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民间文艺】吴卫昌 / 报恩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报恩 

作者/吴卫昌

那是98年的腊月二十三,下午大约三点许,万物待年,凛风阵阵,一辆装有10吨面粉的大卡车开进了芬草峪大队部院内。

当时大队办公室里村干部正在开年关贫困救济会,听到院内车响,好客的村干部就出来了。来者非常热情,上前与村干部一一握手,热情洋溢地说:"我是来报得咱们的乡亲父老的!我是来感恩的"

村干部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是惊诧,是莫名其妙?还在不知所措时,来者接着说:"我是滑县囤子镇郭家庄大队支部书记――郭有粮,也就是三拾多年前在你村逃荒要饭的小青娃啊!如今我的家乡年年丰收,我是来回报父老乡亲的”他向村委会干部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激动的潸然泪下。

出乎意料的突然情景,使村委会干部浮想联翩,遥远的过去又展现在眼前,那是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大地连年干旱,粮食产量极低,老百姓生话捉襟見肘,艰难困苦。

64年国家出了新政策,分给老百姓菜地借地,啼饥号寒的百姓有了生命的希望。他们开荒种地,不知劳累,到了65年秋,生产队的粮食丰收,老百姓的菜地借地,满山遍野的荒地更丰收,红薯堆成山,囷囤盈尖,一年的奋斗,虽说小麦不多,但红薯稀饭面条汤应有尽有。

可是,到了冬天,成群结队的滑县人来我村逃荒要饭,青娃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哭诉着说:“今年秋未,黄河泛滥,淹没了我们的房舍,冲走了我们的庄稼,我们实在没有了办法,可怜可怜我们吧?”当时小青娃十来岁,两只小手黑脏黑脏的,但小嘴很甜,一张嘴就大爷大娘地叫。炯炯的小眼射出了饥饿欲求的目光,射出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瘦干的面孔时常充满了笑容。

他的小腿跑的飞快,人家还没要饱,他就饱了,还给他患病的奶奶端了一碗稀饭,拿了两个红薯走进了村庄边的场棚里。时间长了,就跟村上的百姓熟悉了,善良的家乡百姓有的给他们破衣衫穿,有的送给他们破棉被渡冬,从不厌烦他们,目光内只有同情与可怜。他们有的过年就回去了,有的到翌年清明才回去,秋后就又来了,这样的规律反复好几年,慈善的村干部很同情他们,又给他们收拾了不用的学校让他们居住进去,吃饭时再到各户去要饭,老百姓掌握了情况,做饭时多添水,多下米,红薯随便拿,有的老人患了病,村上的医生给他看病舍药。就这样,滑县要饭的人冬来春走,反复了十几年,直到75年才消失。

村干部经过回顾联想,才知道这位衣着整齐,仪表堂堂给咱鞠躬的汉子,就是30多年前在咱村逃荒要饭的小青娃啊!村干部们非常激动,将他请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他,夜里就在大队部的木床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告别乡亲们开车回去了。

就这样成了规律,一到腊月二十三,他开车带面就来了,乡亲们想自家亲戚一样款待他,反复了十几年。在2010年秋风,午过三时,一辆载有十吨麦种的大卡车,沐浴着山谷的清香,碾着徐徐的秋风,开进了芬草峪村委会的大院里。

这是子承父志,刚刚上任的郭家庄支部书记郭记恩,因父亲身体欠佳,替父亲来的,乡亲们一见,非常高兴。郭记恩语重心长地说:“我父亲让我来看望父老乡亲的!滴水之恩要涌泉想报吗!我们滑县是全省产粮大县,年年小麦丰收,我们村里有小麦种子培育基地,今天我来给大家送来一车麦种,希望大家广种良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就年年给父老乡亲们送麦种,送到地老天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