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敢叫日月换新天

 蒲公英读书 2018-12-12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我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踏上这片中原大地的。

红旗渠就是我们朝圣的目的地之一。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二十年前,一部名为《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热播。

剧中展现的当地缺水之悲惨,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和悲壮,都给了我强烈震撼,在我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车子在苍茫夜色中驶进河南林县一如今已更名为林州市的市区,“红旗渠人民欢迎你”的鲜红招牌映入眼帘。

宽阔笔直的道路,不时显现的高楼大厦,引得同伴们“啧啧”称赞,都对这个中原大地县级市的市政建设感到惊艳。

许是那部电视剧影响太深的缘故,我在感到惊艳的同时,更感到惊讶。

红旗渠修建在悬崖峭壁上,所在地的林州不是应该在大山里面吗?虽然我知道已经过了很多年,但印象中以为这里仍是一片穷山恶水。

红旗渠是个奇迹,人定胜天的伟大奇迹,但它也只是解决了用水问题,林州是怎么变得如此令人惊艳的呢?

第二天,我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红旗渠。

去的路上,远远地,就看到了山的影子。

我们从郑州进的河南,目力所见皆为无边无际的平原,现在终于看到了山,但见山上光秃秃,近看山岩毕现,这样的山自然很难有水。

导游告诉我们,这山就是大名鼎鼎的太行山,林州地处太行山下,气流被大山挡住,所以雨水很少。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张张图片,雕塑,影像资料和“悬崖峭壁”般的空间布局,生动再现了红旗渠修建的背景和整个修建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般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林州自古缺水,十年九旱,灾荒频发。展馆内有两处展示让我觉得最为触目惊心。

一是据史料记载,因大旱发生饥荒,林州有5次发生了“人相食”之惨情。

二是一处雕塑展示的一个真实悲剧,因一担水不小心被洒,新媳妇在除夕之夜悬梁自尽。

那破旧的土墙屋,跪在地上呼天抢地的老人,老人身边倒在地上的空木桶一一刺痛着双眼,更刺痛着我们的心。

我想起《难忘岁月》中秋凤外婆那辈人一生只洗三次脸,两个村为争水打架。

秋凤爸爸被另个村的人打伤,不肯开门送秋凤出嫁,再三说合,要求把他家两缸水挑满,全村人齐出动,大半天了也还差小半缸,结果婚事告吹。

面对如此猖狂的旱魔,是俯首听命还是不屈抗争?林州人民选择了抗争,世代都进行了抗争。

解放后,更是大兴水利,兴修了英雄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1959年大旱,库渠均无水可蓄。当时的林县县委把目光投向了县境外,经过考察研究,确定了“引漳入林”计划,即把山西平顺境内的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解决林县干旱问题。

彻底战胜旱魔——这是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引漳入林”计划就是要把他们千百年来的梦想变为现实,你说他们听到这个有多激动?

梦想催生激情和力量,虽然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人民却是豪情满怀。

1960年2月,迎着初春的寒风,数万名建渠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太行山挺进。隆隆的开山炮声,拉开了林县人民战太行的序幕。

可是,要在太行山悬崖峭壁的山腰上开出一条“人工天河”,谈何容易!

起初,林县县委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号就能通水。”

开工不久就发现,近4万人分布在水渠沿线上根本看不到有什么人,而且人员和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工程质量和安全都没有保证。

这时,他们才认识到修建红旗渠是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但是,林县的干部群众并没有退缩,而是众志成城,攻坚克难。

没有路,他们就自己修;没有住的他们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没有工具,他们就带着家里的铁锹和小推车上了工地;

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他们就用石头代替;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他们用车拉肩扛;

劳力不足,他们就男女老少齐上阵,妇女顶上半边天,连孩子们也在放学回家后积极主动去工地支援;

没有石灰,没有炸药,没有水泥,他们就广招人才,翻山越岭邀请退休专家,自己办起了工厂烧石灰,造炸药生产水泥……

就这样,林县人民硬是把这场持久战打下来了,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965年4月全长70多公里的总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全长1500公里。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00多万立方米。

据说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中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起来。

本截图来源于红旗渠官网

这是怎样一种辉煌,怎样一种伟大,怎样一种奇迹?林县人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人工天河”。

奔腾咆哮的漳河水,被引入了“满卷旱荒史”的林县。

面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他们不但没有俯首听命,而且激发了重新安排林州山水的梦想,如今他们真的做到了,他们真的敢教日月换新天!

人们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点也不为过。

这奇迹的背后,有多少艰辛多少壮举?展馆内有几处展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处是吴祖太的英雄事迹展示,他是红旗渠工程设计人员,查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遭遇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27岁,一同前往的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也牺牲了。

另一个展板列出了修建红旗渠牺牲的81位英雄的名字,最大的79岁,最小的才17岁。

修建红旗渠,是一项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工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吴祖太和这些英雄,都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士。

这是个英雄集体,这个奇迹是集体创造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历史!

