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亲人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

 红楼心语 2022-09-14 发布于山西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亲人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
作者:张黎明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受到的是身边的亲人对他的影响,贾宝玉自然也不例外。贾府是一个大家庭,人口众多,宝玉的亲人算起来也不少,但真正对宝玉的成长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也就是祖母及父母等少数几个人。

1.贾母对宝玉的影响

作为祖母,贾母对于宝玉这个孙子的疼爱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长子贾赦与次子贾政,贾母偏爱贾政是人所共知,相应地,她也偏爱贾政的儿子宝玉。这一则是因为宝玉与其他孙子、孙女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自身优势。贾琏贪色且不务正业,贾环猥琐又不求上进,贾珠又早夭,而孙女们早晚都是要出嫁的,因而贾母便把对孙辈的疼爱,几乎全集中到宝玉身上了。另外,贾母疼爱宝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宝玉的模样长得酷似他爷爷,贾母能从宝玉身上看到丈夫的影子。这一点是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时,当年荣国公出家的替身张道士点明的:“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赞同张道士的看法:“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这样一来,贾母便把对丈夫的怀念之情,无意中投射到了宝玉身上。然而,贾母疼爱宝玉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宝玉是将来荣府家业的继承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使贾母及一家人都拿宝玉当宝贝,贾母爱孙子自然也超过了爱儿子。

贾母对宝玉有没有什么直接的训示,或者对他的人生有什么重要的引导呢?书中没有明确地交代过,而写得最多的是贾母如何溺爱宝玉。也就是说,贾母对宝玉的教育、关怀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她如何对宝玉的溺爱上。宝玉小时候,贾母就把他收留在身边,饮食起居都与自己在一起。宝玉稍大搬出去住的时候,贾母又把自己身边两个她最看好的丫鬟袭人、晴雯给了宝玉,专门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贾政希望宝玉走仕途,时不时地检查宝玉读书习字的情况;贾母应该也是赞同宝玉通过科举光宗耀祖,但她却十分反感贾政过于苛刻的做法,于是母子俩人在如何教育宝玉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为了减轻宝玉来自贾政方面的压力,贾母常常与丫鬟们一起给宝玉打掩护,生怕让宝玉哪里不舒服了。当贾政因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而痛打儿子时,贾母则与贾政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她勃然大怒,以宝玉的保护伞出现,俨然一个主持公道的正义的化身,不仅为宝玉减轻了来自父亲的暴力,还将贾政训斥、挖苦得无地自容,最后以贾政向自己负荆请罪、宝玉赢得全面胜利而结束。

要说贾母对宝玉关注最重要、最长久、最深入的一件事,也许就是有关宝玉的婚姻大事。贾母不像贾政那样重视宝玉的仕途经济,而格外重视他的终身大事,这也符合她作为女性长辈的思维方式和关注重点,毕竟像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谁来做女当家人也并非一件小事,其重要性某种程度上甚至还超过了举业。当贾府出现“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明争暗斗时,贾母却另有一番深层次的考虑,她通过在清虚观打醮时委托张道士为宝玉寻觅合适的人选,以及询问薛宝琴的生辰八字等等,委婉地显示出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那就是,她既不认可所谓的“木石前盟”,也不支持被众人看好的“金玉姻缘”。贾母一向是个爽快利索的人,但在这件事情上却颇费踌躇,她一会儿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一会儿又似乎有些急,亲自上阵为宝玉打听合适的人选,可见这件事让她内心一直很纠结,她其实比任何人都想得更多、更远、更深。至于最后她又忽然同意了“金玉姻缘”,那是在贾府处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刻,她在仓促间不得不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件事无论宝玉愿意不愿意她这样去做,从她作为祖母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她为这位孙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总体来看,贾母总把宝玉当小孩子看待,宝玉也总在贾母面前表现得像一个纯真的小孩子。贾母对宝玉思想、个性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贾母把这位孙子当成心头肉时时关怀、处处牵挂,宝玉也十分尊重和孝敬这位慈祥的祖母,祖孙俩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其实,仔细分析俩人的品性、爱好和情趣,确实有许多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可以说贾母的一些特点也出现在宝玉身上。比如,贾母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人,虽身居贾府权力最顶层,却从不以最高家长的身份自居,更见不得其他人有仗势欺人的举止。因而她素来惜老怜贫,十分注意善待弱者,无论是清虚观被王熙凤一掌打翻的小道士,还是刘姥姥这样厚着脸皮来打秋风的穷婆子,她都能放到心上,注意让他们不要被豪门气势所伤害。而宝玉同样也是富有同情心,非常善于体恤下人、贫苦人,尤其是对贾府中那些做丫鬟的女孩子,更是有着十二分的爱护和体贴,这一点宝玉与贾母有高度的相通之处。再如,贾母非常富有文艺细胞,有相当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她不仅十分熟悉《西厢记》这样的戏曲,而且对于戏曲以及才子佳人式的故事,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宝玉是贾府中有名的文学青年,在长辈中也只有贾母才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虽然俩人对男女婚姻的观念大相径庭,但很难否认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总之,正是由于祖孙俩在意识、品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点,贾母才格外疼爱这位孙子,也才可以从中看出贾母对宝玉的深层次影响来。

