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滨江人文行走:重走洋泾浜上世纪20年代的“黄金航线”

 hyd129 2019-11-23

你知道洋泾港与“洋泾浜”的渊源吗?

你知道上个世纪20年代远东“最先进”的码头在哪儿吗?

你知道浦东旭辉广场上的百年老宅是谁建的吗?

……

歇浦悠悠,泾水流长

让我们随着镜头走过滨江大道

一同穿越回洋泾航运的“黄金时代”

“品味洋泾·人文行走”线路指南

本期人文行走坐标:浦东洋泾

主题:重走洋泾浜上世纪20年代的“黄金航线”

覆盖4学习点

接下来跟我们一起出发

行走路线

洋泾港-李氏民宅-上海绒绣洋泾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千年银杏

(点此播放视频)


01

  洋泾港:旧时码头风韵遗存

📍:北洋泾路西侧

在洋泾街道社区学校,学生们时常会问顾建华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洋泾港和那个有名的“洋泾浜”有关系吗?

几年前,洋泾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顾建华与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们埋首故纸堆中,走访古河道遗址,考证古洋泾的历史变迁,梳理出一条由唐至今跨越七百余年的航运史脉。

在老上海熟知的“古八泾”里,有两条位于浦东地区,南为白莲泾,北边的就是洋泾。自唐起,随着水道水势的自然变迁和人类疏浚工程的推进,洋泾被人工渐渐挖通,穿过黄浦江直通到浦东现在的洋泾地区。

古洋泾示意图

旧时的洋泾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被黄浦江分隔为东段和西段。

西段在浦西,1914年英法租界填浜筑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洋泾浜”,也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

东段在浦东,由于黄浦江的自然冲刷和筑塘固堤行动而日渐淤塞,最终在清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近百年间被逐渐填埋筑路,形成今天的东宁路、东昌路和定水路。位于北洋泾路西侧至今仍留有东洋泾浜旧河道的遗址。

洋泾港的今与昔

“我们现在的洋泾港其实是‘北洋泾港’。”顾建华介绍说,19世纪浦东腹地有大量盐、棉花、粮食需要运出,于是在1832年东洋泾浜折向黄浦江开出南北流向的洋泾港,成为洋泾地区商业、航运、文化、区域建设的转折点。

洋泾港全长3.8公里,主要流域就是现在洋泾社区的所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洋泾人。

浦东滨江大道还留有多台大型起重机遗迹

杨浦大桥下的滨江绿地拥有极佳的观景视野,与杨浦滨江大道隔江相望,左侧仍保存有洋泾码头群的遗迹,右侧杨浦大桥上车流不息。顾建华告诉记者,这里曾是老三井码头的所在地,也是浦东滨江大道的起点。再往西,是当时拥有最先进设备的“蓝烟囱码头”,现称民生路码头,以及曾经是亚洲最大粮仓、“远东第一流”仓储的八万吨筒仓。如今的民生码头依旧承担渡口功能。

老三井码头

八万吨筒仓

旧时洋泾港商贾云集,两岸码头林立

“至此以后,洋船停在黄浦江的码头上,各种洋布、洋油、洋货从大船上卸下,洋泾港里的小船则将腹地的原料搬上洋船,洋泾镇因此发展,生产资料和货品均逐渐发达。”顾建华描绘中的洋泾港两岸码头林立,船只往来穿梭,商贾云集,一派兴盛。

02

  李氏民宅:“混血”老宅成“网红”

📍:泾南路34号

沿着洋泾港步行十来分钟,与张杨路交界处伫立着一座老宅,红墙翠瓦,坐北朝东南,一正两厢四进,好不气派。老宅曾被大火侵蚀过半,现存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四周外墙砌清水嵌红砖带,南向立面西式装饰屋后粉墙黛瓦花格窗,一派江南水乡民居的模样。内里中式“回”字型庭院,门框、窗棂雕刻花鸟图案,雕花门窗上嵌有制作工艺现已失传的彩色玻璃。典雅大气、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这里成为年轻人们的“打卡圣地”。

