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关山听风 2022-09-15 发布于湖南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在我国民间并不广为流传。现在的人们认为这种说法已是荒诞不经,更没有人相信。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先要看这句话的民俗含义是什么?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做出判断。



那么这句话的民俗含义是什么呢?一个家庭人口数,如果没有七人以上,家庭就不能猫和狗一起养,要么只能养猫,要么只能养狗。如果两样都养了,家里就会有出问题。

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今的人们去理解过去的民间俗语,一般都从字面上去理解,而不是按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理解,这样就会与俗语的本意相去甚远。

现在的年轻人理解此句俗语,最大的障碍就在“一家七口以上”的数量上。如今的家庭与过去相比,因节育措施实施几十年了,家庭结构早已发生变化了,要找出七口以上的家庭,已非常困难了。一般来说,五口之家,对现在的家庭来说,基本是三世同堂。要是放在过去,七口之家,也就两代人在一起,即父母和子女。那时,兄弟姐妹有六七个的家庭,多的是,很普遍。我自己的兄弟姐妹就有六个。粮食匮乏,也就一部分家庭养了猫,或者狗,大多数的家庭,既不养猫,也不养狗。目的就是为了省口粮,少养猫狗,省一口是一口,父母少愁一口,儿女多得吃一口。



现在网络上一些文章说,这句话主要是家里的人越多,剩菜剩饭就越多,才能保证猫狗有吃的。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家庭人口越多,剩菜剩饭是今天的家庭。过去的家庭,七八口之家,或者更多,哪来的剩菜剩饭,锅底光光,碗底也光光,一粒饭掉在桌子上,要捡起来放进嘴里。过去的父母,怕孩子吃完一碗,还喊着又要吃一碗,锅里就煮了那么一点米,愁人呀。现在的父母,怕煮了饭,孩子不吃,想方设法哄着孩子吃。过去孩子吃饭时掉一粒饭,父母教训说,要遭雷公打,现在掉得再多,父母一点事也没有。

因此,家里人越多,越能养猫狗,从剩菜剩饭的角度来说,现在说得通。但在过去是说不通的,唯一符合逻辑的是,猫狗都不要养,不要它们与人争粮食。

其实,“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俗语,说的是过去的一种民俗,说到底,是一种迷信思想。



过去的人们不仅认为,不是自家养的无主的猫狗猪,主动上 门来,预兆家道盛衰,比如俗语说的“狗来富,猪来穷,猫带孝”,同时,如果家里养的猫狗无缘无故地失踪了,也是家里的不祥之兆,俗语说“家丢猫狗,要丢人口”。过去民间认为,家里的猫狗丢了,会招致家里有损人口的灾祸。

民间认为,如果有七个人口以上的家庭,养了猫狗,就是丢失了,也能压得住,一点事也没有,而家里不足七个人口的家庭,就压不住,会有祸事发生。

一个家庭,猫狗全养,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丢失的概率增加,猫被人打死,狗被人偷吃。

二是猫狗是天生的冤家,合不来,会争斗,要么狗将猫咬死咬伤,要么猫将狗抓伤。受伤者没有安全感,往往会离家出走。

为什么说上了七口的家庭,养了猫狗,就是丢失了,家里会没事呢?民俗之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七政”之说。古人所说的七政,就是天以阴阳二气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共七种要素,可演生万物。七口以上的家庭,“七政”齐全,天道足,人气也足,压得住灾祸。

第二种是“七出”之说。“七出”是旧时休妻的七种理由。为民间数字禁忌,多用于各民俗之中,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忌讳“七出”。而家里养猫狗丢失,在民间认为,只要家里有七口以上的人,也是“七出”,对家人没有妨害。

“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是过去社会的一种迷信之说,没有任何道理,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也没有人相信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