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正芳华 | 杨斌 :母校与校友之间,是相互持续造就的过程

 查理13 2018-05-07


导语


4月20日下午,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老师在校友会会议室与8位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围坐在一起,围绕“校庆、校友与我”进行交流座谈,讨论大学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外的教育产出——“社群”。


杨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教学经历。杨老师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除了在MIT做了一段访问学者,杨老师一直在清华园内。在园子里呆了这么久,他越发感受到学校的校友资源对学生们的发展影响深远。


  杨斌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母校与校友之间,是相互持续造就的过程。”


当今社会,社交网络发达,让已经毕业多年、相隔万里的同学仿佛还每天生活在一起,某种程度上,社交网络提供给了我们终身学习的途径。杨老师进而提出:“在知识更新迭代很快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可以从教育系统里带走什么?”除了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塑造,更要意识到大学带给你“社群”这样的产出。


杨斌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今天越来越多的校友,只是物理上的离校,但在多个方面他们并未离开母校。他们还以各种形式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机会,承担教育角色等。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校友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学习资源。


  “你不是一座孤岛。”


杨斌老师提出了“弱连接的强力量”的观点。弱连接就是点头之交,一面之缘,可能是一次会间茶歇时的交谈,坐飞机时的邻座,甚至是通过一个中间人建立的关系。但正是这种弱连接,因为排除了朝夕相处的关系之间的信息冗余或是利益冲突,反而能产生更多能量,提供很多机会。


 “当前清华同学与校友积极主动交流的意识仍有提高潜力。四月是清华的校庆月,从学校到各个院系欢迎校友返校的氛围都很浓厚,但是组织校友和在校同学们在一起的交流活动还是比较少。”


杨斌老师介绍:“有个学校研究生二年级有一项作业 :Ask for money,是写信给一些校友或者知名人士,为某项活动筹款。筹款的结果先放在一边,这个过程本身是在训练一种向陌生人主动开口的能力和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遭受拒绝和失败,要有“被拒绝与被接受相比更是一种历练”的心态。清华学生在这方面目前缺少类似的历练,希望大家把“Dare to ask” 放心上。”


杨老师说:Asking for help is kind of giving rather than taking. 当你在向别人需求帮助的时候,其实是一种给予。给予了对方被认可、被需要的价值。校庆期间或平时,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也给了校友一个回来的理由。在邀请不同年级、院系的校友来做交流时,他们之间也能形成新的联系。许多年轻学子未来也可能成为校友所创办或者供职的组织的新鲜血液。伟大的母校和校友之间,应该是互相造就的过程。


体育学硕士赖国强分享个人经历


这次的交流会给了同学们很多收获和启示,社科学院硕士生赖国强对杨老师和大家热情地互动印象深刻:“短短一个多小时,听到的很多思想都是很务实而符合社会现状的。他提出的问题也总是引发我们的反思,同时也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重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在学生这里学到一些东西,学生获得成长,老师也获得成长。”


弱连接的强力量的说法给了工物系本科生刘晨迪很多启示:“弱连结让我想到了之前阅读的一篇关于讲社交的文章将社交分为两大块,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功利社交就属于弱连结的范畴,而共情社交就属于强连结的范畴,对于之前网传的复旦老师陈果的“朋友无用论”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另外,在未来希望不断努力锻炼自己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观点的能力,看到一面的观点同时也想到另一面的观点。”


杨斌老师与周康林同学交流


电子系七字班本科生周康林同学更从杨斌老师的讲话中感受到了深深的使命感说:“清华人是时代与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时代责任的承担者,清华校友更是有着提携互助、传承精神血脉的清华传统。清华校友既是我们亲切的、尊重的学长学姐,也是我们终生学习的资源,树立校友互动意识,打破班级、院系、乃至年级的交流壁垒,是进入大学后重要的意识与思维转变。作为电子系的一名大一学生,我深切感受到终生学习、能力迁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由树到林,由基础到高阶,由知识学习到道德发展,由单干蛮干到社群资源,从意识萌芽到人格重塑,我们无法用单一机械的标准去衡量教育的产出,我们需要用心倾听母校对我们的叮咛与耳语。清华校友这一社群资源也是清华教育产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每个清华人积极投入、相互造就、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主动寻求校友的帮助与提携是一种有价值的训练,是认同感与价值感的有效传达方式,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给予”而非“索取”。清华人应该避免陷入舒适区陷阱,否则容易安于安逸现状,陷于选择困难、离开困难的泥潭,应永远保留对大舞台、大理想的使命感与笃定追求,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气。应摒弃象牙塔中形成的绝对道德洁癖思维,增加容错性与宽容度,在时代变革转型语境下扮演匠人或帅才,担负使命。”

 

教研院博士生聂秋桐从这次交流中收获很多:“今天的交流让我最受启发的是“弱连结的强力量”。从杨老师自己的经历开始,分享给大家方方面面的连结关系及发展过程。比如从校友这一方面来看,存在着许多连结关系,校友资源成为与教育系统并存的但需要自主建设的系统。运用连结关系,在教育社群基础之上,延伸至社会的各行各业形成社会关系,形成许多弱连结。“弱连结的强力量”指通过非直接连结带来的机会、资源等对一个人的帮助和带来的价值很可能大于强连结所带来的。整个下午的交流从观点到看法,大家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经历,分享关于勇敢意识和包容的想法,我也在交流会中受到来自不同声音的启发,得到了验证和重建。”

 

公管学院博士生曹胜熙同学也对搭建校友平台有了新的看法:“杨老师和我们的交流,在文字记录之外的神态、语调、手势等共同构成了一种熏陶,鼓励我们在校庆期间多多尝试,主动搭建和校友对话的平台。一个半小时倏然而逝,但与校友多交流的种子就此播下。希望我们能传递这次对话的理念,带动更多的同学learning by action,把握好校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角色。”


编辑|陈佳陶 薛旭童

拍摄 | 陈佳陶

来源丨清华大学小研在线(xiaoyanthu)


稿及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