李氏民宅旧貌

翻修后的李氏民宅

老宅宅主李树山(1885-1945)是近代浦东造船业、水运业大亨。李树山出生于浦东陆家渡张家湾一个贫苦人家,白手起家,于1925年创建“李复兴修造船厂”。随后李树山将船厂西迁至洋泾港,不仅继续修造船业,还穿梭于江南内河港汊兼做水上运货,往返于江浙。1933年耗资3万银元,在洋泾港畔打造李宅。

李氏老宅比邻洋泾老街,也就是现在的沈家弄路,曾是洋泾地区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史料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长约1公里的洋泾老街上商店鳞次栉比,有各类坐商107家,糟坊、米行、银楼等店铺300多家,镇上人口达3000多人,每日行商约200户,日日开市,这样的商业盛况一直持续近百年。

洋泾居民王先生至今仍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洋泾老街上的繁荣景象:“洋泾原本就是一个大镇,老街还属于杨浦区,镇民要买东西都来这条街上,店铺又多又热闹。”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洋泾老街

近三十年,老街逐年萧瑟破败,现经新区政府整治拓宽道路,成为洋泾地区东西向主干道之一。

03

上海绒绣洋泾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

百年艺术再放光华

📍:北洋泾路717号

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这种用西方绣线融合东方刺绣工艺的艺术就是有“东方油画”之称的上海绒绣。


绒绣作品栩栩如生

百年前,绒绣工艺最早从欧洲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20年代,上海各洋行绣品,包括鞋面花、粉盒面、提包面、靠垫拖鞋等上都用到绒绣花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曾有红星绒绣厂和东方绒绣厂两大绒绣厂,光红星厂就有职工300多人。

绣娘徐国芬17岁进入上海红星绒绣厂,在绒绣架前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在北洋泾桥墩旁一栋二层小楼里,她把一根绒线劈成四股,在绣架前手指上下翻飞,动作娴熟,但这一幅25寸的灰兔图还要花上个把月才能完成。据介绍,绒绣必须是纯手工完成,历经拣线、染线、排线、劈线、拼线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慢工出细活。

绣娘动作娴熟

浦东新区行政办公中心第一贵宾厅悬挂的绒绣作品《陆家嘴全景》长5米、宽2.5米,就是由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丽萍、区级非遗传承人许龙娣等五名绣龄都在30年以上的“老法师”历经6个月合作完成,光天空云彩用色就用到930多种绒线。

2011年洋泾绒绣与高桥绒绣合并组合,作为“上海绒绣”成功申报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即,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传习所)次年揭牌,一楼为展示厅,现有艺术展品百余幅,多为获得国内外大奖,周一至周五免费对外开放。二楼则为大师工作室以及绒绣生产车间,供参观者了解绒绣的制作过程。

04

千年银杏:千载悠悠望泾水

📍:羽山路850号(泾南公园内)

在洋泾镇西南大约1里路的羽山路旁,泾南公园里耸立着一棵参天的古老银杏树。

千年银杏

这棵老银杏大有“来头”。此树植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当时东海海岸线就在这棵大树邻近的地方,银杏树成长后作为船舶航行的参照物,也成为洋泾航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千年以来见证洋泾地区的历史发展。

在最近一次勘测中,千年银杏树高21米,有6层楼房那么高,4人合抱不过来,树冠最大直径达15米。

1982年它被市有关部门列入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1983年它被挂牌“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牌”,编号0003。

编号:0003

“品味洋泾”还远未结束。建于康熙年间的傅家天主堂、浦东第一座清真寺、公利医院中医药体验基地、上海市环境科普体验基地、铜山消防中队 “消防安全体验中心”……还有许多寓教于乐的学习点散布在洋泾的大街小巷,期待市民朋友们共赴人文修身之约。

图片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