贾母对宝玉的疼爱乃至溺爱,从总体上看实在是难以避免,利弊兼有。一方面,贾母对于宝玉的过分庇护,使宝玉在父亲贾政的威逼重压下,获得了较大的个性发展的空间,因而才能让他冲破封建思想的禁锢,产生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另一方面,贾母的溺爱和偏袒,强化了宝玉作为贵族青年养尊处优、不劳而获的品性。第六十二回,黛玉和宝玉俩人聊天,黛玉感叹府中耗费过度,“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谁知宝玉却笑着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从这种极端短视与自私的言论,可以看出宝玉多么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实在是不如黛玉。贾母虽然没有这样直截了当地宣示过,但她贪图享受、不讲节俭的品性,在府中谁人不知?祖孙俩人在这方面实在是心有灵犀,彼此相通。贾母从内心要将宝玉培养成贾府事业的继承人,然而却又不让宝玉经受生活的各种磨炼,甚至也没有有意从思想上、行动上引导他,结果宝玉在贾府遭受沧桑巨变之后,与长辈们一样面对危局束手无策、坐以待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母对宝玉的影响是有限的、轻微的,且主要局限于思想、品德与个性方面,而在治家、立业等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等方面,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有效而明显的影响。

2.贾政对宝玉的影响

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用贾政的严厉和宝玉的惧怕来概括。相对于母亲的慈爱和呵护,中国传统式的父亲形象,大概都是以严厉而著称,不严厉仿佛就做不了父亲,或者体现不出来父亲的地位和声望。贾政作为荣府的当家人,同时也作为一名读书人与一名公职人员,对于自己的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希望宝玉能够致力于仕途经济,“立身举业,光宗耀祖”,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宝玉的言行却偏偏与贾政的愿望背道而驰,死活就是不愿意为追求功名而读书。不愿走科举之路也就罢了,偏偏还要讲出一大堆讥讽科举、蔑视官场的话来,简直可以说是与父亲对着干,这如何能让贾政不生气呢!更让贾政怒不可遏的是,不愿去做读书、治学这样的正经事也就罢了,却反而以男子之身整天在女孩子堆里厮混,直至发展到“流荡优伶”“淫辱母婢”的地步,对此贾政还能处之泰然、心平气和吗!因而,祭出父亲应有的威严,痛打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

贾政向儿子摆出父亲的威严,并且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痛打儿子,也不能说他就完全不爱这个儿子。表面上看他打儿子非常残暴,似乎真要将自己的儿子打死了事,其实,他的这种做法恰恰反映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爱,只不过这种爱在现实面前发生了扭曲,以恨和怒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当他听了王夫人的一番痛彻心扉的话之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为什么他会如此沮丧和悲伤呢?显然是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大儿子贾珠早夭,现在这个二儿子是他最大的希望和寄托,但宝玉的所作所为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还到处惹是生非,用贾政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这怎能不让他肝肠寸断、失望至极?所以,不是他对这个儿子没有感情,而是爱得太深了,才在绝望之时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来。

