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新乡】太行山里的山村见闻

 晓风霁月 2022-09-13 发布于湖北

2010年1月3日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郭亮村


  

去过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没去过北方的乡村;去过北方的草原和海边,没去过北方的山区:在北方度过几个暑假,没有在冬天涉足北方。藏在太行山褶皱深处的郭亮、王莽岭,会以什么样的民风民俗迎接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习惯吃大米饭的人?好奇之心、窥探之举、比较之情从未消停过。只是有点小懒,有点小累,漏掉了很多可拍可摄的画面,忘掉了很多精彩有趣的细节,真是遗憾;但如果不写这篇博客,那过几年就遗忘殆尽,更加遗憾了。于是就有了这篇小文。

郭亮村以石闻名,根据百度里所写的:村寨里朴实随处可见:石磨、石碾、石巷、石桌、石凳、石床、石阶、石房、石坝、石路、石碗、石筷、石桥、石斧、石锄……,让人完全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当问起村民为体用这笨重的石头营造一切时,老乡笑话我们道:“石头是我们的一切,那儿有祖辈的灵气,是后辈的希望,制造石器只花力气,不花钱。为何不用……习惯了!”好遗憾,没见到多少石制品,现在村民所住的房子以砖石结构为主,房间里面没有炕,但有暖气,屋外热蒸汽哼哧哼哧地响了一个晚上。

  

  

  

随着在这里拍摄的影视作品的增多,郭亮的知名度大增,很多村民建了新房,买了新车,专门为远道而来的旅游的、写生的、拍电影电视的客人服务。有时候还能在电影电视中当当群众演员,哪怕没有台词,露个脸甚至露个背影也可以。但是谁首先来到这里拍电影?将郭亮推往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这应该归功于已逝的著名导演谢晋。如果没有导演谢晋,就没有现在的郭亮村。18年前,谢晋导演筹拍《清凉寺钟声》时,独具慧眼地选择了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西北60公里太行深处的小山村——郭亮村,这使它声名鹊起,“中华影视村”、“国家4A级旅游区”等头衔数不胜数,其村民的生活轨迹也由此发生重大转折。下图中的小院就是当年谢晋住过的,乳泉就是《清凉寺钟声》里村落名字。以此为开端,今天在郭亮拍摄的影视作品已超过30部。

  

  

  

在北方的山村,不能不谈到吃。作为嗜食米制品的南方人,玉米一直是我最怵的食物,我的印象里应该将它归入粗杂粮,难下咽难消化,美国等国家干脆将玉米作为养鸡鸭牛羊的饲料。但是当我看到墙上挂着的金黄玉米串时,对玉米的不好印象灰飞烟灭了。这挂着的哪是玉米,分明是沉甸甸的黄金。它代表了丰收的喜悦,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要房梁上有玉米,太行山人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度不过的荒!

  

谈到吃,不得不提一件有趣的未经证实的段子。在郭亮,中午时就跟投宿的农家旅馆老板谈好杀两只鸡,晚餐AA制吃鸡肉喝鸡汤。下午我们几十人都出门去游玩附近的景点,司机要休息留在旅馆。晚上吃饭时司机说他看到老板家人在喝鸡汤,被他撞破后也请他喝。有人一听,就开始骂骂咧咧,要跟老板算账。好说歹说总算拉住。但即使有这样一件事,我觉得郭亮人太行山人河南人还是很不错的,待人很实在,不要因为个别人个别事件就歧视河南人,这在南方已发生几起歧视河南人的标语或行动。

中国最好的面食在山西,没错的。虽然我们只到山西踩了一个小旮旯,只吃了三餐,有一餐晚餐还是吃的米饭,但中午吃的面条是现擀的,煮好面条浇上地皮菜鸡蛋胡萝卜做成的臊子,10元1个人管饱,一大海碗咕噜咕噜几筷子就扫空了,不是完全因为饥肠辘辘,实在是手工面太好吃,比南方吃得多的挂面口感好很多倍。第二天看日出,宾馆里小夫妻联袂起早床和面做馒头,每蒸好一笼就一抢而空,没吃过这么实在这么新鲜的馒头啊。

  

从山西王莽岭撤退回河南途中,遇到了河南乡村剧团的路边表演,虽然时间很紧张,我还是抢拍了几张,不知道唱的是不是豫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