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镜花水月00039 2019-08-18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原创:常熟虞山当代艺术研究院院长 、文艺评论家葛乃文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中国网美丽常熟讯:桥, 《辞源》解读为“桥梁”。梁, 《辞源》诠释为“桥”。《史记·秦纪昭襄王》:“初作河桥”; 《诗·大雅》:“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除,古义为“修治”。除道成梁就是筑路造桥。由此可知,“桥梁”即桥,乃双音单义词也。

上海是水网化地区,古代以吴淞江为水道轴线,以“浦”、“浜”形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航运和灌溉水系。俗话说,有河必有桥。上海地处江南水乡,素有“一里一桥”、“三步两桥”的“桥乡”之称。上海的古桥甚多,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桥建于南宋。从南宋,经元,至明清,这九百年间是上海古桥的繁盛时期。晚清至民国初年,无论上海的老城厢还是僻远的农村,也建造了不少桥梁。民初到现在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所以笔者把南宋至民初的桥,统称为“古桥”。

《塔桥古今谈》一书披露:上海曾经有古桥5000多座,但无翔实的史料可查。上海开埠百余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甚巨,大批古桥已经消失和湮没,现尚存一般古桥不足200座,较有知名度的古桥90余座,其中列入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38座。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房地产市场无节制的膨胀,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上海古桥还面临进一步消失的危险。许多有识之士在奔走呼吁:珍惜文物、保护古桥!笔者曾在《上海勘察设计》杂志做过近七年责任编辑,深爱上海的古桥,也深知:河流是自然,桥是文化,而文化则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血脉。笔者从上海古桥的石刻楹联、桥亭石碑、以及文人的咏桥诗赋中,品味到丰富多彩、令人回味无穷的上海古桥文化。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一、标注地理方位,记述桥梁规模。

1、松江跨塘桥。此桥为3孔石桥,长50米,高8米,宽5米,始建于南宋,原为木桥结构,名安就桥。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 《云间志》载:“安就桥,跨古浦塘,在县西三里,俗称跨塘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重建为石拱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桥亭有石碑,碑文题曰《云间第一桥》,碑文记述了这座桥宏伟规模:“广骛五马而陂陀兮,高六寻而磅礴;二十五武之延袤兮,其窦穹而半廓”。这座桥的桥宽可五匹马并行上下坡,高达16米,气势磅礴,桥长25米,桥洞呈拱形半圆。(古人以8尺为寻,6尺为步,半步为武)。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全桥大部分系青石,桥面石阶与栏杆改用花岗石。桥顶东侧栏杆下有石刻横幅:“云间第一桥”。此桥的桥顶与桥墩十分纤秀,属于典型薄拱墩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宋代陆蒙曾为此桥赋诗:“路接张泾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云在沧浪。”诗中的“张泾”、“谷水”皆松江辖下的地名,沧浪则比喻与松江毗连的苏州。它把跨塘桥所处的地理方位标示得非常准确,且具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学色彩,读后令人难忘。

