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冠时期的厨房---面食 200215 生于江南鱼米乡,对于面食,先前不是很接受。 记忆里,小时候只有家里遭遇青黄不接,揭不开锅的时候,厨房里,才会以面条当正餐。那时的面条,是以烂糊面的方式窝在锅里。面中,奶奶还会放发芽豆、青菜、瘪子团或者其它什么作为补充。既克服以面条当正餐的寒酸,又为吃了烂糊面容易饿而增加营养。 或许是小时候烂湖面吃多了。工作后,看到同事早晨都去面店解决早餐,一直不能接受那里的红汤面条。哪怕品种再多:大排面、鸡蛋面、素鸡面……再后来,终于接受红汤面。难得一个人居家的日子,会自己动手,为自己做碗红汤面;冬天时,还会云店里叫上一碗羊汤面。吃面的日子,其实在心底里,还是含有粗糙生活时节,简单打发岁月的意思! 疫情防控,居室的食材,不能及时补给。于是也就想着法子,减轻厨房压力,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温饱问题,又为生活增添些趣味。 做面食,是最好的安排。 首先想到的是学做油条。 在下厨房的APP中,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教程。特意,选择了健康绿色配方的油条制作方式。然后,牛奶、鸡蛋、酵母、面粉……一项项地按着要求准备。开始揉面,发酵! 如山中买来兰花草的主人一般,真是一刻看三回,看面团的发酵情况。规定的时间到了,还是只看到小小的面团。不知是时间未到,还是酵母量不足。也管不了多少,只管开启余下的程序。醒面,揉搓,压扁、切条……所幸的是,在面团中似乎看些微的小孔状,也就以为,这些小孔,等面团放入滚烫的油锅,就会在高温中继续发酵松脆。 事实上,被投入油锅炸油条的已发酵了一点的面团,在没锅中敢没有出现再次发酵长大的画面。好在,油锅中,它的色泽是金黄的,虽然不是很松,但吃到嘴里,还是香浓的。也算是自已地手制作油条的犒赏吧! 宅家,厨房做美食,似乎是很多人的选择。看到朋友做了红糖开花馒头,那松软可口的样子,隔着屏就能品尝到。急着讨教经验。朋友也热情,一会儿,就将制作程序及配料表,传了过来。依葫芦画瓢,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吧! 那天下午,早早地开始捣鼓起来。面粉、酵母、红糖、温水…… 开始和粉。然后,将和好的面团放在盆里,温暖的地方开始发酵。因为有了朋友的配方,心底里,对于这次做馒头是否成功是很有信心的。事实上,看盆中的面团,体积似乎也大起来了。用手去拉一下,还真有拉丝状。感觉,离馒头做成功又走近了一步! 事实上,做出的是发酵版的“面疙瘩”。没有期待中的松软,有的是面疙瘩的硬朗。 问题又出在哪里了呢? 看朋友发来的程序中,有“排空”,再发酵的程序。排空是什么意思呢?问题肯定出在这两个字上吧!原来,“应当将面团放置在面板上揉,将面团内的空气揉出去,然后放在相对密封的容器中,让它于室温下再发酵30分钟左右。二次发酵对发面成品的松软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哟。”失败的经历,应该就是缺少了这一步骤! 看来,要想真正发好面,做蓬松出味美可口的油条、馒头等面食,同志还得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