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咖分享丨城市旧改下的文化场景更新

 旅游地产观察 2022-09-13 发布于云南

文章整理丨克而瑞文旅

源丨朗诗东南区文旅总经理张震中、杭州新天地集团重庆十八梯发展有限公司的设计吕银博、中国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高级建筑师顾效、无隐文化创意策划有限公司施俊

以下文章为:【2022地新引力·TRUE文旅生产力峰会】(点击可查看)张震中、吕银博、顾效、施俊共同带来的圆桌论坛《城市旧改下的文化场景更新》。



 Question 

张震中:

本次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城旧改下的文化场景更新,就城市旧改或者是对城市更新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是一种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地区,做出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波动。聚焦于城市更新项目在发展端 、文化端 、设计端以及运营端的场景打造落地,通过一些相对成功的案例分享,由各位嘉宾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分享自己的实操经验。首先我们有请第一位嘉宾吕总,为我们分享重庆十八梯传统分贸区的旧改案例。


 Answer 

吕银博:

我分享的主题是《在十八梯 相遇重庆》,大家知道重庆之名始于南宋,于城内修建的连接上下半城的石梯经明清两代发展已是百商云聚,一应所需。因居民取水之地正好有十八级梯,所以我们这个项目取名十八梯。


这个是老重庆的地图,十八梯就位于这个城门里的核心地段。我们下半城是重庆城的发祥地,遍布衙署公所会馆,传承着重庆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是重庆的根和源。而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承载着无数山城人的记忆,是重庆母城文化的重要传承。

从兴起到没落,十八梯作为城市的发源地见证了重庆八百年的风起云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物佳话和一批历史建筑。

大家知道重庆是座山城,而山城的代表是十八梯。十八梯是山城的骨梯,是山城的脊,整个项目用主席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所以在2010年,渝中区政府决定改造这个片区的同时,也尽可能保留整个片区的原貌,目前有传统的街巷空间和七街六巷等原始地貌。

从整个街区的空间结构来看,由于项目地处的位置,所以整个街巷空间都保留了原貌,正因为如此,也给我们项目的更新改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项目改造过程中,由于对梯坎的文化保护,很多机械化的设备是无法利用的,很多修缮的材料也都是通过人工运输上去。为了保证历史建筑不被破坏的同时能注入新的内容,在修缮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使每一栋历史建筑在加固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商业空间打造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修缮完成后引进了一个全球首家的旅行书店——四处旅行书店,老建筑内部的改造恰好适应了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的需求。项目修缮加固的下半程,位于解放碑CBD板块,通过项目的修缮及改建,串联了重庆CBD板块区域内现代化建筑与传统风貌区,形成了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风貌。这是项目夜晚灯光的实景,由于多色光源,灯光交替使用,项目入选了2020年重庆最新的夜景旅游宣传片。


在露营方面,项目通过整合三大资源打造了十八景、十八味、十八件的丰富业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项目的入口做了一个展示重庆人文的记忆馆,以及整个项目核心位置的古井广场。

在精神传承方面,大轰炸纪念馆展示了“愈炸愈强 ,英勇不屈的”重庆精神,同时大轰炸纪念馆也成为项目的一个国防教育基地。


从四大功能区看,我们的口号“老重庆、真山城 、新生活”,是以老重庆文化为脉络向世界展示的另一种重庆文化、生活方式,以真山城建筑为基础打造的国际化人文观光旅游休闲目的地,以新生活业态为引擎,树立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我们主要以深耕运营,打造城市文化金名片和节事为主题开展活动,拉动消费,同时发展和完善都市休闲类高端旅游产品,满足在地和近郊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要导入文化休闲类主题的产品。


项目内我们引入了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司曙旅行空间、首家旅行主题书店、渝潮坊,厚巷文化空间,巫溪文化特色展馆、渝凤丹银楼、星巴克和Tim咖啡、璞仕酒店等业态。在进一步丰富项目业态配比的同时,也让我们项目成为了重庆旧城改造的新标杆。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庆黄金周日均客流量达到8-9万人次,获得了重庆各级部门、权威媒体,重庆市民的一致好评。





 Question 

张震中:


十八梯项目巧妙运用科技技术及设计手法,使得老建筑和新建筑、老空间和新商业融洽共存,再次唤醒了城市的活力。从激活更新项目的角度,项目是如何定位的?又是怎么进行运营前置?运营作为贯穿整个项目的一根弦,从运营的角度又是如何去看待保留和更新这样的一个矛盾体?


