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窗剪烛】与秋相逢 | 随笔 郭华庭

 文化佳园 2022-09-15 发布于江苏

     时节一入白露,天气潮热与人之烦躁都已远离,而温度调至恰好的屋内屋外,邀约我们迈进自在、惬意的时光。

    沂河,这条跨越苏鲁十多个县域的季节性河流,也收敛了夏季的狂野,舒缓肌肉,放松神经,来自沂蒙南缘的诸条洪流,在这里交融后,又各自离去。沂河的河床恢复了其宽博的面貌。

     是夜,月光如水。我与诗人阿璋,漫自享受这份寂静。望月抒怀的雅兴,终究归属到故乡的陈年旧事。七十年代,沂河两岸也曾名驰八方,有两位农民,分别出席党的"九大"、"十大”全国代表大会。到了八十年代,两岸十多亩万土地与十多万人民,勤奋劳作、砥砺奋进,高产农业与多种经营声振遐迩。"千亩渔塘万亩桑"、"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丰富与升华了那个时代的“三农”创造。零散的记忆,缀成壮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我们走着、聊着,经过一片难能尽视的芦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浩荡无垠的景象,酷如苏子之《赤壁赋》描述的意境。这秋夜里,芦苇拂去白天的声响,似在苏子思想辉映下沉默、思考。我油然想起阿璋的巜故乡的芦苇》来。这首散文诗,可谓八十年代校园里的网红美文,而阿璋的散文诗歌创作亦从兹发韧。

    月夜的沂河,诗意般蕴藉秋的意象。春天,人们存寄希冀,到了夏天,行止的无序、思想的焦虑、碰撞似乎加剧了许多。而秋天甫至,人们却寻到了从容、俊朗、厚重与宽博,遂有足够的准备操起黄鐘大吕,奏响辉煌的生命乐章。

      人生长恨水长东。对过往的反思,无需纠结,无需笑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维上争取健硕,方可支持我们走入烂漫的秋天,分享秋的馈赠。

    告别青壮岁月,不仅是生存的堆积,更是精神的洗礼、凝炼。昨天,鸿飞西东,无论是苟且度日还是远征建树,留下的都是生命的蓬勃,都是跨上美好的阶梯。

      忆旧、惜时,越是走向垂暮,人的精神越是难得宁静。愈是疏离社会环境,生存愈是需要安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见明月皆如此"。古代与今朝,瞬息与永恒,源头与变迁,凡此种种,对时光、生命的思考、追问,绵延不绝。在无从所遵的思辩中,人们还是缱绻于曾经的生存意趣,再返乡关,去看看以前走过的路。我们总冀盼着或可从故乡的泥土里,校园的曲径上,翻捡到一些青春的、美妙的图景来。

     当生存冲出局促的时空,生命似当趋于诗境。不管是否掌握吟写之技能,生活的边边角角,莫名其妙地涌进了许多诗意来。

       夜更深了,月光下的芦苇已延展天际,不知我们的足跡纵深沂河之几何。我和阿璋谈兴犹浓。

      诗豪刘梦得赞许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月夜之下,又何不曾有此感奋乎?秋风乍起,遂扬思想之风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苍茫之中,我们踏上征程,眺望诗意与远方;向丰收的田野致敬,金黄的色调,雄浑稳健,那形质、那意象,是我们一路追逐的壮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