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

 可以的涂鸦 2022-09-13 发布于江苏

下午一点多,坐在办公桌前,突然感到凳子在摇动。这摇,轻轻的,微微的,但却是有力的。这摇,一次又一次,持续了好几秒。心底里,想到这是地震。赶紧从凳子上起来,站在办公桌旁。想着地震,应该赶紧跑出屋子,到开阔的地方去避险。又想,处于冲积平原的这里,一般不会有大地震。而万一真的是很大级数的地震,身居三楼的办公室,要穿过长长的走廊,再走下很多级的楼梯,来到高楼前的平地,不放上一两分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放弃了走出去的想法。再想,身处的办公楼,据说是标准厂房改建,顶上,也是那种塑钢型材,万一倒塌,估计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也就更笃定了稳坐办公室的选择!

后来,就真的看到了网上有关本地不远处发生地震的新闻。朋友圈里,大家也都在说着地震时自己的感觉。有的说,当时正在门口,以为风吹的,还说今天的风怎么椅子都吹得动。有的说,恰好那时,对面在放鞭炮,她还在诧异,这鞭炮威力也太大了!学校工作的朋友说,当时还以为是学生跳绳的动静比较大,楼都在晃了。休息在家的堂妹说,当时刚好楼下邻居在大力敲她家门,她在房间里,感觉到窗户震动了,她还在想,敲门咋那么用力呢?办公室备课的一位同事说:“刚才居然是地震,我还以为是同学在办公室擦橡皮幅度太大了。”……

看来,生活在这个地方,很多人都没有地震意识。难得的地震,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匆忙避险逃生的想法,而是增添许多生活小趣味!

生命里,除了经历今天的地震之外,还记得经历过的其它两次与地震有关的画面,趁着地震的话题,不妨一说。

生命中第一次与地震有关的记忆,应该是1976年。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导致的结果大概就是,各地对于地震的恐慌。仿佛,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都会来一次大地震似的。

那时我还小,居住在一个被一条清清小河包围的家里。那是个不算小的村庄,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对于那时人们是怎样搭防震棚的,已经没有记忆。至今还记着的是,村上很多人家,都住在村子前的场上。小小的防震棚,一般都是用家里的门板、竹竿或是其它牢固的材料搭建的。简易防震棚,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竖在那里。村子里人家多,场却不大,于是,场上,防震棚与防震棚之间,往往是这家的紧挨着那家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真是天堂般的日子。因为,从一家到另一家,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因为是一家挨着一家,大人之间,似乎也较平时有了更多的聊天与交流的机会。他们的交流,对于地震些许的恐慌之外,更多的,还是关于柴米油盐寻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张家长李家短的琐碎事。然,住在简易的防震棚,较自已的家里相比,毕竟有诸多不便。特别是下雨天,搭建防震棚顶的塑料薄膜不能遮挡所有的雨水,所以,棚中总有滴答滴答的水从顶上落下来。后来,就听到大人们聊天的话题中,就有什么时候可以消除地震的恐慌,拆除防震棚,回到自己家居住的内容。

那次住防震棚不知住了多久,又是什么时候拆除回到自己家居住,已经记不得了。记得的是,那么多的防震棚及其它应对地震的准备,压根儿没有派上用场,因为那几年,根本没有再地震过!

生命中第二次经历地震,应该是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

那年暑假,跟着奶奶到小姑姑家作客。那个时候跟着奶奶去姑姑家,一般都会住上好几天,那次,也是如此。

小姑姑的家,是一个村边有着一条河的不大的村庄。夏天的傍晚,村上每户人家都会将自己家里的春凳,搬到自家场上,既是吃晚饭的桌子,又成为吃好晚饭家人们乘凉的地方。那天,春凳已经在场上,春凳上,一边已放上了从厨房端出的饭菜,一边还在等着家里所有人都到场上,开始那天的晚餐。

坐在春凳另一边的我,看着奶奶与小姑姑婆婆一起准备着晚餐,离家的孤独感,让小小的我眼睛盯着湖边的落日,想着如果这个时候在家里,也会同妈妈、弟弟妹妹们一起,在场上吃晚饭。突然,感觉到坐的春凳在摇呀摇,更怪的是,离春凳不远处的几个高高的圆形柴垛,也在不停地摇。是柴垛中睡着淘气的狗呀猫呀,睡醒的它们,正摇摇摆摆想走出来?显然不是,因为柴垛的摇,是那种微微的,幅度不是很大且一直不断摇着的。柴垛摇呀摇,摇了那么十几、二十几秒后,就停住了。小时候不懂地震,只觉得这样的摇动很奇怪。不一会,屋内的小姑姑走了出来,她问场上的大家是不是地震了。因为当时她家正养了地瘪虫,当时她正蹲在养地瘪虫的屋里喂虫子,觉得房子摇动后,她赶紧走了出来!

或许是有了1976年住进防震棚对付地震,却没有地震的经历,对于这次地震,大家好像也没有过多的恐惧。当时,信息传播也没有现在快捷。那次地震的震中在哪里,具体地震的级别,大家也不是很清楚。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似乎也就是增加了一次经历。村上的人,该吃晚饭的吃晚饭,该洗澡的洗澡,该聊天的聊天,没有因为地摇了几下而有所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