应该说,贾政教子有着非常大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贾政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把宝玉打死,而是想把他培养成对家庭有用的人,在当时,读书作官属于许多人正常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贾政让宝玉走科举之路也无可厚非。贾政教子没有错,错在用棍棒教育这种粗暴的方式方法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简单粗暴、违背人性的教育方式,在封建社会却是司空见惯的。否则,读者就只会看到贾政在痛打宝玉,却看不到贾母也在严厉斥责儿子,贾母对贾政虽只是用言语指责和讥讽,但杀伤力并不比贾政挥舞板子小多少,因而贾政最后几乎到了讨饶和哀嚎的地步。不仅是贾政打儿子宝玉,贾赦也打儿子贾琏呢,为石呆子的扇子的事,贾琏只不过跟父亲顶了一句嘴,就被贾赦劈头盖脸地打了一顿,结果是好几天下不了床。但贾赦打贾琏却很难说是正常的家庭教育,而是老子的险恶用心被儿子不小心揭穿后,贾赦在恼羞成怒之际,滥用父亲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打儿子为自己的丑行遮羞而已。贾政打儿子,确实是手下得重了一些,而且又打的是贾府中众星捧月的金凤凰,普遍看好的贾府事业的继承人,尤其是贾母的心肝肉,所以影响便格外地大了许多,慰问的人好几天络绎不绝。贾琏是府中的大管家,天天需要为贾府的日常生活张罗,算是府中最忙碌的人,他挨打也不轻,可谁见有人去慰问他了!宝玉挨了这次打,竟然把自己搞成了贾府的明星,从上到下、里里外外来表示关心的人,如同现在的追星族盲从而狂热,宝玉在肉体上确实是受了很大的伤害,但谁又能否认,他在精神上、心理上却反而得到了一场空前的满足呢!

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才见怪”!贾政对于儿子的疼爱,有时是以呵斥与训导来显示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这一段全程写“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如何”,而且为了炫耀儿子的才气,贾政还有意带了一帮清客做见证人,最后“试”的结果贾政应该是满意的,但他嘴上却从头至尾没有表示过哪怕些许的肯定,反而还不停地训斥宝玉“畜生,畜生,可为管窥蠡测矣”,“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似乎宝玉真是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其实,对于宝玉的才情,贾政常常是正话反说,寓褒于贬,表面的否定包裹着内心的肯定。比如,当题咏到园中最重要的正殿时,面对宝玉一时卡壳,贾政却冷笑着说:“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这是要紧一处,更要好生作来!”乍一听,他是在训斥宝玉思维迟钝,其实细一品,却发现他老先生在含蓄隐晦地表扬儿子:“竟有不能之时”,分明是赞宝玉以前之“能”;“限你一日”,也就是一日之后你肯定能想出来,而不能者给多少时间都作不出;“更要好生作来”,言下之意是,前面的没有怎么动脑筋,你就已经作得不错了。明明可以直截了当地称赞儿子,却非得采用这种曲里拐弯的方式,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忍俊不禁。

其实,贾政对儿子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十分温情的一面。比如,在第二十三回中,贾政将宝玉与其他几位姊弟叫到一起,传达元春要他们读书习字的“旨意”,且看他有什么与平日不同的举动: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半晌说道:“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姊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宝玉连连的答应了几个“是”。王夫人便拉他在身旁坐下。他姊弟三人依旧坐下。

