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有多少导演还惦记着她

 楷威映画记 2022-09-13 发布于北京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影院开放之后去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是《八佰》

上次已经聊过了战争话题,今天想来说说故事的发生地上海,这个我曾经生活过三年的城市,以及那些对这个城市充满热情的导演和他们的作品。

2007年我第一次去上海,待了一年,那里有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看电影|午夜场》杂志编辑。

《看电影|午夜场》2007年8月刊,入职后参与撰稿的第一期

2008年回北京,入行出版,做图书编辑。后来因为读客在那一年发展迅速,半年后,我跟着公司又来到上海,2010年年底离职重返北京至今。

上海永嘉路上,留下了当年那些电影杂志编辑的足迹,临街的绍兴路也是常去的地方。从离开上海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没有回去过,想必那里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永嘉路可以走到茂名南路路口,通往上海国泰影院。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也会经常光顾。

上海国泰影院

在上海做出版的两年,我和公司同事兄弟们租住在华东师范大学对面的一个居民楼里,屋里常有老鼠出没。

比较潇洒的是,偶尔会躺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草坪上,仰望星空,也会和兄弟们去校园后门的美食街聊到很晚。


经过苏州河,通往莫干山艺术区的时候,恍惚听到耳畔传来娄烨电影《苏州河》的独白,眼前河面如此平静,没有叠加影像中的迷离。

但现实与迷幻的距离如此之近,电影里的故事涌向脑海……


娄烨
《苏州河》《紫蝴蝶》《兰心大剧院》

那就从娄烨说起。

时光飞逝,《苏州河》竟然已是20年前的电影。摇晃的镜头,摄影机背后暧昧的低语,年轻的周迅和贾宏声。

这样潮湿的影像拥抱着苏州河特殊的气质,这是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电影专业学生最初迷恋的国产文艺片。


但娄烨过于自我的表达,还是让普通观众在他后来的电影《紫蝴蝶》里迷失了方向。披着民国抗战的外衣,内层还是复杂的情感纠葛。

电影告诉你,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度,是和平还是战争,有些人类本性的东西都是相同的。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信还会出现在《兰心大剧院》中,这部电影还没有机会在院线上映,包括我本人也没有机会看到。一些电影从业者已经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看过了这部电影。

宣传海报上的一个信息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电影改编自作家虹影的《上海之死》和日本小说家横光利一的《上海》,不知道娄烨会怎样调和这两种不太一样的味道。


预告片中的黑白影像仍然透露着属于娄烨的电影语言,包裹着的情语(一直喜欢你),也许表明它是另一部《紫蝴蝶》。


彭小莲
《上海伦巴》《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

2019年6月份,得知彭小莲去世的消息有些震惊。八年前,在新星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因为特殊的机缘,和彭小莲导演见过一面。

这个穿着靴子到处跑的女导演,浑身上下透露着刚强的男性气息。翻看聊天记录,我们在2017年的六七月份,有过几次简短的对话,是关于图书出版和影视的话题。

拍摄关于上海的电影,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电影导演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2年,《假装没感觉》开启彭小莲“上海三部曲”的第一部。有意思的是,故事根据当时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文改编,是徐敏霞的《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


现实主义家庭题材是彭小莲最熟悉的,主演吕丽萍和孙海英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有点遥远了。

两年后的《美丽上海》迎来了女主角王祖贤,也许是考虑到“美丽”的缘故。


彭小莲对电影的感情是复杂的,她无法完全实现在电影中对往昔历史的诉求,这在和她聊天中能够体会到,她也在一直触碰敏感的话题而艰难前行(电影还好,特别是她写的文章)。


念旧的彭小莲把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放在了1947年的上海,但是却找来了更年轻的演员袁泉和夏雨。这个故事是基于黄宗英和赵丹当年的纯真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关锦鹏
《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长恨歌》

妩媚应该是和关锦鹏电影气质相关的词语,在上海出生成长的演员阮玲玉,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这个角色也必然成为张曼玉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角色。


“人言可畏”这四个字可以毁灭太多的人,尤其是活在聚光灯下的,特殊年代的女演员。在这里,上海对于阮玲玉来说,是个颇具命运感的城市。

有上海情结的导演自然不会放过张爱玲的小说。而关锦鹏选择了《红玫瑰与白玫瑰》。

只是赵文瑄和陈冲好像并不适合这样一部电影,或者说,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演员能够对应你心目中张爱玲小说中的角色。


