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端平”可以成为二胎家庭焦虑的主题吗 响应国家号召,一个家庭只生一个。等孩子到了可以成家的年龄,华发爬上额头时,国家又放开了生育政策。显然,这样的政策,对于自己而言,只能是书面的文字,不能再享受! 生活中,面对错过的政策,不免意淫一下。问家里的另一位,如果这个政策早那么十年八年出台,会是怎样的选择!他说,要二胎啊,为什么不要呢?那口气,似乎那个孩子就在门外等着,伸出手就可以将他抱回。虽说生男生女都一样,然而回归到家庭,男孩与女孩养育成本相比,还是有着差别。一般情况下,周围两个男孩的家庭,较两个女孩的家庭相比,更具挑战性。继续发问,如果第二个还是男孩呢?“也不错啊!”他说。 在我看来,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男主人在家庭建设中付出更多,压力更大。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他都没有退缩,敢于接受,作为另一半的自己,又何尝有退缩的理由呢?在他的“也不错”的观点中,一向对于如果家中养育两个男孩很感压力的自己,突然间也接受了他的观点。虽然那只是口头交流中的讨论。再想,他就是生活在两个男孩的家庭。成长经历中,作为哥哥的他,高中时曾转学至弟弟就读的学校,为的是陪伴那一年离家读高中的弟弟。或许,在他的成长的经历中,深深感受到兄弟之间那份血浓于水的手足情,兄弟谊! 听关于二胎养育的讲座。说到一个场景:二胎妈妈要去喂奶,问大的孩子:“妈妈可以去喂奶吗?”那孩子不知是正在发脾气,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影响了心情,大声喊叫说“不可以”!妈妈看着大孩子,无奈地去给二宝喂奶…… 听着这样的故事,想像着这样的场景,感觉这样的妈妈,不为养育二胎焦虑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她潜意识里,所有的行动都应该与大孩子沟通且得到他的同意。如果不是,或许她就认为,二胎的来临,对于大的而言,是伤害,是改变,是缺失了本该全部给他的爱……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个人以为,养育二胎是家庭的选择,是夫妻的决定,对于孩子而言,作为家庭一员他有权知道父母的决定。所以,如果选择二胎,可以以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你要有弟弟或者妹妹了,你准备好了吗?再说,孩子的认知、生活经历、社会经验等都属于初级阶段,“六月天孩儿脸”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有的家长就有这样的经历,问孩子是否同意爸爸妈妈生二宝,善变的他们有时候是同意的,有时候是不同意的!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你怎么能把家庭未来选择权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很多孩子之所以选择不同意,与孩子周围的所谓分父母财产之玩笑不无关系!退一步,发扬民主,给孩子投票权的话,三口之家,他(她)也永远只是少数,在家庭重大事情表决中,如果夫妻选择一致,孩子也改变不了夫妻选择的结果。 作为父母,自己已经错过了养育二胎的机会。然而,因为成长在三胎孩子之家,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手足之情。 读书时,城市工作的父亲,虽然当时家境贫寒,可他每次发工资后,总会化一笔钱为我们买学习用品。而他买的学习用品,总是以几十支铅笔的情况据多。于是,每次父亲买回铅笔,就会成为老娘舅,为我们分铅笔。到后来,我们自己也变成老娘舅,接过父亲从包里掏出的整把铅笔,平均分成三份。我、妹妹和弟弟,每次都会拿到十支或是二十支铅笔。 那些铅笔被分配给后,被藏在各自心目中认为的最安全的地方。学习中,用自己“仓库”里的铅笔。因为作业量、使用铅笔习惯的不同,往往,相同数量的铅笔,我们仨使用的速度是不同的。于是,等再一次父亲又买回来铅笔进行分配时,大家还会拿出自己库存中的铅笔,放在一起数着,看谁的铅笔多。那场景,似乎在数自己积蓄的一大笔财富。父亲从城市买回的铅笔,对于生活于农村的我们而言,真的很有诱惑力。铅笔上有漂亮的花纹之外,还有不同的外形,诸如六角形的,三角形的,顶上带橡皮头的……握着这样的笔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似乎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信! 父亲买铅笔回来我们几个平分,似乎是“一碗水”端平最好的诠释。然而,几个孩子养育的重任,“一碗水”端平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城市工作的父亲,放弃了很多应该他个人享受的福利,而成为送给我们的礼物! 清晰地记着,每次周末父亲从城市骑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到家时,我们姐弟几个包括母亲,都围在父亲那辆自行车周围,看着父亲从自行车上解下他的包,还有用绳子绑在后座的东西。一次的劳保物品领取,父亲选择了一双米色的女式雨靴。那个周末,父亲将雨鞋从自行车上解下来的同时,身旁的母亲接过包装盒就打开。那雨鞋,大小母亲也应该是合适的。然而,母亲却把她传给了我,说这双靴子就是我的了。一旁的妹妹显然也很羡慕这一礼物,可是她却说,“姐姐,我不跟你抢!”因为,这是妈妈的决定,因为,只有一双,只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当时还读小学的妹妹,已经能够体会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已经能够以自己的退让,来成全手足获得时的心安! 二胎家庭,手足间的忍让体谅,或许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这些品质,这又何尝不是二胎家庭送给孩子的礼物呢?而家庭中作为大的孩子,对于弟弟妹妹的体贴关心爱护,又怎么会缺少?想起,多年前,帝都的大侄女写给还不会说话的小侄女的一封信:
你好!姐姐给你写信,是因为姐姐想把你没有看见的,说了你也听不懂的事情都告诉你,好吗? 在你没出世之前,妈妈一直想要二胎。我极力反抗,生怕你从妈妈那里抢走妈妈对我的那些爱。但是,当你出世后,我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小时候那小小的眼睛,肉嘟嘟的小嘴巴,肥肥的身体,让我把爱全部倾注到了你身上。我注视着你一点一点长大,从那小小的,只会大叫的小婴儿,到现在,摇晃着肥肥的小身板,扭着小屁股,大声叫着,姐姐“jie”(去声)的小跟屁虫,你真的长大了。 2015年4月7日,你来到我身边,2015年7月5日,你第一次发烧。2015年8月26日,你第一次从床上滚下来。2015年9月13日,你第一次生了一场病。2016年1月5日,你踏上了春运之车。2016年6月8日,你学会了走路。这些日子,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日子,我将其记在心中,不让我,我们忘记。 我的脑海中,有着这样一幅画:你和我并排坐在椅子上,一同做着作业,你有什么不会做的题、字,问着我;我有心里话,你有什么心里话,互相说一说,分享分享。 我知道,这幅画就是将来的一个画面,或许,不久以后就会实现。到那时,你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小无知”了,我一定会把这封信给你看的。 祝你天天开心! 爱你的姐姐:涵 2016.6.12 智慧的父母,不知你有没有感受到,二胎家庭,大可不必为是否“一碗水端平”而焦虑。因为,养育孩子,除了“一碗水”端平之外,还有更丰富更生动更温暖更具挑战的画面呈现在生活里。这些挑战,既不像完成一加一等于二这样容易,也不会如将“一碗水端平”那样简单!面对着可爱稚气充满灵性的孩子,你又怎能以“一碗水端平”来简单面对呢? 每一粒种子在自然中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也会幸福生长。作为家长,对于每个孩子真诚真实真心的关爱,陪伴、守望养育中的每个孩子,他们的成长,就不是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