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哦 ,菁菁校园

 可以的涂鸦 2022-09-13 发布于江苏

    偶遇,菁菁校园

接受任务,前往一知名学校工作一天。

想着那校园,曾是师范读书三年的地方,借此,可以再次回归菁菁校园,岂不是乐事一桩?

说实话,自离开母校,鲜有再去的机会。只是在同学的空间或是朋友圈内,看到那里的变化。有一年,听说母校搬迁,原来的校区划归给附属小学,这下,再回曾学习过地方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想不到,今天,有机会前往。

心底里,计划着出行的路线。先是地铁,然后是步行,走向熟悉的那条街。

七点半,走向地铁口时,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回头,发现阿萍,不用说,今天她也是去完成与我相同任务的。偶遇,大概就是这样吧。没有事先约定,却在车站,不早不晚地相遇了。于是,我们俩,一同出发,前往那所曾经生活了几年的校园。阿萍说着今天出行的线路,还肯定地说,跟她走,准没错。于是,跟着阿萍,从地铁三阳站出来,再共享单车一路骑行,很快地就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暗自庆幸,要不是与阿萍同路,意念中走向那条街的自己,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走进校园,幢幢现代化的高楼耸立在眼前,走到校园中央,就发现了熟悉的风景。那是钟楼,以及钟楼两边的二层楼房,记得那时这里是阶梯教室。学习日,特别是复习阶段,夜自修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从教室中出来,在阶梯教室寻一位置,然后坐在那里,认真地复习!

很巧,今天集合的地点,就是钟楼会议室。记得,以前,那应该是行政区域,是校长、政教处办公所在地。几十年后,自己竟然有缘进入,真的是有些意外。

钟楼会议室内,先到的人员已经坐在圆形会议桌前。前后两排,将整个会议室布置得很是紧凑。坐定,在后排,抬头,看这个会议室。墙上,自墙底到墙顶,都贴上了玉色的墙砖,只是其中,每隔一段距离,配以条形木勾勒,看上去,整洁大方之外,更有自然之味。会议室北面的墙上,是一大屏幕一体机,应该是会议时用于投影播放。东、西和南边的墙上,布置了书法作品:担时代重任,铸名校风范;师爱弟敬和乐一堂;诚勇。可见学校的办学品位!时代的发展,母校已搬离了原来的地点,随着社会的进步,母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而以她命名的附属学校有这样的气魄与追求,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是母校的生命,在这里焕发了新的青春!

我们能够在一起

是命中注定,有缘相遇,感谢相遇

中考

站在这样的校园里,看着眼前一幢幢的建筑物,搜寻着记忆中母校的样子。岁月,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多年前那些日子!

那是85年的夏天吧,一场特殊的考试过后,一次填报志愿之后,就收到了师范的录取通知书。

对于我的中考,爸爸妈妈是郑重又隆重的,选了黄道吉日,特意在家中“过节”,很虔诚很慎重,记得那应该是我步入中考考场的前几日。巧的是,那天放学回家,当稍显疲惫的自己将重重的书包扔向床头时,那被书本塞得鼓鼓的妈妈用零碎布头拼成的一只花色的书包,竟然在床上弹了起来,翻了个身,然后又稳稳地停在床头。一向淘气的弟弟看着,大喊着“大姐书包翻身啦!大姐书包翻身啦!”这对于我,似乎没有听明白弟弟话的意思。爸爸妈妈,显然很是高兴。毕竟,“书包翻身”可是他们对于每个孩子的希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家庭原因没有享受到读书读出头的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能够跳离农门,过上拿工资捧上铁饭碗的生活。

记忆中对于中考的画面,似乎已经远离。只记得对于《桃花源记》,出的题目是有关“世外桃源”的考点。当时,只是死读书的我们,都是乡下土老帽的我们,哪知道什么叫世外桃源啊。估计很多同学都没有答出来,当然包括我。那次考试,如平常很多次考试一样,开始、发卷、答卷、交卷、结束……对于这一次考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与自己的人生走向直接挂勾的考试。那一年,我所读的那所中学,中考成绩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约定中的回校日,知道了自己的中考成绩。然后,就是填报志愿!

