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问脉

 云儿的天空 2022-09-14 发布于湖北

   China,在民国译称“钗拿”,日语翻译过来是“支那”,除了中国的词义外,它的含义是瓷、瓷器之意。如果走进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如果没有陶瓷,顿觉乏味。陶瓷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最长的一段历史文明的长河,而中国陶瓷历史的沉淀最为厚重,实物构成的历史链条最为完整,世界独一无二。陶瓷一词是组合概念,是由陶、陶瓷、瓷构成的,虽然这是三个词有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三者之间又是交叉参互的,也很难截然分割。

   直到今天,陶瓷的概念仍需澄清。

——是泥、水、火的产物,古人和水为泥,烧制成陶,是最重要的煮食工具。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成为人类得以进化的主要依托证据链。陶的实物历史至少约有一万年以上。2021年考古发现披露的位于浙江的桥头遗址,发现了据今天已有9000年历史的“红彩陶”和“乳白彩陶”,这一消息令人激动不已。众所周知,陶(泛指裸胎)在烧制过程中会有成份水等物质的挥发丢失,降低了强度,这是不可避免的“陶化”现象。古人为改进陶的烧造质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常见的有拍打挤空、刮压、打压印花等,以提高密度。而在陶胎表面的抹水、抹浆、彩绘等,本质上则是“釉”的雏型。桥头遗址的“红彩陶”的惊人之处是其漫长的历史,要比著名的“半坡遗址”彩绘陶要提前数千年。

——陶瓷的本质就是陶胎+瓷衣,是半陶半瓷。目前考古所见到的最早的陶瓷实物始于商周时期,应与铜冶有关。当时的浇铸铜的范是陶制,铜冶竖炉排渣(浮渣的主要成分是硅)溅落到陶范上,出现了“陶胎披釉”的现象,于是发明了火法醮釉工艺,即素胎预热+熔融热釉,得到的陶釉是黑褐青色的、不均匀的疙瘩釉。该工艺属于高温作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并逐渐被淘汰。火法醮釉可称得上是原始陶瓷。湿法陶瓷出现时间不详,最早的如汉绿釉陶,北朝时期的相州窑佛造像,隋唐时期的邛窑白釉陶、三彩陶瓷等,属于次高温或低温彩陶。其工艺特点是:素烧胎+釉,是二次入烧。重要的窑口有相州窑、邢窑、临汝窑、钧窑、汝窑等都有此类品种,主要为获得次高温区间颜色釉的某些品种。湿法陶瓷工艺一直保留到现代,如石湾窑彩陶、宜钧紫砂器等。桥头遗址的“乳白彩陶”是釉的实相,该乳白物质主要成份是硅,是经过研磨、调水填绘成文字符号到陶胎的局部,再入窑烧造。呈色乳白是因为陶的烧成温度较低,刚处于熔融的初期,是硅物质中的铁还未及呈色造成的。这是最早的陶瓷雏形,意义重大!

——创烧于何时还不清楚。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瓷是次+瓦。古代瓦字是指片状石,也是石,故瓷是次于石之意,是指人造石。目前见到的实物是古越国勾践时期,约是在东周晚期的,古越国越王和范蠡家族考古墓葬出土瓷器已达到成熟和非常精美,其烧制是湿法工艺,即胎+釉,经干燥后一次烧成。传说是范蠡是烧瓷的祖师爷。如果火法醮釉工艺的发明还可能是受到铜冶的直观性或偶然性启发的话,那么青瓷的湿法烧瓷工艺的确可称之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胎和釉的湿法工艺制作都属于逆向思维的发明,当胎的成份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含量都很高时,适当的偏低温烧制也能得到很好的烧结度,如龙泉窑胎。而普通的低硅和低铝的瓷土或粘土,在烧结温度略低不足时,为避免变形和蓬松现象,预烧陶胎是最好的选择,如汝窑胎、部分钧窑胎。而釉的高硅是烧结后玉质化的形成条件,釉的思维是来自于烧陶表面抹浆、挂彩以减轻“陶化”的数百至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在唐、宋以后,进入了青瓷时代,其中白釉、天青、淡粉青、月白、哥釉等都是相对低温的产物,美釉和坚胎难以两全。浙江域内的优质瓷土资源,如古越瓷、越窑、秘色、龙泉、官窑和哥窑都不存在二次烧制问题。而北方瓷土介于高岭土和粘土之间,瓷土中的硅和铝的含量偏低,温度偏低时烧结度很难保证,故淡色青瓷基本上都需要二次烧完成,如相州、临汝、邢窑、鲁山、五代耀州、汝窑、钧窑等诸窑都普遍存在着二次烧制的产品。   

浙江的桥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中的 “乳白彩陶”是湿法釉陶的雏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推断湿法陶瓷产生的年代可能要早于火法陶瓷。湿法瓷在春秋晚期已经成熟,春秋至战国的浙江古越国青瓷制作的完美程度高于东汉青瓷,但目前学术上是将这类青瓷仍划定为“原始青瓷”,采用的是透水率为衡量指标,即透水率大于东汉青瓷的,就属于原始瓷。透水率只是一物理指标,代表“烧结程度”,随着炉式的改进和燃料条件的提高,总的趋势是后代超越前代,最极端的是现代瓷透水率最低,但不能说现代以前的古瓷都是“原始瓷”吧,可见以东汉青瓷的透水率为衡量的固定依据并不客观。而若以唐、宋巅峰时期的青瓷而论,其透水率指标却是最差的,特别是宋代是青瓷最丰富多彩的时期,追求的并不是胎、釉同时完美,如谋釉不谋胎(汝窑),谋胎不谋釉(哥窑)比比皆是,如果再以透水率来衡量,宋代青瓷烧造质量恐怕要退到原始社会去了!因此评价古青瓷应以湿法烧制工艺为依据才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始陶瓷非商周时期的火法陶瓷莫属。原始瓷应以“乳白彩陶”的湿法釉雏形算起更恰当。

图片

战国早期青瓷盅(私藏),湿法烧制,釉面均匀,仿青铜器造型,细网文。

图片

战国早期青瓷匜(私藏),湿法烧制,釉面不均匀,呈现疙瘩釉。

图片

春秋晚期青瓷长颈瓶(私藏),制作精致,釉水均匀,S纹饰颇为神秘。

图片

东汉白陶兽镇(私藏),表面清晰可见“陶化”现象。

图片

图片

唐代汉绿釉玉壶春陶瓷瓶(私藏),汉绿釉为低温釉,瓶内无釉处可见“红陶”现象。

图片

图片

南宋-元代玳瑁釉胆瓶(私藏),瓶内无釉处可见“陶化”现象。

图片

元青花小盘底部,抹底可降低“陶化”程度。陶和瓷的界限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