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渠故事】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 / 郝顺才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

——记李勤堂在红旗渠工地的医护生涯

作者 / 郝顺才

       怀着坚强的信念,迈着稳健的步伐,迎晨曦而出,伴夜晚而诊,发现伤病就是命令,治疗康复就是责任。为保护民工的生命健康,做好工伤事故防范,就是他和工地卫生人员的任务和职责。李勤堂,如今已经84岁高龄了,东姚公社李家湾大队人,背着他的保健箱,一干就是36年。

       1958年,林南清三县组成钢铁兵团,在林县申村大搞钢铁。当时,在南陵阳村设立钢铁兵团医院,李勤堂就在钢铁医院当医生。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动工,林县县委决定组建“引漳入林工地总指挥部医院”,从全县各大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南陵阳钢铁医院抽调李勤堂、侯林、刘桂珍、魏怀吉、郗裕昌等5名医务人员,前往支持引漳入林工程建设。

       农历正月十六,李勤堂5 人从南陵阳钢铁医院出发,下午到达任村公社盘阳村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同时到达的还有县人民医院的韩建民、李兰青、刘树贤、常成祥、李太和五人;以及横水公社卫生院的王莫荣、李改琴;合涧公社卫生院的尚克元等医生和护士。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医院设在盘阳村总指挥部办公室西、一条南北向胡同西边的一户卢姓人家,李勤堂、侯林、郗裕昌、韩建民就住在医院这个院子里,其他医务人员住在医院周围的人家。

      李勤堂他们到阵地后,每天背着一个保健箱在工地巡查,发现有受伤民工时,就及时给其处理伤口,大部分都是轻伤,用红汞碘酒擦一擦,再给几片消炎药。若发生重大事故,就被送进工地医院,或转院抢救治疗。

       李勤堂他们到引漳入林工地总指挥部医院的2月16日,也就是农历正月二十,姚村公社第一营妇女营长李改云,在山崖发生塌方时,为抢救女青年郭焕珍负重伤,被送到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医院后,李勤堂应时给予抢救治疗。当时,经过检查后,侯林说:“就目前咱的医疗条件和设备,恐怕救治有很大难度,去把水磨山村郭氏正骨的郭清源请来看有啥办法没有。”接到电话通知后,郭氏正骨的郭来福、郭勤福兄弟俩人当即赶到了设在任村公社盘阳大队的红旗渠工地医院。

       已70多岁高龄的郭清源,因年老多病,早已躺在床上,虽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已到了工地医院,但他放不下心,第二天骑着毛驴也赶到了工地医院。郭家父子为李改云的伤势前期处理做了大量工作,但终因伤势太重,终因林县的治疗条件差,不能使李改云尽快痊瘉。最后,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的关怀下,才派直升飞机把李改云接到郑州进行治疗。痊瘉后,被分配到林县图书馆工作。

      在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开工之前。红旗渠总指挥部于1960年9月18日,移师林县境内的天桥断南岸,李勤堂所在的红旗渠工地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也随之转移。1960年5月16日,小店分指挥部有个连队的民工吃了有毒的山野菜,189名民工食物中毒。饭后3时许,民工出现头晕、肚疼、抽风、晕倒等中毒现象,李勤堂同总指挥部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小店分指挥部的卫生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一下午救治,终使中毒的189名民工恢复健康。因此,红旗渠工地总指挥部,公布了《关于安全制度的几项规定》,即安全规划二十三条,进一步加强在施工中的安全领导。到了1960年11月,正是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红旗渠经过全力修建第一期工程后,工地的经济和粮食更加短缺。按照国家指示精神,全国所有基建项目全部停工,实行“百日休整”。林县县委在执行国家的指示精神的同时,决定从全县抽调300名青年护渠队员,留在工地坚持开凿青年洞外,其余民工全部于11月底下山回生产队休整,度过灾荒。

       此时,李勤堂和郗裕昌留在了青年洞,继续在工地负责医务工作,住在卢家拐村。可能是夜里施工难度大,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他和郗裕昌每天夜里都要到青年洞里去巡回检查安全,救治伤员。那时,虽说县领导说安排每人每天要吃到1.5斤粮食,但实际只能吃到1斤。因此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漳河北岸河北省张家头村刚刨回了胡萝卜,护渠队员们一下工就去胡萝卜地里捡,一边捡,一边吃。开凿青年洞时,红旗渠工地缺粮少菜,缺钱缺物,任务繁重,生活十分困难,吃不饱肚子,就上山采野菜,下漳河捞野芹菜充饥。有一回,粮店葛生林、常文明和岳堂则,通知叫去粮店清扫面粉袋,清扫出的面粉全部交到伙房,伙房给大家饹了顿饼,吃过后不用自己拿钱和粮票。凿通青年洞后,李勤堂就又同开凿青年洞的青年们负责开凿卢家拐村西南的寺沟洞。