只要一提起宝玉读书学习的事,贾政向来有一肚子气,这次召集子女们嘱咐读书之事,大约也是要冲宝玉发一通脾气的,至少是要敲打敲打一下他的。然而,偏偏他这次说话的口气却与平日不同,让读者几乎都认不出这是贾政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贾政无意中将宝玉与贾环作了一通比较,发现宝玉“神彩飘逸,秀色夺人”,而贾环却“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宝玉有这样的形象和气质,到底还是卓尔不群,气象不同。于是,贾政便马上意识到,平日里可能将宝玉看得一无是处,本来要发的火或要出的气,这会儿便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沉吟了“半晌”,等于是检讨了一下自己的成见,同时也调整了一下对待儿子的方式,才语重心长地劝告宝玉“好生用心习学”,但用词和口气都比平时委婉了许多,最严厉的一句话也不过是“你可仔细”,可见贾政对儿子还是有慈爱之心的。

第七十八回也有类似的例子。贾政与众幕友谈及恒王与林四娘的故事,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感慨”,“最是千古佳谈”,于是让宝玉、贾环与贾兰叔侄三人,各写凭吊诗一首。我们不妨再看看,贾政是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宝玉的: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读者发现,一向头脑比较固执和僵化的贾政,在这时其观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并回顾了祖宗们举业的结果之后,他能够重新认识到宝玉的价值,发现他身上的闪光之处,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其实,贾政对于宝玉诗词方面的才能是早就欣赏的,只是他一直认为这不过是正经学业之外的点缀,因而他始终认为读圣贤书、走仕途之路才是正经。但贾政在这里却转变认识了,他逐渐明白了有些事是不能强为其难,因而不再逼着宝玉举业,应该是他客观评估了现实之后,作出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我们从以上变化中清楚地看到,作为父亲的贾政,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丝不宜察觉的忧伤。

总体来看,贾政对于宝玉的影响多是负面的,俩人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其实便是这种影响的直观表现。贾政一心要用自己头脑中正统的观念去影响宝玉,宝玉却并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因而一心要将父亲的观念排斥在外。为了抗拒和抵消父亲的影响,他甚至产生许多奇异乃至激烈的言辞,比如,凡是读书上进的人,他都一律称为“禄蠹”;宝钗偶尔劝他多留心仕途经济,他却一下子就与人家翻了脸。他的思想应该与父亲的希望和要求水火难容,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无论谁一提起四书五经、修齐治平,或者一官半职、光宗耀祖,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都要作出强烈排斥的过激反应。如果宝玉只是自己不愿意走仕途之路也就罢了,然而他总是讥刺别人也走这样的道路,他在攻击“禄蠹”时也许是忽略和忘记了,他的父亲贾政,其实就是在兢兢业业经营仕途的一个人,而且是贾府中目前唯一一个在职的官员。因而,让宝玉始终蔑视和反对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正统的价值观念,而是父亲贾政终生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想一想,贾政听到宝玉经常口吐狂言,并且看到他总是不愿意认真去读圣贤书,他如何能不恼火而沮丧呢!

父亲贾政与儿子宝玉之间的矛盾,主要就集中在宝玉究竟走什么人生道路这个问题上。从家庭应有的伦理关系来看,贾政要求儿子走正统的仕途不过是尽父亲的责任,宝玉也有义务听取父亲的教诲,无论俩人之间的矛盾多么激烈,但总还是父子啊,俩人都无法超越这种由血缘决定的亲情关系,因而寻求矛盾的解决也是情理之中。于是,随着红楼故事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到了后四十回,读者发现贾政和宝玉似乎都退让了一步,俩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得到缓和,贾政不再刻意逼迫宝玉去走科举之路,而宝玉却反而想通过应考满足父亲的愿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戏剧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贾政与宝玉是一对父子,俩人虽然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大相径庭,但宝玉对贾政仍然是要讲孝道的,既然父亲及其一家人眼巴巴地盼望着他应考,宝玉为什么就非得要做个忤逆子呢!于是,到了红楼故事将要结束的时候,宝玉在宝钗苦口婆心的规劝下,竟然出人意料地去参加了乡试,而且还出人意料地中了第7名。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续书的作者违背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让《红楼梦》步入流行小说大团圆的结局,削弱了该书的批判性,等等。其实,宝玉不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应考的,也不是屈服于父亲的压力而去应考的,他之所以转变以往一直鄙视功名的态度,而忽然去参加乡试,其实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的慰藉而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宝玉虽然拒绝来自父亲的影响,但他其实受到父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或者说他无法摆脱父亲对他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贾政的正统思想与人生经历,反倒成为他蔑视科举之路的依据。

