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来临,你必须要重视逻辑考查

 九州好人 2022-09-15 发布于辽宁

高考语文中的几种常见的逻辑关系及运用

高考语文中的几种常见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假言命题关系、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一、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即一个事件(因)和另一个事件(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前一事件是后一事件的原因,后一事件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A事件和B事件是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① A事件在前,B事件在后,是前后关系。

② A事件引起B事件,A事件和B事件是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在高考语文题目特别是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中,一旦在选项中出现有因果关系的字眼,一定要判断他在原文中是否满足这两个条件。

二、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陈述的是一种事件情况是另一事件情况的条件。

有两种基本情况

1. 充分条件

逻辑关系词是:如果A,就B。A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果天下雨,则地湿。

分析:地湿的条件可能是天下雨,也可能不是天下雨,天不下雨,地也可能湿,要是洒了水,地也会湿。但天下了雨,地肯定湿。因此,天下雨是地湿的充分条件。

三段论:肯定前件,天下雨,那么地湿。

否定后件,地没湿,天没下雨。

2. 必要条件

逻辑关系词是:只有A,才B。A是B的必要条件。

例:只有年满十八岁,才具有选举权。

分析:具有选举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年满十八周岁,不到十八周岁就肯定没有选举权。因此,年满十八周岁是具有选举权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段论:否定前件,没有年满十八周岁,那肯定就没有选举权了。

肯定后件,有选举权,那可定就年满十八周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