行天下)上海青浦朱家角人,大学文化,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喜爱写作,已出版《走进朱家角》《春晖回眸》《珠溪素描》《玉行天下》《吾悦夜话》《珠里旧事新说》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