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并未打算经过高昌国,他又是为何来到此地呢?

 博士论西游 2022-09-14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一七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04)第一章――人物篇)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当太宗皇帝李世民得知“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的“大乘教法”在天竺国大雷音寺如来处时,便问谁愿到西天取经,唐僧表示他愿意担当此任。李世民非常高兴,便与他结为异姓兄弟,唐僧从此成为了“御弟圣僧”。
《西游记》中的唐僧拥有太宗皇帝李世民“御弟”的身份,唐僧的原型,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他是否也有“御弟”的身份呢?还真的有!不过,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而是高昌王鞠文泰的“御弟”!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还需要从玄奘大师私自出境前往天竺求法说起!但是,玄奘大师为何要西行求法呢?而又为什么私自出境?特别是西域的高昌国并不在西行路线之上,他又为何来到了高昌国呢?
据玄奘大师弟子慧立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大师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人,即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大师幼年就极为聪慧,八岁时听其父讲《孝经》至“曾子避席”,即“整襟而起”,其父极为高兴,“知其必成”。
玄奘大师的二哥长捷法师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经过观察,发觉玄奘大师“堪传法教”,他就经常把大师带到净土寺内诵经听法。经过长时间耳濡目染,大师对佛法也有所了解,愿意出家弘法。
隋大业八年,即公元612年,13岁的玄奘大师也在净土寺出家,后随其兄赴长安留居,后入汉川,北至益州,恰好遇到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成都学习。唐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大师于成都受具足戒,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玄奘大师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关于佛法的各种观点非常之多,根本无法统一。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的观点互相矛盾,大师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想法,那就是,到天竺学习求取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来发扬和广大汉地的法相唯识宗。
唐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玄奘大师与同有求法心愿的其他僧人,共同向太宗皇帝上书,请求太宗皇帝同意他们西行求法。由于大唐刚刚建立,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所以太宗皇帝对他们西行请求未以批准。
然而,玄奘大师的求法决心已定,于是他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长安遭遇大灾,官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大师借机偷渡出关,途经兰州至凉州,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
玄奘大师到达伊吾后,停留了大约十几天。他原来打算经过可汗浮图,向西行走再到天竺。然而,大师在伊吾停留期间,出使伊吾的高昌国的使者,他将大师来到伊吾的消息报告给了高昌王鞠文泰。
高昌王鞠文泰从汉地来到高昌的僧人口中,他早已听说玄奘大师学识渊博、佛法精严,因此,在得知玄奘大师来到伊吾的消息之后,他马上派遣专使前去迎接大师,还要求伊吾王将大师送至高昌国,由他对大师进行供养。
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高昌国并未在玄奘大师的西行之路上,但因难辞高昌王鞠文泰的恳切邀请,“遂行涉南碛”,向西南再入沙漠,又经过六天的跋涉,才到达高昌国的白力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