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园林篇四)

 吴越尽说 2022-09-13 发布于浙江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园林篇四)


吴跃进


园林篇(四)


⑩ 梅花洲景区



梅花洲位于南湖区凤桥镇。梅花洲不是梅花产地,而是因地形而得名,这里河港交错,阡陌纵横,地形如同梅花的花萼。




如今,小河依旧,老宅斑驳,给梅花洲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南朝古寺石佛寺晨钟暮鼓,寺前两株千年银杏傲然伫立,三步两爿桥上藤蔓缠绕,绿植掩映;这些千年遗产,岁月留痕,向游人展示梅花洲的旧时今朝。




梅花洲地处嘉兴南部,地势较高且周围还有多处高墩土丘,组成土墩群落,东有白坟墩,北有刘家墩和白虎墩,南有盛家墩及半山,河道环绕土墩群,水网密布,先人选择这里居住,繁衍生息。白坟墩曾经出土马家浜文化到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文物;梅花洲也曾发现过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




五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篝火就照亮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于此,并且代代相传。佛寺、古杏和石桥流传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了传承者,继往开来,让游览过梅花洲的人们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而倍增自豪。





【石佛寺】



据记载,唐至德二年(757)因四尊石佛的出世,因而建寺,原本深乡僻壤从此声名远播,宋明两朝皇帝曾先后赐名。明嘉靖年间,吏部侍郎姚弘谟游石佛寺,在《重修石佛教寺碑记》中记载石佛寺有“八景”,即金刚桧、菩提树、一鉴泉、四佛石、梅花洲、青莲池、香花桥、白云邱。




后来几经战火和文化浩劫,到上世纪末,石佛寺仅存部分寺基,而梅花洲只留下三步两爿桥、香花桥和两棵银杏树,其余都荡然无存。文明惨遭浩劫,好在终究没有断根。




2007年石佛寺重建奠基,梅花洲景区建设同时展开。重建后的石佛寺中路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而后从南至北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两侧,北面是禅修堂。




梅花洲以石佛寺为核心,相继建成梅洲广场、商务酒店、桃林、西街、翰林书院、农业观光园、文创拓展区等,修缮了冯氏老宅、河岸石桥等,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返璞怀旧、回归自然的梅花洲,一座江南水乡古镇。




【一对古银杏】



两棵古银杏树均位于石佛寺西侧,一树在河东,一树在河西,隔河相望,至今有1240多年树龄,东杏高28米,树围5.85米,为雄性;西杏高25米,树围5.78米,为雌性。这两棵参天古树,树干挺直,枝繁叶茂,春夏翠绿,深秋金黄。观赏者络绎不绝。


东杏(雄株)


西杏(雌株)

唐代之前就把银杏树代替菩提树,佛门称之为“圣树”,所结出的果实称“圣果”,江南各地名刹古寺内都可以看到高大和古老的银杏树。




唐代有一首《圣果寺》的诗流传至今,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用来吟咏这两棵古银杏树颇为贴切。历经千年顽强存活的一对古树,是寻觅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活的标本,也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



【三步两爿桥】



三步两爿桥造型小巧精美,是两座连在一起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始建于唐代,由寺内僧人化缘募建。虽为连体,但独立造型,各有名称,东南为聚秀桥,南北朝向,桥长13.55米,宽2.15米;西北为常丰桥,东西朝向,桥长13.55米,宽2.7米。据传说,桥名出自明朝当地香烛铺老板的两位千金的名字。




两座拱桥呈90度直角,且两桥之间只有三步距离,故称三步两爿桥。爿,是当地土话,量词,一座桥当地叫一爿桥。




三步两爿桥位于五条水系交错之处,利用河流的地形特点营造,构思精巧,脑洞大开,造型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桥梁建筑的设计智慧和工艺水平,是嘉兴现有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香花桥】



位于石佛寺前,南北向,跨长生河,始建年代与石佛寺同时,旧时位列“八景”之一,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光绪二十年(1894)再次重建。



此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桥首均有“香花桥”字样。北侧石阶五级,南侧石阶三级。桥东侧有柱联:“波涵汪泽贯千流,钵传石佛归宗风。”



香花桥周围景色宜人,过桥北侧有一汪水池,夏季睡莲盛开,幽香阵阵,周边绿树鲜花,四季盛开,每每路过,空气中传来鸟语花香,名副其实。



【冯氏老宅】




位于仪贤桥西堍,占地2000余平方米,建于清末民初,共三组宅院,自西向东并列,西侧二宅是江南建筑风格,为里人富商冯守六于清同治之前所建;中路为南北排列三进房屋,南屋两侧有厢房,北屋与南屋间有庭院,北屋人称堂屋,高7米,系冯守六建于清同治年间;东路临河共三进,具有徽派建筑特点,南二进为两层楼房,北为堂屋,东侧沿杨庙塘,河埠有码头,此宅为民国初冯仲卿建造。





冯宅坐北朝南,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木构架为主,大梁及梁托等处均雕有精致纹饰,中院马头墙相对而立,墙面绘有清供壁画;厢房楼有精雕细刻的木窗;仪门有砖雕门楼,上有“八仙过海”图案,中间题匾“气若幽兰”。







这幢老屋的屋后就是冯家码头

冯氏老宅建筑群融合徽派建筑与江南传统建筑两种风格,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两地的文化交流,在嘉兴少见。



【西街】




石佛寺地处嘉兴至海盐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经济发达,在清代中期已经有繁华的集市,清朝政府在石佛寺设置军事性质的“石佛寺汛”,民国时期成立了石佛镇,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抗战时期,石佛镇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逐渐萧条。







西街在20世纪70年代还只是条石板小道,街边有豆腐店、茶馆、儿科诊所等。近年已改造成为特色旅游商街,经营的都是凤桥的特色老字号商品,包括凤桥特有的竹刻、陶笛、船模、老布鞋、干花以及各种传统小吃。



凤桥竹刻




西街文创文博



【翰林府第】



位于西街北侧,原为马氏老宅,当地称为“马家厅”、“走马堂楼”。相传,清朝雍正年间马家厅曾悬有“高风伟柏”御赐匾额,民间有“走过三江六码头,走不过马家弄蒂头”之说。





翰林府第以“镜因幽胜,名以美传”而成为本地文人名士游览、读书、诗咏、归隐、避难之所。


翰林东院


翰林西院



马家老宅被称为翰林书院,因为曾经是古代文人学士苦读的地方。明末以来在石佛寺隐居的名士文人很多,其中有岳飞后裔、原嘉兴知府岳元声,有闻名于世的大收藏家项元汴,与董其昌齐名的著名画家李日华,以及大文豪朱彝尊及其祖父朱国祚,知名文士彭孙贻等。


 



翰林府第东侧有御码头,码头上的石构件保持原样,过去到梅花洲大都走水路,大户人家皆有私家码头,马家的这个码头因接过圣旨而被称为“御码头”。


过去的御码头

未完待续。
写于 2022-04-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