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溪流》,杨集母校校友曾经爱好写作的摇篮

 影山飞鸟 2022-09-13 发布于浙江

记住《溪流》,杨集母校校友曾经爱好写作的摇篮


文/张德强

       九月的会宁东南乡杨集的山沟卯梁,独立寒秋,层林尽染,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也是到一年大忙季节,农民朋友开始抢商冬小麦开始播种,玉米开始收割......

     广河疫情反弹,我所在的工地静默有又开始,闲暇无聊之时,我又一次翻阅母校杨集中学校刊《溪流》,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我读初中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在艰难岁月中读完杨集中学,所以我一直对母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

   2013年,《溪流》校刊在母校杨集中学诞生,很荣幸有我几篇拙作被选编到校刊上,自和校刊编辑负责人老师联系上后,我总能得到学校给我寄来的《溪流》校刊,当时的我在南方城市打工,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很喜欢读母校同学们和老师写的文字,感觉他们写的文章有浓浓的乡土味道,读他们的文章很接地气,很亲近,舒服。

   校刊文章的编发,选稿,排版设计,到付费印刷都是个复杂麻烦的过程,感谢多年来为校刊默默付出的母校所有老师和同学们。

    那几年,我曾经在《溪流》校刊上读到了校友的很多篇佳作,有些同学的文字写的很好,希望母校同学们通过参与《溪流》校刊的锻炼,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培养出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希望杨集再能出几位中作协会员。

    疫情开始后的2020年,当我再没有收到母校《溪流》校刊时,才得知《溪流》刊物因为资金断链,被迫停刊, 

  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和91届杨集校友马永刚班长商量,群里同学们凑钱帮母校《溪流》校刊,在91届张军,刘永仓等他乡工作的老同学帮助下凑了点钱,这年,母校因为经费问题已经停刊的校刊《溪流》又复刊。可惜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当我回头再读《溪流》创刊寄语的时候,思绪万千,不知道说啥好。

         写在《溪流》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几经期盼,几经蛰伏;几经酝酿,几经筹措。校刊《溪流》如枝头上的蓓蕾,跟随春天的脚步,在东风的吹拂下含苞待放了!诚如霍达所言,这是我们共同孕育的孩子,请您伸出双手接纳她吧!

     一枝一叶总关情。捧着《溪流》文稿,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这里面,有三九寒天冻得如馒头一样的小手捧起奖状的学生;有含辛茹苦的母亲和起早贪黑的父亲;有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的老师……会宁苦瘠甲于天下,但他们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足迹。这一页页的感动,无不浸润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花瓣飘落结出青青果实的日子,是风雨变化四季轮回做梦的季节,是扬帆起航驶向梦想彼岸的岁月。这样的岁月里,我们渐渐知道,这个世界除了斑驳陆离的物质,应该还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请拿起五彩的画笔,把自己的年轻心声交于文学,交于《溪流》吧!

   《溪流》尚属幼年,没有强健的肌骨,没有丰满的体魄,但有的是希望与精神。如人生,饱经风雨的洗礼,而风雨之后,便是消除劳顿的轻爽,更有一份收获的喜悦;道路,还需披荆斩棘的勇气,而穿过荆棘,便是花团锦簇的迷人,更是蜂飞蝶舞的欢快!   

   《溪流》,它现在可能只是一掊土,但以后会成为一块敲门砖,可以敲开艺术殿堂的大门,每一位虔诚的修行者,必将成为这座辉煌殿堂的圣徒!

    以此,唤醒我们的青春心灵,倾诉我们的青春私语,表达我们的青春故事。让每一株幼苗在《溪流》的孕育下茁壮成长。

                                   《溪流》文学社

          母校杨集中学珍贵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