尝试过张爱玲的小说之后,2005年,关锦鹏又向上海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下手,但是这部作品其实比张爱玲的小说更难拍。

而且,身穿旗袍,脱离了香港都市的郑秀文,是不太适合主演这部电影的。


这完全没有关锦鹏拍香港本土题材的《胭脂扣》那么得心应手,不知道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组合,如果换做上海背景的故事会怎样。

而斯人已逝,唯有想象。

许鞍华

《倾城之恋》《上海假期》《半生缘》


华语导演中,对张爱玲最执着的其实是许鞍华。

36年前,许鞍华就拍摄了《倾城之恋》。其实拍张爱玲的小说,真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许吸引她的除了张爱玲,可能还有战时上海的独特语境。


最近看《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讲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可以体会小说文字之下潜藏的社会意义

而影像会抢夺文字留有的韵味,太直观的视觉先一步占有了观众的思考意识,某种东西被强行诱导,和剥夺了想象的空间。

1991年,许鞍华拍摄了《上海假期》,从名字可以看出某些端倪。这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是很多电影都表现过的文化差异:从美国回来的孙子和祖父之间的各种矛盾。


而导演的某种执着,你是阻挡不了的,1997年,许鞍华再次选择将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拍成电影,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而这次拍摄的确超越了之前的《倾城之恋》。

不知道是上海元素还是对张爱玲的兴趣,也许两者兼有。2020年,许鞍华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虽然有些担忧,但仍然是期盼的。


王家卫
《花样年华》《2046》《繁花》

以上提到了两位香港导演,这第三位不得不提,那就是家王家卫。

虽然对香港都市电影来说,王家卫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上海的元素,也是他所钟爱的。


《花样年华》虽然故事发生在香港,但在主角周围却充满着上海气息,至少被上海方言笼罩。可以说,王家卫通过这部电影,充分表达了他对香港和上海的爱。

而这种情绪仍然延续到《2046》,旗袍和上海方言继续跟了过来。而2020年,王家卫选择了那部叫《繁花》的关于上海的话题小说,而且电影版和剧版都同时推进。


我们看到了主角胡歌出现的影剧海报上,希望这五年是值得等待的。

 侯孝贤
《海上花》

谁会想到侯孝贤会拍这样一部古装文艺片呢,而想想,好像也只有他能拍。这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仍然和张爱玲有关。

《海上花列传》本是清末作家韩邦庆创作,是一本吴语方言小说,后来被张爱玲翻译成国语。


《海上花》这部电影就是根据张爱玲翻译的版本改编的。《海上花列传》讲的是啥呢,从它的别名就知道了,比如《绘图青楼宝鉴》《绘图海上青楼奇缘》。

发生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妓院生活,一般人是不敢触碰的,也没信心能拍好,但侯孝贤却将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还找来一众香港知名演员来出演。


这样一个文本在华语电影中也属少见,在多数普通观众那里,只能是一部闷片。但是相对于之后的古装文艺片《聂隐娘》来说,《海上花》的故事还是很接地气的吧。

寺山修司
《上海异人娼馆》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大胆的情色影片,也只有日本导演敢于拍摄这样的重口味。

寺山修司的大名很多人都听过,这部电影竟然是改编自著名的情色作品《O娘的故事》,这次的背景发生在中国,主角还是欧洲人。


不知道寺山修司为什么会对上海感兴趣,也许正是战争年代下的黑暗与堕落,吸引了怪咖口味的寺山修司。

中国这个关系暧昧的国度,既是异域又有其相近相连的地方,可能只有寺山修司自己才会知道其中的感觉。
 贾樟柯
《海上传奇》

最后以一部纪录片作为结尾,是贾樟柯拍摄于10年前的《海上传奇》。

在这里,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接受采访。这种讨论地域的纪录片会更讨巧,毕竟这里有18位被采访者,总比一部虚构的电影长篇能够收到更多信息。


选择这部电影,也是因为2010年是我离开上海的那一年也正是我离开上海的那一年。

而我以这样的方式写作,也算是另一种意义的记录吧。

一篇文章无法穷尽关于上海的电影,早期关于上海的电影还有很多,以及还有打着上海旗号,想要借此噱头火一把,但却惨遭恶评的《上海堡垒》(豆瓣目前分数2.9)。

也有还来不及再说一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还好,至少未来我们还可以期盼王家卫导演的《繁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