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民间文艺】我的故乡我的梦(一)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吴林锁

     自从搬到县城居住,很少回故乡。故乡离我越来越远,但故乡的影子却离我越来越近,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成了天上缥缥缈缈的云锦,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牵动着我的神经,走进我的梦乡。

     南大池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长100米,宽30米,深15米的半天然半人工的池塘,是全村人畜用水的水源地,从池底到池坝东西各40多级的石台阶,被挑水的人们磨得闪闪发亮。一到夏天从西沟、南大沟、上沟流下的滚滚洪流,把池塘灌得满满的,从池塘东坝上溢出飞瀑,持续半个月。从池北岸到南岸,需挽裤趟水而过。汛期过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池面上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数百口人一年四季享用着这纯净的池水。人们利用早起、晚归的的闲暇到池里把水一担一担地挑进家里的水缸,农忙时也会车推驴驮着水到地里点种庄稼。

    池北岸上有我四大爷开的诊所和我父亲的信用社代办站,我四大爷医术精湛,尤擅长治疮病,服务态度又好,十里八村的人来找他治病的络绎不绝。我父亲经营的农村信合金融站,为人们提供着优质的服务,村里集体建设和个人的经济发生困难,人们总会找到我父亲商议办法,或申请信用社的经济援助。村里路远的人,就常利用取药看病或存款取款的机会,挑一担水桶顺便回去再捎上一担水。有的人在水池旁停留片刻碰个熟人唠唠嗑或看看四周的风景。天气晴朗的时候,女孩们则从池里打上来水,在池坝上洗衣裳,小伙子就乘机帮女孩子提一桶水献献殷勤,有事无事的搭讪几句,抛个睸眼,或者在池旁的杨柳树下跟心上人赴个约会。南大池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也就成了村里的政冶、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

     顺着那条呈45度角用石头铺成的西石板路而上,就到了位于老场口的供销社,供销社的三间房子,里面货架上琳琅满目,百货齐全,嗜好吸烟的人买包烟,坐在供销社的櫈子上吞云吐雾,山南海北的摆着龙门阵,吸引着前来买商品的人竖起耳朵听着忘了回家,供销社每天来往人多,村子里的重要新闻都从这里传出,一时成了村里的最新消息的发源地。老场口那棵老枫树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里,三个人搭手围不住,据说有300多年的树龄。树枝伸到20米外的路上。夏天农闲时,妇女们坐在树下纳鞋底搓绳子,东家长西家短的闲扯着,不时发出阵阵的欢笑声,嬉闹声。

     加工厂是村里唯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场所,安装有碾米机,磨面机,轧面条机,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几百年沉寂的村庄。人们推着背着一袋袋的小麦,转眼间就磨成了一袋袋雪白的面粉;一袋袋谷子,转眼间就碾成了一袋袋金黄的小米,再轧上一篮子面条晒干能吃上一个月,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怡然自得,悠哉悠哉。                                                           

     在河的东岸上是我们的学校 ,三排20间的简陋教室,容纳了七个年级150人的学生,每天沿着崎岖的山路迎着晨曦去早读,在如豆烛光下写作业,头悬梁锥刺骨,发奋努力,刻苦攻读,造就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大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大门里是个神秘的地方。是上沟岭千百年冲积成的冲积扇“小平原”,解放前,任氏的一支族人声名显赫,家拥万贯,在这个"小平原"上大兴土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这里就豪宅连云,金碧辉煌。土改后这片宅院分给了贫苦农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富丽堂皇,氤氲着当年的繁华气象。

     一条东西长约50米的街道,路北有四座四合院,路南有两座四合院。每座院主屋三间两层高大雄伟,东西配房宽敞明亮,门楼威武雄壮。所有建筑石基蓝砖青瓦筒脊,飞檐勾角,画樑雕栋,顶上五脊六兽,屋檐龙飞凤舞 ,地面蓝方砖铺成,台阶青台锻磨

屋柱彩漆染绘,椽边金色镶嵌,九曲回廊,亭台高筑。门前的石狮子狰狞凶猛,东西两进出口建有两座大门,红紫大木门高有丈许,宽有丈许,内开一小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路南的其中一座庭院,是标准的中式西四宅建筑风格,以西屋为主屋,南北屋为配房的住宅,走进庭院,四壁森严,阴沉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路北的其中一座庭院,主人家人口凋零,少丁缺口,传说是主屋的石拱门上刻有“空城计”的雕画,犯了大忌所致。

     路南的南门口,建有一约两丈高的小楼,是看家护院支机枪的地方,站在此小楼上,四面八方尽收眼底,东西大门一关,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   

        一到年关,村子里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家家户户把土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买年货的,有赶集的,孩子们放假了推着铜圈满街跑,媒婆儿也上门提亲说媒的忙活着。袅袅炊烟从每家每户升腾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饭菜香味儿。更精彩的是每年的村里人自编自演的大戏、社火、洋歌,一进腊月开始排练,一直表演到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八才结束,每天鼓乐声声,鞭炮不断,家里再穷也是整天的唱着、笑着、扭着。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的故乡渐渐地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尽管村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挡不住人们走进城市的脚步。

     硬化的水泥道路上行人稀少,冰冷的太阳能路灯放着寒光,因人口外流,加工厂停止了加工粮食,供销社门前冷落,诊所也关门大吉,滋养人们多年的南大池也干涸了,不见了学生们上下学的身影,村子里偶尔可遇到几个老人在叙说着往日的故事,由于人口的搬迁,小动物快速地繁衍起来,可爱的小松鼠蹦蹦跳跳地在树林中觅食,一群群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远处一望是遮天蔽日的森林和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找不到记忆中故乡的人气和灵性。

     每当饱尝了城市人满为患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音扰耳的困扰,我就会想:守住故乡的那份宁静,那份清新,守住门前的一畦春韭绿,十里桃花红,不就是我苦苦追求的高质量生存环境吗?不就是我向往的诗情画意般的田园生活吗?

      我迈开流星大步踏上归乡的征途。


【作者简介】吴林锁,1963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