 Answer 

吕银博:
运营是每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十八梯项目建设初期我们就委托专业机构做了一个总体的定位跟业态落位的建议,明确了顾客的画像,依托解放碑五重文化资源,解放碑建设国际文化消费中心的契机,将十八梯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关于十八梯文化文旅商业的示范地的打造工作,我们在施工前就确定了主题店的主题及位置;二是从入口广场的昭示性跟便利性考虑,我们将十八梯的交通和人流动线做了快捷、高效的设计;第三是针对项目中的商业引流,区域利用了景观资源和网红店为核心进行招商,以确保项目内的引流成功。整体运营来说,文化经营类项目运营贯穿了整个十八梯项目,它既可以保持项目的新鲜感,又增加了游客的活跃度。当然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保留历史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链接,保留传统街巷风貌与文化内涵作为基础,加以创作创新,更新业态和内容,与时俱进,巧妙的运用商业手段提供内容,这就是十八梯能成为重庆新一代城市更新改造典范的重要原因。





 Question 


张震中:

下面有请顾老师来分享她的案例,顾老师既是我中国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同时又是高级建筑师,接下来请顾老师分享。


 Answer 

顾效
从2003年开始我就在从事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到2016年我回到苏州并创办了姑苏小无隐茶书馆。身份的切换让我对设计和运营之间有了很新的认识,基于文化内核的挖掘,以及价值评估取舍的设计才是重点。要让好的设计更好的服务于运营,才能够让这个建筑有更广阔的展示面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从2003年开始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大环境下的项目,比如城市街区的规划修缮改造,这个是城市更新大环境下经常要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项目。每一条古街、每个古镇、每个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怎么把它们用好,这是很多业主一开始没有想好的问题。所以,很多历史文物建筑面临的新的活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自己开设的小无隐茶书馆的项目,也存在老物新活化的问题。

我希望它是展现苏州新文人美学的艺文斋。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它固有的特性,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重庆,苏州在我看来也是无与伦比的一个魅力城市,所以苏州的文人思想是它的精髓。我希望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展现自己居住地的魅力,这种努力会打动其他地方人的心,这也是最初小无隐营造的一个主旨。


小无隐茶书馆的空间只有两百平米,相当于一个方盒子,我们在内部设计了一个长画卷,目的是让很多客人感受到小无隐茶馆移步换景的奇妙体验。


这个项目可谓是别有洞天,我们打造了两三间的屋舍用花街铺地还有厅石,又做了一个砖系花瓶的墙门,当然我们在设计小无隐墙面的时候,也特别设计了一整面的书墙。所以,我们所有的家具也好、字画也好,它们都是我们本来就自己私藏的收来的,并不贵重,但是只要是放在合适的地方呈现就好。我觉得空间的的设计一定是一个可分可合,灵动的空间,项目的的梅花窗也是我们可分可合设计的一个展现,梅花本来就是我们无隐文化的标识,所以我们有做冰梅纹的产品礼带,同时冰梅纹的宣纸来裱糊了这个窗子。


因为这些窗子都是老窗,通过粘贴不同季节的花卉图案,让它呈现出四季的不同景致,结合收来的六扇门、水泥坛子等,整体体现出了江南的韵味。

小无隐茶书馆的运营,我们精心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比如制茶、读书习艺、 造物、 雅集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到了小无隐茶书馆的文化内核。


我们站在时代的一个坐标点上,既要回应历史,又要站在更高的点展望未来。一个文创空间来承袭文化历史脉络,既需要服务空间来对公众开放和休闲,同时也要满足主人和客人的特殊情节需要。对于小无隐茶书馆来说,我们可以植入吟诗、施花弄草、宴会、沙龙 、音乐会等。

小无隐呈现的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呈现,它涉及到了一些方面,根据这样的一个链接我们来推导,今后我们主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服务群体。举个例子,我们把修德堂的历史人文进行了研究,发现它的文化资源和气氛的营造是我们项目后续打造的重点。







 Question 


张震中: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您说到在修缮的过程中分别用到了唐式、明式、清式和民国风的建筑符号和语言,这个是您刻意为之的吗?还是说这是一种记忆的延续与保留,从而形成不同年代和文化场景的一个体验上的差异?