志愿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那时,家里有四亩多责任田,爸爸妈妈培养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跳离农门,可以远离那四亩多的责任田。于是,填报的志愿中,师范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读师范,不仅可以跳离农门,每月还有生活补助,这对于贫寒的家庭来说,真的是一件雪中送碳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志愿书上,第一个填写的是无锡师范,然后就是洛社师范。心中想的是,万一锡师考不上,取不了,还有洛社师范可以替补。看到班内学习成绩更好的同学,志愿表上填写有部属中专,所以,自己也就很认真地填报了一个;当然,师范之后,志愿表上还填写了卫校。

有意思的是,对于家庭来说,填写志愿真的是刘姥姥上轿头一回的事情,务家的妈妈,不知道我的志愿怎么填;在外工作的爸爸,也无暇顾及我的志愿填写。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照着同学的志愿自己瞎捣鼓。当时,妹妹已经读初中,能干的她,与学校的老师如朋友般。我的志愿,妈妈虽然无从过问,然心底里,她还是很关切的。问村上的先生,暗地里,或许还交待妹妹帮着去咨询她的老师。后来,或许是妈妈授权,妹妹竟然到老师那里,将我志愿书上所填的部属中专去掉,将师范改到了第一志愿。这一切,还瞒着我。后来,突然知道了这事,心中那个火……可是,志愿表已经交上去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告别了,我的18岁。

或许是家族中长辈考大学有节外生事情的发表,我的报考师范的事,妈妈说直到收到师范录取通知书,她的心才安定下来。

在当时,考取师范,其新鲜程序不亚于现在录取重点大学。亲戚们都为我高兴,因为终于可以逃离农家,成为教师,捧上一铁饭碗了。于是,阿姨帮着买手表,姑姑帮着买箱子,送新衣服、拿来脸盆热水瓶……凡是外出生活所需的一切,亲戚们都想方设法地采购着。

那年,因为我的录取师范,爸爸妈妈原计划在开学初宴请亲戚,一是感谢亲戚们对我的考取师范祝贺,也表他们对于自家孩子跳离农门的快乐。用妈妈的话中,三个孩子中,连我也考取了,其他两个,也就不在话下了。事实上,我们姐弟三人中,我的学习是最需爸爸妈妈担心的。而妹妹和弟弟,自上学起,他们在班内都是班长角色,成绩一直是数一数二的,连最差的都录取了,好的,岂有不取之理?其时,家中正造好新房,那年暑假,大厅里正请着木匠完成着新居的门窗等活。结果,木匠在家里做工,时间远远走出了爸爸妈妈计划的长度。于是,爸爸妈妈不得不取消宴请亲戚的计划,将那些钱,全部用于结算木匠师傅的工资。好在,亲戚朋友也没有计较,大家都理解,我的爸爸妈妈,培养着我、妹妹和弟弟三个孩子的不易。

九月,新学期开始的时节。

我清晰地记得,8月底,我跟着妈妈出发了,拎着那只大大的装着我的生活用品的皮箱子。到无锡,与从苏州过来的爸爸汇合。爸爸骑着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我、爸爸和妈妈在无锡的阿姨家吃饭,饭后,爸爸推着自行车,将我的那只带到学校去的大大的红色的箱子绑在自行车的后车架上,然后,我们三个,就一起前往师范去报到。爸爸对于无锡,还是很熟悉的。行走于城市的人行道上,我只觉得路程真长,怎么总是还不到?所幸的是路两旁那高高的树以及投射在路上的树荫,让人感觉到行走在这座城市,还是蛮有味道的!

第一次离开家,住在学校,心理断奶期,其实是很不习惯的。

开学第一个星期,很多同学,都躲在自己的蚊帐内,偷偷地掉眼泪。特别是夜自修后回到宿舍,那是最想家的时候。免不了,我也会悄悄地落泪。想如果这个时候在家里,妈妈又会怎样教育开导我们;与弟弟妹妹一起,晚上又会一起做着什么样的各自的作业……

于是,每周六,像逃离般的回家是免不了的。当时还是单休,周六赶回家,周日下午就得赶回学校。可是,这样的奔波,我们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很愿意。有的时候,心中早就计划着,那个休息日不回家。可当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拎着包走出了校园,心儿也早已飞回了家。于是赶紧整理,背起包也启动了回家程序。乘3路车到当时的野花园,再转中巴车到乡下。可是往往,当从3路车上下来,才发现原来中巴车站,当日的最后一班车早已开走。不得不,背着包,失望地继续坐3路车回学校!

当时我们急着回家,想念家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家里带些好吃的来。例如,爸爸做的红烧肉,冬天的时候,还有萝卜红烧小杂鱼,或者清炒水腌菜。装在白色的搪瓷杯子里,带到学校。于是,这些菜,可以省却几天学校的食堂开支,更有意思的是,夜自修回来,临睡前,还会顺带含上一口。年轻的时候,肠胃有的是力量,一小块红烧杂鱼萝卜,一口咸菜,一丁点儿肉茉,在嘴里弥漫开来的威力,不亚于山珍海味带来的愉悦!

