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天河—红旗渠

 名言诗句 2023-06-25 发布于辽宁

红旗渠

太行自古干无雨,

担水翻山渴不除。

书记洪声传大地,

民工全力筑长渠。

逢天凿岭愚公现,

入夜披星石板居。

万众一心奇迹创,

只留财富后人予。

赞红旗渠精神(中华通韵)

自力更生举大旗,

万民十载泰山移。

身无居所天当被,

食不丰饶草做席。

勇往直前方克险,

艰难困苦俱能敌。

碧流萦绕太行转,

宝贵精神再续诗。

最初知晓红旗渠,是因为一部叫做《红旗渠》的电影。那时,我就被红旗渠精神所深深感染,立志要亲眼见识一下这个伟大的工程,如今梦想成真。

(此片为金平拍摄)

崇山峻岭中那飘逸的一抹红,如红色丝带,红得耀眼。如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那就是红旗渠景区上山的通道。

也是通往红旗渠青年洞景区的入口。

红旗渠风景区的建筑都设计成流线型的,是那一抹红的一部分。

景区旁边有牌子用三种文字介绍了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州人民从山西省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州,从19602月动工到19697月竣工。苦战十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根本改变了林州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林州(林县)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甚至干旱严重到发生“人相食”的悲剧。

另据资料介绍,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共有10800户逃荒,饿死1650人。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外、甚至是20里以外去挑水喝。曾有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水洒桶空,回家上吊身亡。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秃岭荒山。

19591010,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山西省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于19602月拉开帷幕。

身居红色的通道上,红旗渠的壮观场景就在眼前,一道道碧波如巨龙般流向远方。

一股股清流从大山中穿山而出,一座跃峰渠的纪念塔傲然挺立。

通道的红与飞扬的柳丝的绿相映成趣,成为大山之中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

去红旗渠青年洞,可以步行,也可以乘坐景区电瓶车。我们在山坡上景区大门处乘坐电瓶车向山里进发。

在大山中,赏山峦起伏,观山花烂漫,峰回路转,几经攀援,来到山顶停车场。

远远见到山腰上的青年洞,心中无比激动。

拾级而上,一条绕山而行、既规整又蜿蜒的渠道便闯入眼帘。

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叫做“鹰咀山”。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

在一个山头处,见到期待已久的青年洞。悬崖上李先念题写“山碑”两个大字,笔力劲,鲜亮醒目。这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

“青年洞”三个白色大字为郭沫若题写,一面党旗鲜红耀眼。旁边是一九九二年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靠山崖边一块红色理石碑是《青年洞简介》。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青年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高5,宽6.2,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1960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提高到2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715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看过了青年洞简介,再看那伸向大山腹中的青年洞,似乎见到了300名青年在这里日夜奋战的身影。工程之艰,难以想象,付出之多,难以体会。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青年洞的伟大工程。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在通往高峰的木亭之上,“难忘红旗渠”几个大字正代表了所有游客的心声。

依山而行的渠水,像环绕在大山中的玉带,更像一条山中的绿色长龙。

一座白色桥梁,跨渠而过,桥头有几面红旗迎风飘扬,靠山有一座白色的横幅石碑,刻有“赠言十水”的文字,这是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杨贵于一九九0年夏重访林县所题:“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短短80字,概括了缺水、引水、蓄水、用水、管水的历史与期望。县委书记杨贵以一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言壮语与雄才大略,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完成了红旗渠这个人间奇迹,令人赞佩。

石碑前两张旧办公桌上放有一部电话,也许这里就是当年红旗渠工程指挥所。

山坡上一座两间破旧的石房子,应该是指挥所所在地。

屋内只有一张单薄的破旧桌子,几面红旗、一些铁锤等工具,这应该是一个情景展示。

紧连着石房的草棚内有铁墩子,应该是当年工地上打铁的用具。

“引漳入林工程姚村营妇女突击队”的红旗,平整地挂在崖壁上,可见当年广大妇女也参与到这场巨大工程中。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对这些铁姑娘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一块大石头上几个炮眼,让人如临民工们开工的场景。

渠边每隔不远都会出现当年修渠时为保证质量刻下的责任界碑,玻璃罩里,责任村和责任人清晰可见。

桥边一辆装满石土的手推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好像见到民工们为开挖青年洞将石碴一车车推出来的辛勤劳动场景。

一家“感悟红旗渠”的商品服务部门边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民工身在半空,手持铁钎除险的场面,另一张则是民工们一锤一钎凿山开渠的场景。让我们直观地见到民工们艰苦创业、不畏辛劳的伟大精神。

沿渠边栈道前行,悬崖上“虎口崖”3个大字分外亮眼。虎口崖,高百丈,山崖外伸十米长,像老虎张开的大口一样。

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像雄鹰展翅,在空中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称为“虎口崖”。

(此片来自网络)

虎口崖下的半山坡上有“神工铺”,从旁边牌子可见,这里是当年修渠民工所住的地方,后人称为神工铺。崖壁上,当年修渠民工留下的豪言壮语,铿锵有力:“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

当年,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热度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铺地盖天伴月光。撑起来几块布,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修渠中,民工们宁可风餐露宿十年,也不肯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当看到这个情景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情不自禁。

当看到工程中有81人牺牲及吴祖太的英雄事迹时,我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无数英雄事迹中,最为感人的是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他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3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个伟大的工程。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们是牺牲在了奋斗的路上,他们的名字不仅林县人民不会忘记,也会永远铭记于华夏史册。

渠边栈道上的一座刻有“山魂”金字的黑色理石碑,就是对十年如一日修渠的十万干群及英雄们最高的褒奖。

修建红旗渠伊始,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其间,不仅民工吃住有困难,工程用料也成为修渠的障碍。缺少石灰,指挥部发动群众,自己烧制石灰;炸药不足,就选人才办工厂;水泥不够,就请退休回乡的工程师出山办水泥厂。虽然工程困难重重,但林县人民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红旗渠工程于19602月动工,至1969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人。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干渠、支渠全长1500公里林县人民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一条人工天河。

(此片来自网络 )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用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红旗渠,这座伟大工程,不愧为“新中国的奇迹”、“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十年的风雨不误,十年的风餐露宿,十年的艰苦奋斗,十年的可歌可泣。“林县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切伟大,都是双手创造。林县人民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更锤炼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可见,红旗渠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人民心中一座伟大的丰碑。

50多年过去了,红旗渠精神从未走远,一直感染和激励着后来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亲眼见证红旗渠的壮观场景。可见红旗渠是一部人民创造历史的史诗。

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长长的队伍也来到青年洞,红旗渠精神一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开创未来会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旗渠又是一本教科书。相信,红旗渠精神将永续传承,激励后人创造更大的奇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