       这次,李勤堂既当卫生员,又额外负责吹号当司号员,平时在工地救治伤员,到了上下工、点炮、解警时,都还得在工地吹号。不过吹号这活还得有一定的功夫,不是谁想吹就能吹,要不光吹不会响,出力没效果。7月中旬,李勤堂同开凿青年洞和青年们就到了寺沟洞,这是自红旗渠动工以来,进度最快的一项工程,全长167米,从1961年7月20日开始动工,到8月底贯通,仅仅用了40天时间。因寺沟洞是土石结构,时有洞顶坍塌发生,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危险。青年们为了避免发生事故,他们大搞技术革新,几个人在洞外用绳子拉罐车出渣。这样既安全又能提高工效,也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干劲。这是凿洞青年经过开凿青年洞,积累了丰富的凿洞经验,也是充分发挥青年们的技能和才干,合理组织发挥劳动力,(就像李勤堂一样,一担两职),这样一来,开凿日进度平均达4米之多,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效。总指挥部为了庆祝寺沟洞提前凿通。总指挥长王才书亲临现场,与凿洞青年们共同总结经验,并及时在全线推广。为鼓励青年们再接再励,中午宰了一头肥猪,以示对青年们提前凿通寺沟洞的庆贺。

       9月2日,工地总指挥长王才书又一次来到渠库管理所,召开60多名凿洞青年参加的会议,从早上7点一直到上午10点才散会。会上王才书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青年们凿洞技术过硬;二是所有参战人员干劲大;三是人员组织到位,提高了工效。青年们表示要在取得凿通寺沟洞提前的基础上,在第三期工程建设中再加一把劲,继续取得更大的成绩,早日完成红旗渠工程建设,把漳河水引到林县各个角落。

       1961年9 月12日,这一整天是乌云滚滚,纷纷细雨整整下了一天,这场雨对农作物虽是一场喜雨,却对红旗渠施工造成了一定影响。民工们因下雨没有上工,全部在驻地休息,等待雨停后大干。但总指挥部办公室却为民工的住宿而忙碌了一天。从早上四点半钟开始,雨越下越大。此时,正在工地慰问演出的林县豫剧一团,演员们在财粮股的工棚里休息,但工棚却漏得满地是水,只好转移到办公室的帐蓬里。为了不影响民工们的休息,解决民工的住宿问题,根据总指挥长王才书的指示,李勤堂随办公室彭士俊、路茂林、张江田,保卫股牛凤田,供应股刘新友等12 人,冒雨抬着60多张苇席,到达最困难的原康分指挥部工地,给民工遮盖好了工棚。当他们帮原康连处理好工棚后,随后到秦家岗连,把漏雨的工棚处理好。又沿途将带来的苇席帮各连的漏雨工棚进行了处理。并在原康分指挥部召开连长会议,具体研究安排了防汛工作。通过这次检查治理漏雨工棚,召开研究布署,他们12 人直到中午才返回总指挥部。民工们感激地说:“领导对我们真是关心倍致,夜里就不停地打电话联系,这不又亲自把苇席抬过来了,还帮我们处理好了漏雨,我们要鼓起更大的干劲,报答领导的关心。”

       1961年10月9日,吃过中午饭后,总指挥部组织卢贵喜、石玉杰、刘树贤、刘庆三、段毓波、李安云、李勤堂、齐有华、张崇荣、路茂林、张江田、秦永昌、赵德仓、杨太山等干部支援原康分指挥部往马鸦沟运煤。挑担的都担近100斤,推车的推250斤,抬筐的抬100多斤。由于杨太山担的太重,当他走到杏花园时,把勾担压折了。此时,走在他前面的李勤堂,赶紧把自己担的煤送到马鸦沟,又回去帮杨太山担的煤送到马鸦沟。据统计,这次帮助原康分指挥部往马鸦沟运煤达4000多斤。对保证按时完成总干渠第二期任务起到了很大作用。

      李勤堂在红旗渠总指挥部医院和红旗渠管理处医院,一干就是16年。             1975年,李勤堂从红旗渠管理处医院调到红旗渠水泥厂,又干 了20年,一直到1995年退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一种精神,她是历史的纽带,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神是民族的记忆,连接着先贤、吾辈和后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21年7月23日 

本期编辑:寸草心   水木沁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