师二师三的时候,或放是对于寄宿生活渐渐适应;或许是妹妹也考取师范成了我的校友,在学校不再孤单寂寞;或许是看到周围优秀的同学利用休息日泡在教室、图书馆或是阶梯教室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更有作品发表心生羡慕。于是,也就心安理得地不是每个休息日就往家跑。那个时候,也爱上的阅读。学校图书 馆借阅之外,往往是周六放学后,与同学一起,前往位于三阳广场的那个新华书店。其时,同学们都是凭着十多元的生活补助过日子,大都囊中羞涩。然而未来的园丁,大家都似乎明白,应该培养对文字的兴趣,对于书的感情。于是,往书店跑,哪怕是与那些喜欢的书会个面,也是一种美好。而每每有同学慷慨地买了新书,借阅者,往往会排起长队……

那个时候,苏州工作的爸爸,就会在上班途经无锡的时候,到学校,为我和妹妹送来一杯红烧小杂鱼萝卜,或是一杯水腌菜。接过爸爸手中传来白色的搪瓷杯子的时候,往往是无语的。然而心中,却是深深地感动。爸爸工作于苏州,然每到休息日,火车到无锡之后,都是自行车骑行到家。为了可以更多地帮助务农的妈妈家里完成地里的重活,爸爸总是在周一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出发,骑行到无锡,再乘火车至苏州上班。我不知道,凌晨骑行,二十多公里的路,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说实话,为了节省中巴车从城市到乡下那么几块钱,有那么几次,我也信心满满地准备骑自行车前往学校或是回家。然而,不争气的双腿,总是在我骑行到中途时,酸了起来,柔弱的小心脏也跳得特别厉害,气也喘得更急了。于是,就很后悔,为什么要选择骑行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后来,也就乖乖地不再选择骑行。然不多的城市乡村骑行的经历,还是深深地在头脑中留下印痕。以致于多年以后,直到现在,还会常常梦见自己骑行在去城市乡村那条长长的公路上,那种精疲力竭的感觉,再次在梦中袭来。后来,会驾驶,买车了。梦中,很释怀地想,这下去学校,就不用再骑行了。可是,新的烦恼又来了,面对自己不佳的车技而言,把车停在哪里呢?

时光

“患难学习百事哀”。对于师范的记忆,或许是因为家庭的贫寒,或许是因为来自农家的自己基础实在不咋地。平平淡淡中,除了获得那张毕业证书,借此获得了此生安身立命的工作之外,似乎鲜有收获。

伤感的毕业季,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来了。

不知是谁,带来了相机。于是,跟随在相机背后,蹭拍照片。在教学楼边的草地上,在门卫后长长的葡萄架下,在留下许多脚印的操场……

还是爸爸,骑着他那辆永久牌自行来,来到学校。将我已整理好的箱子、被子、脸盆、热水瓶都装在自行车上。我真的不敢相信,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小小的车架上,爸爸可以将那么多的东西,整整齐齐四平八稳地按在上面。且,他还要骑行那么远的距离。而我,爸爸让我乘车回家。其时,事业有成的堂哥是一家单位的负责人,而他单位,是有一辆小昌河的。偶尔,身为老驾驶员的爸爸会向堂哥开口,开小昌河来接我们。可是这次,毕业的这次,爸爸却没有借到小昌河。可爱的自己,去乘中巴车的时候,还一声声地跟老爸说,要记得堂哥的小昌河车牌号,说不定,他派司机来接了呢……

一晃,这画面,已经过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多少苍海桑田?

眼前校园,钟楼和阶梯教室之外,读书时的那幢教学楼,还在,只是各种装修,让它穿上了时代的盛装,早已认不出它先前的模样。当年面对公路朝北开的校门,早已不见踪迹。旧门卫以及门卫后葡萄架花园的地方,连同西边两片篮球场地上,竖立起了一幢高楼。教学楼西的篮球场,同样是高楼;阶梯教室前高低杠区、操场,亦成了一幢幢高楼。母校,已成了高楼的天下,只有中心区域那钟楼、阶梯教室述之科学馆,还在诉说着那段历史;只有墙上那绿绿的爬山虑,还在一步步地向上攀援,书写着熟悉的画面!

时光,就是这样一代代地流转着;历史,就是这样一页页地翻转着。只是,那些轻轻悄悄地脚步,那些在校园里高高耸立的建筑物上不曾留下些许印迹的光阴啊,早已在你年轻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印痕;在岁月之河里,传来悠悠的回响,在心房的某个角落!

哦,菁菁校园;哦,年少时光!

快来给Weihui点个赞吧!

文字:Weihui

排版:Weihui

图片:网络

可以的涂鸦制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