3.王夫人对宝玉的影响

长子贾珠青年早逝,女儿元春入宫为妃,这种特别的境况,让作为母亲的王夫人格外看重宝玉,视他为日后唯一的依靠。而宝玉有时显得十分聪颖,有时又有些呆痴异常,这些不同寻常的情形,又让王夫人对幼子爱如珍宝,于是溺爱宝玉便又比贾母增加了数倍。

与贾政对宝玉的严厉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夫人对宝玉又过于骄纵,宝玉即使明显做错了事情,她也舍不得说儿子一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金钏之死,作为主子,宝玉如果不是主动与金钏调笑,金钏如何敢当作王夫人的面,说出那些轻薄的话来?因而,宝玉对于金钏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但王夫人只追究金钏的问题,最后导致金钏走上了绝路,却对宝玉的错误不闻不问。这样溺爱儿子自然是不会得到好结果,倘若宝玉不是一个具有反省精神的人,内心对自己一时轻率引发的严重后果产生震动,并且为金钏之死而深深感到悲痛,那金钏便实在是死得太冤枉了。

王夫人与贾政夫妇教育、影响宝玉的方式也十分不同。贾政是拿着自己的观念直接来影响宝玉,所以读者看到贾政与宝玉常常会正面交锋,比如总是过问宝玉读书习字的事,也对宝玉的一些言辞举动比较警觉,认为哪里有问题就会质疑和提出意见。然而,王夫人却不是这样来教育宝玉的,读者几乎没有看到她如何直面宝玉的问题,也没有看到她如何对宝玉做过什么正面的引导。她采用的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清理宝玉身边她认为有危险或不可靠的人,不断净化他生活的环境,来达到让宝玉按照她的期望成长的目的。为此,她特意将自己信得过的宝玉的大丫鬟袭人,提升到准姨娘的地位,嘱咐她代替自己承担宝玉的监护人的角色。通过暗地里对宝玉身边的人进行监控,她了解和判断儿子是否受到了“狐媚子”的引诱,最后竟然将晴雯等几个丫鬟赶出了大观园,制造了贾府中引人瞩目的冤假错案。

总体来说,王夫人对宝玉的影响也是负面多于正面,这种影响又常常与亲情融合在一起。与贾政不同的是,父亲对宝玉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而母亲对宝玉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为人处事等方面。金钏由于自己的轻狂而死,虽然王夫人并没有责备宝玉什么,但宝玉的感受却是非常沉重的,比挨了父亲一顿痛打还要让他痛彻心扉。这件事让宝玉明白,与丫头之间的随意调笑,对于他这个公子哥来说,也许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于贾府中处于底层地位的丫头来说,却可能直接影响到她的命运甚至生命。因为作为母亲的王夫人,是把丫头对宝玉的“引诱”,当作挖她命根子的严重事件来看待的。金钏缺乏见识,不知轻重,也只是不经意地迎合了一下宝玉的调笑,结果犯了王夫人的大忌,最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件事在宝玉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对于他的教训也实在太深刻,应该说让他从此之后收敛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他大约由此明白,平时看起来温柔、慈爱的母亲,一旦被触犯了底线,便会使出不寻常的手段,那是要让他记取血的教训的。

以上三位长辈之外,书中还特意提到元春对宝玉成长的影响。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书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叙述: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

元春不属于宝玉的长辈,但按书中的交代,她的年龄要比宝玉大许多,在宝玉很小的时候,她就替母亲来照看这个幼弟了。元春不光如母亲一样“怜爱宝玉”,还在宝玉未上学前,就教会了他数千字和几本书,因而俩人“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元春进宫后还时常给父母捎信,一定要重视对宝玉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宽严适度。可见,元春对宝玉的感情还真是不一般,她比其母更重视宝玉的教育问题,在将宝玉培养成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她的观点和目标应该与其父大致相同,而她的见识显然又要比其母高明许多。