2、青浦放生桥。此桥为5孔大型石拱桥,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中孔径距13米,两侧孔径均为8.8米。桥墩薄,仅0.65米。外观俊秀,从结构角度看,非常有利于洪水的宣泄。放生桥建建于明隆庆五年(1751年)。当时慈门寺的性潮和尚化缘募款建造此桥,性潮和尚还为此成立了一个放生社,在桥下及附近方圆一里的河面立石为界,定为放生地,不允许渔船停泊、渔人捕鱼。相传每逢农历的初一,众多的善男信女在此放生鱼鳖。元宵、中元等传统节日,此桥成了一座展示民俗民风的舞台,江南丝竹及民间歌舞登台表演,桥上人头攒动,桥下百舸争流,附近寺庙香烟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桥边茶楼、酒肆、车马喧闹,行人穿梭,仿佛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放生桥的繁荣和宏伟,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诗。如:“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康熙年间有一位文人陆庆臻,他的咏放生桥诗最具代表性。其诗云:“百尺跨飞虹,江流远向东;水沿沈巷缘,花放井亭红。两郡津梁合,千村巷陌通。行人重回首,高阁起天中。”其诗不仅交代了桥的地理位置,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桥下漕港河水之宽、之长、之绿,以及花之红,桥之功能规模。这首咏桥诗启发我们:无论从建筑、美学、文学,还是摄影学的角度来观赏,这座青浦金泽的放生桥,都无愧于一座典型、美丽的江南古桥。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3、嘉定天恩桥。此桥位于嘉定南翔永乐村。为3孔大石拱桥,两侧有石阶,东32级,西35级,长46米,高5米,宽3.5米。中间拱跨为11.5米,两侧拱跨为5.5米。始建于明末,原为木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改建石桥。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几度修葺,同治十三年(1874年) 重建。此桥的特色在于桥的南北两侧桥柱上刻有楹联,令人浮想联蹁。南侧为“云际龙飞高凌百尺,波间横卧彩耀三槎”、“境接吴淞势挟汪洋通万顷,名颜真圣义兼廉让媲千秋。”北侧为“行看桂子月中落,定有仙槎海上来”、“人杰地灵白鹤来飞传胜迹,风怡浪静彩虹遥映镇槎溪”。联意点明了此桥的高大宏伟,并极言跨河流之险,通汪洋大海之功能;赞美南翔古镇环境幽美,人杰地灵。“槎溪”、“白鹤”都泛指南翔镇的古名。天恩桥并不算很古老,但它至今保存完好,桥上古藤盘绕,野树斜生,桥边绿草如茵、古朴宁静。尤其可贵的是楹联如此完整,它所承载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恰似:“一桥似龙飞卧,千秋万代传胜迹” 。

二、状物写景、托兴抒情。

1、青浦瑞龙桥。此桥位于青浦蒸淀镇东田村,为单孔石拱桥,长26.6米,高4.6米,宽2.8米。此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重修,外观古色古香,俊俏典雅,在江南桥乡的古桥中最具代表性。除瑞龙桥外,青浦襄臣桥、如意桥、奉贤乐善桥、嘉定严泗桥、德富桥、望仙桥等都是姿态优美、各具特色的单孔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古代建筑科学的伟大创造,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拱桥的构思,源于天然拱形石堆的启发。早在魏晋南北朝年代,石桥建造已见于史籍。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当属河北省赵县的赴州桥,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 始建,历时十年建成。此单孔石拱桥跨径37.35米,至今已逾1400年,足已雄辩地证明,我国建桥技术很久以前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把赵州桥比作北方汉子,则瑞龙桥等江南水乡石拱桥则是南国佳人。瑞龙桥东西各有石阶29级,桥东侧原有石碑一块,可惜长期风雨侵蚀,字迹难以辩认,所幸尚有桥拱两侧的石刻楹联清晰可见:一联曰:“雁齿层排通白云,龙舸横亘浮清溪。”另一联曰:“虹飞垂柳古往,今来人诏夸花仙,地势控云灵钟毓秀铭赵驻客”。两副楹联把桥洞的弧形,形容为天上的彩虹,把拱桥描绘成“长虹卧波”,诗人们也习惯称拱桥为“人间彩虹”、简称为“虹桥”。联中的“雁齿”,即古桥的别称,楹联以垂柳、红花、白云、清溪,描写桥边美丽的风景,借此抒发诗人对江南水乡的钟情与热爱。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2、嘉定望仙桥。单孔石拱桥,长28米,高5.2米,宽3.6米。石桥两侧石阶,分别为25级和23级。此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乾隆十八年(1753年) 重建。桥墩上有四尊石雕观音像,面容端庄慈祥。桥洞南北两侧各有一副石刻楹联,一曰:“星文遥泻汉,虹势尚凌虚。”一曰:“东来紫气满涵关,西望瑶池降王母”。两副楹联用典甚多,“汉”,指天河,亦称银汉。凌虚,升于空际。三国阮籍有诗云:“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瑶池、王母均喻天上的神仙故事。紫气、意为祥瑞的光气,多附会为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征兆。《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涵关,指函谷关(秦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因深险如函,而得名。楹联引用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过关的故事,使桥梁增添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

