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日历 |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2-09-14 发布于江苏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扬州城北的吴公台早已破败不堪,周围的草木已渐渐凋零;站在古台远远望去,满目皆是秋日的景象,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一片乡心。

荒野的古寺,人迹罕至;高耸入云的山峰,隔水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的堡垒,迟迟下落;凄清的磬声,回荡在空林之中。

回首南朝旧事,不禁令人心生惆怅;只有远处的长江不停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旧垒:指吴公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咏史诗。
读懂这首诗,就不能不知道吴公台的历史。据《寰宇记》卷123记载:“在县西北四里。(刘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增筑之,以射城内,号吴公台”。《隋书·炀帝纪》:义宁二年(618),炀帝被杀后,“右御卫将军陈稜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从这三段历史之中,可以知道吴公台为攻扬州城所建弩台。吴公台见证了扬州城三次兵灾始末,从而引发了诗人兴废之感与怀乡之情。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首联是说,扬州城北的吴公台早已破败不堪,周围的草木已渐渐凋零;站在古台远远望去,满目皆是秋日的景象,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一片乡心。这是写“古台之破败”。
昔日的英雄,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今日的衰败,徒留诗人无限的感慨。一个“望”字,既有故国之思,又有怀乡之情。诗人多么希望天下太平,不必轮番遭遇兵灾烽火,对“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诗人表现出了深深担忧。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颔联是说,荒野的古寺,人迹罕至;高耸入云的山峰,隔水更显幽深。这是写“古台之人少”。
吴公台周围的环境可以用“幽静”二字概括。“野寺人少”,言静;“云峰水深”,言幽。这样一处被人渐渐遗忘的古台,不知何时又会再筑高台。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颈联是说,夕阳依恋旧的堡垒,迟迟下落;凄清的磬声,回荡在空林之中。这是写“古台之苍凉”。
这两句将暮色下的吴公台描写得非常苍凉悲壮。“旧垒”,言吴公台;“空林”,言苍凉。夕阳依旧,寒磬依旧,人间却早已物是人非。我们听得见的是“寒磬满空林”,听不见的是“惆怅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尾联是说,回首南朝旧事,不禁令人心生惆怅;只有远处的长江不停奔流,从古到今。这是写“古台之兴废”。
“惆怅”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秋日远眺的心情。“南朝事”,呼应了吴公台的历史故事。“长江”,呼应上文“夕阳”“寒磬”,有不变的,就有变化的。长江不变,独独见证了六朝更迭,王朝兴废。此处颇有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之诗境。
纵览全诗,通过吴公台咏史,极其自然生动,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境雄奇阔大,古意盎然,神韵绝佳,是咏史中的名篇佳作。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