4.黛玉对宝玉的影响

宝黛爱情故事属于《红楼梦》的主线之一,是作者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情节,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第二十八回,宝玉向黛玉表白时说:“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宝玉在这里向黛玉说明,他是把她当亲人看待的。黛玉是寄身舅舅家的亲戚,但由于始终与宝玉这位表哥生活在一起,又与宝玉是恋人,因而可以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宝钗最后与宝玉组成了家庭,但由于宝玉不仅始终对黛玉情有独钟,还对宝钗要他留神仕途经济的想法比较反感,因而宝钗并未对宝玉产生过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宝玉和黛玉的关系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俩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彼此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二是由于俩人都对封建专制采取反叛的态度,都主张人要活得真实而自然,尤其要追求情感的自由。宝钗、湘云都劝过他要留心仕途经济,但只有黛玉从未说过这样的“混账话”,因而宝玉未曾与黛玉生分过。俩人的爱情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而这也是俩人的爱情始终不渝、可歌可泣的根本原因。

大观园中的姐妹不少,像宝钗、湘云也都是很有品味的女孩子,然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宝玉最爱与黛玉在一起,也最在意黛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黛玉超凡绝伦的才情,以及追求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也让宝玉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不由自主地受到黛玉的吸引。在短暂的青少年时代,黛玉对宝玉的影响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贾母、王夫人等家长对他的影响,多是饮食起居这些浅层次的影响,而黛玉对他的影响,却是心理上、精神上以及观念上的深层次的影响。

具体说起来,黛玉对宝玉最重要、最深刻的影响,便是她将自己神圣的爱情献给了宝玉。现代人说,爱情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它教会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如何与恋爱对象打交道,并认真地去爱他(她),如何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和完善自己,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红楼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尽管封建礼教不承认、不允许有自由恋爱,一般人的婚姻只能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规矩,但向腐朽的正统观念挑战的勇敢者并非绝无仅有。而宝玉、黛玉就是其中的一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凄婉动人的故事之一,宝玉从他与黛玉的情感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应该比他从其他方面学到的加在一起还要多。某种程度上,是黛玉教他认识了自己,认识了青春,认识了心灵,认识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因而说黛玉是他的心理或精神辅导师也不为过。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从一见钟情开始,经过艰难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发展,最后以令人唏嘘的悲剧结束,给宝玉心中留下了无法痊愈的伤痛,只好以出家来寻求精神的麻痹与解脱。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体单薄得一阵风就可以吹走,性情又是十分地多愁善感;而宝玉虽身处富贵之家,却无法打理自己的生活,更是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俩人去经营自己的爱情谈何容易,可以说悲剧结局早已注定。第五回的《终身误》和《枉凝眉》这两首曲子,便集中地反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质。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终身误》借用宝玉的口吻,交代了宝钗与宝玉、黛玉三者爱情婚姻悲剧产生的根源。宝玉和宝钗虽然按照家长的意志成婚了,但宝钗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原因是宝玉仍然念念不忘死去的黛玉,结果三位当事人都落入了无法自拔的悲剧结局。《枉凝眉》描述了黛玉与宝玉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经历。他们有缘无分,空劳牵挂,徒然流泪,一场空欢,心事虚化,虽有些宿命论的意味在其中,却也道出了人生不可捉摸的一面。俩人的爱情是炽热的、痴狂的,黛玉常常隐藏自己的真实心意试探宝玉,故意对他不理不睬,而宝玉也是为她而着急,乃至伤心流泪,俩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反复的感情纠葛中,彼此才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的存在。所以说,黛玉教会了宝玉如何去爱,让宝玉在体验和感悟中意识到,原来爱一个人竟然也是这样累、这样烦,但同时又这样甜蜜和难以割舍。宝玉在与黛玉心灵的碰撞中逐渐成长了起来,成为一个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人。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