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文凤 | 拜谒红旗渠

 聚力阅读 2022-11-03 发布于河南

总第1812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不止一次说去看看红旗渠,亲眼领略一下人工天河的绰约风姿。

太行颔首相迎,如同一位谙熟世故的老人,披一身经年风尘站立,令人肃然起敬。山上的杏花开了,一丛丛,一簇簇,开得璀璨,开得壮烈,好像林州人的脾性,不掩饰,不矫柔造作。露水河里盛满石和沙的丰硕,依旧没有水,晴天的晨可以觅寻露珠儿成串的晶莹,使人想到闪亮的泪花花。

还没有见到太行天河。

我们印象中的林县红旗渠是伴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故事唱响的,唱响河南,唱彻共和国,然而却不知它的真正分量。

光听林虑峰下那个为水丧命的故事,就让人生出切肤的伤痛。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一个姓桑的老汉一大早去几十里外的村庄挑水。挑水的人太多,路又太远,天黑了还没回来。刚过门的儿媳妇上半道去接,天黑路陡,她接过水桶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了一跤,两桶水全部泼洒。新媳妇好羞愧啊。她觉得太对不住年迈的公公,当天夜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早上,桑老汉掩埋了儿媳的尸首,含着热泪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的热土,带上全家老小上山西逃荒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林州的每一页县志上,几乎都有力透纸背的“大旱,绝收、河干井枯,地裂河焦,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字眼,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余年间,林州遭受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谁能说得清林州的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人相食”的惨剧?于是,除了白花花的取水山道,林州人还多了一条筚路蓝缕的逃荒之路。

留下来的人们依旧把不绝如缕的希望寄予幽深的井底,他们在漫长的山路上挣扎着,在吝啬的河床里寻觅着,讨回一捧救命的黄汤浊水,润一润冒火的渴喉。于是,在太行山的褶皱里,在白花花的山道上,在飞鸟难逾的高崭顶,在蜿蜒而去的深河谷,不知留下了多少关于林县人缺水、盼水、找水的悲惨故事……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直到共和国的太阳照彻云天,直到太行深处炸响开山的炮声,中国共产党才给祖祖辈辈干渴的林州人带来生存的希望……

听红旗渠管理局老郝同志动情的回顾,不觉两眼润湿,步履沉重。原以为参观红旗渠同畅游桂林山水、杭州西子湖一样轻松惬意,可想不到车到渠下,却全然成了庄严肃穆的拜谒。

你怎么也想象不到,那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就在巍峨陡峭的绝壁上,需一步步拾阶而上,方能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恢弘气势。渠壁全然用一块块棱角分明的长方青石浆砌,层层叠叠,状若城郭。她逶迤绵亘,似一条巨龙盘绕在千里太行的万壑千谷之间。又像天上银河飘落人间,描画得山也有韵,水也有色。漫步在坚实的红旗渠岸,看波光粼粼,听清流潺潺,除了用“奇迹”感叹那种被唤醒的精神之外,最令人心动的恐怕就是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作为领头人的崇高、伟大,这大渠难道仅仅是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吗?仅仅是改造山河的自然创举吗?这是林州人民对于命运的抗争和挑战,是骨与血的堆垒,灵与肉的连理,方方块块碑石,支支条条渠道,无不记载着日月河汉,世纪云烟,历史轨迹!难怪周总理曾那么自豪地向赞比亚总统称颂: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就是林县的红旗渠。

我们庄严地迈步,一路尽观奇迹,尽读创举:

青年洞,红旗渠上最大的一个隧洞。300名青年意志与决心的杰作。那是个“保人保畜”的辛酸年月,红旗渠指挥部为保障修渠民工的生命安全,强迫命令全线停工。300名男女却主动请战自愿留下,组成青年突击队。靠着每人每天6大两保命粮,靠着挖来的野菜,他们勒紧腰带血战小鬼脸,大渠不通水,至死不下山,风阴森,夜冷凝,锤钎星火璀璨,岭上花开花落,整整一年又两个月,616米长的隧洞终于打通。有人发出感慨:青年洞应该叫做糠菜洞。

曙光洞,红旗渠上最长的一个隧洞。长4000米,高、宽各2米,挖石方3万多立方米,砌石9000多立方米,投工25万个……

曙光渡槽,红旗渠上最长的一个渡槽。长550米,挖土石方近7000立方米,砌石方1.7万立方米,投工36万个……

水是昂贵的,林州人属水命,生来为水,死亦为水。太行山悬崖永远留下了任羊成凌空除险的身影,他被人们称为到“阎王殿”报了名的人。在梨树崖、老虎嘴、鹦鹉崖、小鬼脸等千百米悬崖绝壁,他腰系绳索,凌空飞荡,手握一杆铁撬,手起手落,排险除石。落石砸掉了他四颗门牙,砸断了他的腿。阎王到底没敢要了他的命。

红旗渠畔永远传颂着女英雄李改云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当崖石就要坍塌下来的时候,她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推开了自己的姐妹,自己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曙光洞里永远回荡着王师存七次塌方,七次被堵在洞中的声音:“一定要想办法出去,红旗渠还没有修成,咱们不能死!”群山之中永远还留下了“土专家”路银的脚步,他为红旗渠整整奋斗了三十年,临终嘱咐儿子把他埋在红旗渠上。