另一处是凌空除险的图片,旁边的视频和影像资料也展示了这个场景。

在悬崖绝壁上修建水渠是一项极其艰险的工程。

他们需要在岩石顶上打下一排排钢钎,再腰系大绳腾空而下,在悬崖峭壁上,抡锤打钎,打炮眼放炸药,然后再次腰系大绳飞身下崖,点着一根根导火线。

岩壁被炸开了,但是一些巨石被炸松了,随时有滚落的危险,不把这些险石除掉,就会给施工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为此,施工队专门成立了除险队,腰系大绳,飞身而下,凌空除险。

这项工作更加艰险,因为他们要身临悬崖,要撬石除险。

如果遇上崖头向外伸出的倒檐,只从山顶系绳飞身而下,很难悠荡进去,还需在腰里再系上一条长绳,让崖下的人再摇这条溜绳,荡得足够高,才能扑进去。

这不仅需要不怕吃苦的精神,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其实,在修建红旗渠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仅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需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比如在险要的地段,他们架起了简易的空运线,运行送炸药。

没有现代化的吊车,也没有木料搭架,他们就开动脑筋,反复研究和试验,制成了土制吊车与滑轮吊车,解决了高空运石料问题。

在渠水遇到河水交叉流的矛盾时,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功建造了“渠道越大河,水从河底流”的双孔空心坝。

在遇到桃园河沟的阻挡时,他们还大胆创新,设计建造了一座“桥下流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能行车”的三用大石桥。

展馆后半部分,展示了红旗渠建成后林州的巨变,我心头的疑惑,也终于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红旗渠的建成,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引来了林县人民世代苦盼的生命之水。

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小型水电和农业机械化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的林州人仍然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杯”竞赛中连年夺冠。

但红旗渠对于林州人民的意义显然不只在此。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为实现梦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一个有力见证。

红旗渠精神更成为林州人民的传家宝,激励林州人民创造了更新更大的业绩,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州人民培养锻炼出了发展建筑业的胆略和技能,在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下,组建了浩浩荡荡的外出建筑大军。

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并且打入科威特、俄罗斯等国际市场,2016年被中国建筑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无怪林州市政建设那么令人惊艳!

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的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过去的林州是一个山区贫困县,现在的林州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河南十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三十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

离开红旗渠纪念馆,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实地。

按照导游的指引,我们上了台阶,左边就到了青年洞,这让我感觉未免过于轻易而有些失望。

但我知道眼前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隧洞,在条件艰苦简陋的60年代,历经了怎样的艰险。

这座山有个响亮而令人生畏的名字叫做狼牙山,这座山峰则被称为“小鬼脸”,地势极为险要,测量时就因无法攀登,测量人员蹚过冰冷的河水到对岸,逐级测量推算。

施工时则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1960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要求总干渠停工,但建渠干部群众“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偷偷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

上面来检查时,他们就躲起来,口粮不够吃,他们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青年洞地形险恶,隧洞长度达到600多米,他们从两边洞口挖起,还在洞壁上开了五个旁洞,兵分七路同时战斗。

本图片来源红旗渠官网

狼牙山石质特别坚硬 ,每打一个炮眼,就要换好多根钢钎。

他们坚定信心,大胆革新,先后试验成功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在洞口安装电阐采取电发爆破,在提高爆破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施工安全。

经过1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斗,这个长616米,宽6米2,高5米的青年洞,终于被凿通了。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它的凿通,大大推进了整个工程。

为弥补遗憾,我们往右边的总干渠走了走。

渠宽六米多,看起来宽阔平坦,现在是枯水季节,水量很小,有两三只小游艇,搁浅在渠道旁边。

我们站立的渠墙很窄,窄处几乎只可容一人过,但两边都安装了扶手,因此行走其上并无安全之忧,也就如履平地一般。

我知道下面是悬崖,不敢看,只抬头,抬头也是悬崖峭壁,但有这宽宽的水渠,平缓的流水,让人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成了风景。

如果从上往下俯视或者从下往上仰望,这真的是一条天河,长在这太行绝壁上的神奇天河。

遥想当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林县人民是怎样在这绝壁上开出这条神奇天河的?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风景。

当然,来到这里的人们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感受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眼前的风景也让我们看到林州人民在用红旗渠精神大力发展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

红旗渠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就了红旗渠这一伟大奇迹,也激励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

如今的林州人又将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立市之本,兴市之魂,他们正用这精神之魂努力把林州打造成一个新兴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成一个世界人文山水城市。

目前林州已先后获得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等荣誉。

祝愿林州的明天更美好,也更愿这“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红旗渠精神不仅在林州,在中原大地,而且在整个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熠熠生辉!

本图片来源红旗渠官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