 Answer 

顾效

修德堂作为一个历史年代的缩影,它具有唐代造景的文化,也有明代门屋的文化,而它的大厅则是典型的清代文化场景,甚至后楼的设计及部分区域景观都充满了民国时期的文化气质。所以当我们对修德堂进入深入研究时,会发现我们具备的文化差异正符合当今商业空间设计的多样性需求。





 Question 


张震中:

谢谢两位老师的分享,下面有请三位老师对修德堂这个案例谈一下你们的想法和观点。



 Answer 

吕银博:

它整体来说还是一个小而美的项目,我个人也从事过小而美项目的修缮。小无隐这个项目,通过现代建筑的空间把苏州当地的历史人文融入到其中,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看到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确实值得同行学习。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让人们充分了解苏州历史人文,也可以从根本上让小无隐茶书馆这个项目活化起来。



 Answer 

施俊:

今天我们谈的主题叫未来场景,但我们谈到现在是记忆,实际上这是个辩证,对没有记忆的我们不可能走向未来,如果我们是个文化失忆的民族,我们是不会有明天的。

关于历史建筑的修缮,我们一开始要跟随古人之心,这样才能保有历史建筑的神韵;其次,通过对古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历史这条线,串联在其中,通过文化运营,才能盘活每一个古建筑的生命力。


 Answer 

张震中:

其实每一个古建筑,都有其曾经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带着一个研究考证的态度去做每一个城市古建筑修缮的工作。

那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由我们公司参与的浙江省首个未来社区的试点工程项目。它原先就是一个在城市周边的小村庄,随着城市的不断的扩张,这个项目周边发生了变化,它的东边是个互联网小镇,西边是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街区,所以说这个项目的定位和功能是十分明确的。

首先,项目的出现是对互联网小镇的配套弥补。其次,项目的打造对于整个大运河来说也形成了配套上的优势互补,但在这个过程中未来小镇的开发模式是相对简单的。由政府主导,由我们企业来运营,最终由整个城市和百姓去受益的这样的一个模式,相当于一个项目在未来社区里面,它既提供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还从根本上保留了区域内的城市面貌和人们对它的记忆。

项目的运营方式,则是将里面空置部分留给原住民经营,一开始我们就进行了一个顶层设计,以人为本,用数字化和生态化九大场景来进行项目的后续经营建设。关于九大场景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未来的邻里场景,顺应当代人对生活方式、共享空间、艺术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将社交属性、教育属性、生活属性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邻里互通往来,寓教于乐的知识分享空间;其次是健康场景,健康场景顺应了当代人群对健康锻炼的需求,我们设置了很多健康生活体验的空间。


其实,交通对于整个城市更新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项目中设置了很多的公交动线,包括智能化管租的汽车、低碳的建筑场景,以及方便社区人群便利出行的设施,从而让整个未来社区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乐的未来场景和空间。




 Question 


施俊:

今天的分享中未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这里我觉得从哲学方面提出三个层次来问下震中。第一个层次是逻辑层次,每一个产品是一套逻辑,一个没有逻辑的产品首先不成立,对于这样一个大型综合性项目,项目的产品逻辑究竟是什么?第二个层次是情感层次,你们的项目是如何打造情感路线的?第三个层次是事实层次,项目可动用的资源和客观阻碍,是如何处理的?



 Answer 

张震中

刚刚施老师对我提出了三个维度,第一个是逻辑,第二个是情感,第三个是事实的阻碍和客观的存在。先从逻辑上面来看,首先一个城市的更新和改造不仅仅是因为它老了、旧了,这是因为城市不断的发展变迁,周边的环境出现了不停的更新和迭代。项目本身的内部需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更新、变化和需求,所以我们要用符合当代需求的手法和科技去修缮它、保护它。

第二个情感维度,这个项目的情感维度和刚刚吕总和顾老师分享的不一样,既没有重庆那样的人文风貌,也没有苏州丰富的文化底蕴,短期内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内外功能性问题的冲突。

第三是关于事实的阻碍和客观存在的逻辑,我们发现这个项目是一个近二十年来依托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迭代和更新的项目,所以遇到的客观阻碍相对较少。



 Answer 

施俊:

感谢震中的分享,目前浙江省在推广未来社区的这么一个话题,包括一些从服务端、智能端开发的社区都是基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预判。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对时代、对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一个综合性的回答,从操作上看,我们找到需求,引导需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权利、资本、商业三者作用下完成了一个城市更新迭代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设计运营是一种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转变的动力,是带有深刻务实主义的力量。我们相信,独创性的设计,良好的商业运营氛围是这个时代城市更新、改造的核心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