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并非林州本地人,他原籍原阳县,为了红旗渠三次推迟婚期,痴情的妻子从原阳老家来看他,到汤阴后不幸死于车祸。吴祖太连料理妻子的后事都没顾上,一头扎进了工地。红旗渠的的第一张设计图就是他顶烈日、冒严寒,三番五次爬崖攀壁勘测设计出来的。一个月后,在开凿王家庄隧洞时,不幸遭遇塌方,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融进了太行山的红岩。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含着一眶热泪仰望天穹的深处,仿佛看到吴祖太那张年轻的面孔在朝他微笑。

一个清朗明媚的夏日,谷堆寺山下槐树池工地上,民工们情绪激动地准备干到天黑就回家收麦,谁料想上午9时多,山上的一块巨石突然坍塌下来,一下子砸死砸伤十多个民工,十来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山坡上,其中一个还是刚刚结婚没几天就上工地的新娘子。当时,在场的人都像傻了似的,工地的总指挥一接到电话就匆匆赶来,他一看现场的惨状,不禁仰天长叹道:我可怎么给他们的家人交待啊!他们的名字虽没能刻在纪念碑上,鹦鹉崖就是他们的墓碑,日夜流淌的红旗渠水就是向他们献上的无尽的祭文。

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它是林州人民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在修建这一宏伟工程的过程中,林州人民踏平了1250座山头,钻透了211个隧洞,架起了152座渡槽。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一道“万里长城”。

10万民众战太行是历史的选择,十度寒来暑往,红旗渠的名字写进了共和国的行政地图。这仅仅是表示水域的一线淡蓝吗?从禹破三门,到西门豹治邺,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写进历史的,便是珍重。难怪,90年代初杨贵书记回到阔别十几年的林县时,老百姓带着小米、柿饼在杨贵下榻的林虑宾馆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都想让他尝尝红旗渠灌溉过的田里长出的粮食,有的只是想看一眼老书记,和他握握手,合张影。谁说过: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

抚摩红旗渠纪念馆里陈列的粗大绳索和汗渍浸润的铁锤钢钎,仰视任羊成王师存满鬓萧疏的华发,面对萧然耸举的红旗渠纪念碑,我们仿佛看到了4万多欢悦的笑脸,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歌声与欢呼。第一次的通水典礼和以后的一次次纪念通水典礼都是在这里举行,天真孩童,年迈父老,翻山越岭跑来喊口号,流眼泪,舞红旗!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吴祖太、元金堂……为了红旗渠献身的81位英灵却再也看不到了,他们永远留在了渠畔……

干渴的太行,造就了渴求的林州人。他们渴求美好,渴求新生。一条红旗渠的修建,孕育了10万精明强干的建筑工匠,10万工匠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着自己的技艺走出太行,将艰苦奋斗、敢打硬拼的精神写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年以后,工匠们又用自己血与汗的收获,重新回赠给养育自己的太行山、红旗渠。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办工厂,上企业,使林州成为中西部脱贫致富的一面红旗。红旗渠的名字又一次响彻河南,响彻全中国……就连当年修红旗渠的决策者杨贵也不曾想到,红旗渠,从最初的一项水利工程,会变成今天的一处全国闻名的旅游景观,一个走到哪里都响当当的品牌,一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地标……

站在青年洞口开阔些的空间,上看穹隆天幕,下俯苍茫大地,国家主席李先念手书的巨大“山碑”摩崖石刻点睛一般地把整个浩大工程的最珍贵的魂魄镌刻在了历史的天空。其实,红旗渠流淌的何尝只是浇灌土地的水,那是已经淙淙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啊,是古老中国几千年文化精神在与太行山发生碰撞时打造出的又一朵震颤心神的瑰丽之花。

1500多公里长的红旗渠已是一个横亘太行山脉、横亘中华民族史册的山碑,她串起的当然也就不仅仅是满足嗷嗷待哺土地后的茁壮与渴盼生命之水眼神里洋溢出的舒朗,而是中国文化骨子里中华民族典藏的精神异彩。作为物资的红旗渠,有一天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当今世界,断流、干涸,像太行山上的谢公渠一样,渐渐隐没在太行山的皱褶里,褪去她今天的色彩,然而,红旗渠所蕴含的精神则永远会在中国人的心头鲜活如初。

今天,林州儿女翻去干渴的过往,掀开水润澄澈的历史新页,天蓝了,树绿了,田丰了,人富了。随你在这里的市区、乡村走走,你会明显地发现,林州较之中原别的地方都殷实、富有。是太行山的慷慨?还是红旗渠有情?

看一看红旗渠吧,它会给你很多启示!

作者简介

刘文凤,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曾在安阳日报社副刊部任职。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江西日报》《散文》《莽原》《名人传记》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400多篇,60多篇散文作品曾在全省、全国获得各种奖项,多篇散文被选入全国各类文集,其中《那粲然一笑的便是我》被选入《中外名家袖珍散文小品集萃》一书。著有散文集《红衣》《一棵树》等。

刘文凤 | 一棵树    朗诵:橙果

刘文凤 | 棉布  朗诵:幸运心

刘文凤|抉择

刘文凤|生活的细节

刘文凤|美石

刘文凤 | 夏日风景

刘文凤 | 山地笔记(外一篇)

刘文凤 | 诗意人生

刘文凤 | 新冠疫情时期的汉语言

刘文凤 | 自然之子

刘文凤 | 梳理心情

主编:风雨薇、绿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