3、嘉定高义桥(高僧桥)。此桥亦为单孔石拱桥,位于嘉定城西村,跨越练祁塘,始建于元代,明万历三年(1575年) 重修,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 重建时,将原名高僧桥改为高义桥。长26米,高4米。此桥与座落在城中的法华塔相映成趣,成为嘉定的著名景点之一。桥洞两侧各镌刻楹联一副,十分醒目。一曰:“东望千艘吉贝来,西城万户稻粱人。”二曰:“长虹彩射金沙塔,半月渐连合浦门。”前联对杖工整,后联赞美嘉定城乡风景如画。此楹联出于何人之手笔,不详,但反映当时嘉定城西村是万户大镇、千艘满载棉花(吉贝) 的船舶从高义桥下穿行的繁华影象是十分真实的。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三、巧寓道德哲理,铭刻历史人文。

1、金山万安桥。此桥为3孔石拱桥,长70米,宽7米,高15米。此桥命运多舛,明洪武元年(1368年) 始建,此后二百年间,坍了八九次,名为“万安”,实为“不安”。乾隆四十三年将石桥改建为木桥,依然屡建屡坍,所以此桥名存实亡,人们只能依靠渡船过河,且河水风急浪高时,常有覆舟之险。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人民政府在原桥址重建3孔桁架拱桥,桥长194米,宽10米,其间车行道8米,两侧人行道各1米,而后仅两三年时间发现桥梁东西两端接坡挡土翼墙沉降,墙身开裂,并有不同程度倾斜。原因何在呢?1983年,5月,经扬州水利学院专家勘察,揭开了坍桥之谜, (桥址地表以下淤泥质粘土厚达20.5米,含水量达40%,地基承载能力很差)。并采取卸载及加固措施,使“不安”桥变成名副其实的“万安桥”。金山人民政府在万安桥畔立碑纪念。这座桥的命运坎坷,没有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桥诗赋,只有地方志关于桥梁屡坍屡建的记载,从这些史实中也反映了先辈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宝山大通桥。单孔石拱桥,又名大石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桥长20米,宽4.5米,桥顶标高7米。桥顶中央有精致的石刻图案,桥额有“大通桥”题款。桥北堍西侧建桥亭一座,是当地士绅送往迎来的会聚场所。亭柱原有楹联多副。现仅存一副,曰:“前程路途通万里,津梁岁月亘千秋。”大桥附近建有立式码头,清末民初,大通桥所在的宝山罗店已成为上海的四大码头之一,因此,连长江,通东海,故是旅客游子渡海远行之要道。楹联祝愿行人“前程路途通万里”,祈盼大桥日久天长,言词恳切,尽在情理之中也。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3、南汇千秋桥。位于新场镇洪东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重建为单孔桥,拱圈为分节并列砌置。桥面两侧有栏板,中有4根望柱,柱顶有小型石雕狮子。桥洞两侧有竖向石板条幅,刻楹联一副,是劝善积德通俗文体,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济人即是济已,种福必先种德”。石刻楹联,虽经二百余年风吹雨打,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对江南水乡的后人仍具有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上海的古桥,每一座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古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丰碑,它们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有说不尽的兴衰沧桑。它们默默无闻又蜚声中外。著名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说过“小桥可以享大名,而大桥未必尽人皆知,甚至简直无名,要看它在群众中的威望。”这里所说的“威望”,其实就是指桥的人文资料,先前所谓穷乡僻的古桥,因为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人文景观,如今仍保持古色古香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名闻遐迩。

古桥之所以常被人们回顾眷恋,是因为古桥不仅是水乡的标识,而且更承载着他乡游子挥之不去的依恋和浓浓的乡愁。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春到虞城 摄影沃建平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芦荡秋韵 摄影沃建平

风雨千百年,沧桑古桥梁——从咏桥诗赋里品味上海古桥文化

又闻橹声 摄影沃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