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六十七)

 新用户8926AVU2 2022-09-1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上斜街

印象中的上斜街,是一条斜向且有较大坡度的街道,从宣武门外大街它的东口算起,东北方向弯曲着斜向西南,地势也逐渐抬高,两边的院落房屋也都是建在一二米高的高台之上,与附近的胡同迥异。

二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如故。

文章图片2

上斜街东口的建筑都建在一人多高的高台上

北京的斜街,其形成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荒草地上人们为了抄近道,长期人踩马踏成了路,有了路,就不愁有打尖住店的需求,人越聚越多,房也盖得连成了片,因而也就形成了大街或窄巷。

前门外煤市街西侧的五条斜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大栅栏西街、杨梅竹斜街、棕树斜街)就属于此类。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昔日河流故道两旁形成的街巷。它是百姓沿着河流自然形成的弯折在两边搭棚盖房,当河流干涸后再填土造街,也就顺势形成了街。西四南大街两侧的西斜街与东斜街就是这样形成的。

说到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与下斜街,它们的形成应该归类于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这条斜街的出现,当与河流沟壑有关。

文章图片3

宣武门南侧清末老照片,其图上左侧为上斜街东口(网络图片)

明清时期,有记载说宣武门地势低洼,是所有城门最低的一块地界儿。当时北京城经常闹水灾,平均两年多就得有一次,其中最恐怖的是1890年的一次水灾,大雨持续下了半个月,到处房倒屋塌,最严重的是宣武门的城门都被大水淹没了,城门都无法打开。因此说宣武门外不光有护城河,附近一带还应有沟壑泄水道之类的沟汊。

文章图片4

从图中看胡同东部,可以看出路面的倾斜度还是挺大的

清《京师坊巷志稿》载:“(上斜街)街北临护城河,有响闸,明正统间讲刘球请于宣武门西作减水河,其故迹也。”

据称,紧临上斜街南侧的达智桥胡同往昔就是一条河沟,由西向东流淌,与从宣武门向南流的河沟汇合。上面提到的减水河,就是挖掘于明初的一条泄水通道,分东西两条,西边的一条减水河由宣武门东护城河濠口,经海波寺(已无存,位置在今崇光百货东南侧)、清厂潭(今前后青厂胡同)、章家桥、虎坊桥、潘家河沿、南下洼,直至草桥入凉水河。

前面还提到上斜街的大部分房子都是建在高台阶之上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里很早以前地势低洼,是先有泄水道等沟汊,而后才有了街巷的存在。

文章图片5

街道两侧房屋均有高台

上斜街是一条老街,有的说它与南侧的金井胡同都建于元代。其实上斜街下斜街一带,其形成街巷的历史应该都很早,其中与上斜街西口相接的三庙街,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该街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辽金时最为繁华,有北京历史上最早的街巷之称。

说到三庙街,它与上斜街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庙街有三庙,街以庙名,有三庙,就应该有头庙和二庙,头庙、二庙确实存在,在上斜街上,三座庙都是关帝庙。头庙在上斜街的东口北侧,建于明成化年间,有房屋十八间,庙外是一小片三角形空地,当地百姓经常聚此谈天说地,头庙被毁应该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三庙的消失更早,1940年代已荡然无存。唯一留存一点印迹的是二庙,其故地在上斜街的111号,虽然只剩山门门楣和门前残破的门墩,但它提供的是二庙确切的位置,作为当时破四旧的重灾区,能留下点蛛丝马迹已相当不易了。

文章图片6

台阶上院门为二庙旧址

文章图片7

门楣上的文字已无法辨识

文章图片8

二庙除了庙门门楣和这对残破的石墩,已找不出原来的模样,俨然已成为大杂院

上斜街几百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座寺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留下了诸多的名人故居或会馆。但历经沧桑,这些会馆或寺庙有的有幸成为了历史遗迹,有的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名存实亡了。

文章图片9

上斜街主要寺庙、会馆分布图(来自网络)

三忠祠,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是祭祀三位山西省抗清官员的,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故称山右三忠祠(旧时称山左为山东,山右为山西),清道光时辟为山西会馆,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学堂,叫“公立山西中学堂”。解放后三忠祠仍作为学校之用,据1970年代在此上学的友人介绍,当时该校名称为“上斜街二小”,是个二进院的大院落,进入宽大的门洞,得登十几级台阶,院内有大殿模样的教室和其它用房十余间。如今这里已并入康乐里小学,平房已改建为教学楼,全无原来的模样。

这处的康乐里小学(三忠祠旧址)在上斜街的北侧(上斜街37号),在它的斜对面还有一所康乐里小学(上斜街36号,原北京市204中学),两处的学校都改了原来的名称,现均隶属于康乐里小学的分部,这里也早已建起了教学楼。这儿曾经是河南会馆即嵩云草堂的旧址。嵩云草堂的前门在达智桥胡同(有关嵩云草堂的故事将在达智桥胡同中介绍),后门即开在上斜街,可惜昔日嵩云草堂里花园假山、轩亭水池也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埋入了现代的教学楼宇之下。与这些同时埋藏在高楼大厦之下的还有胡同东口路北的“中州乡祠”,中州,河南的古称,中州乡祠是此地河南会馆的雏形。

在这条街上还应该有一座庙。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在胡同北侧、二庙的以东不远还有一座灵官庙。灵官庙供奉的是王灵官,是萨真人守坚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的护法神将,驱妖压魔,助人升官,保佑仕途通达。但此庙位于上斜街的哪处院落街门,无资料可证,已不可考。

值得欣慰的是上斜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几处可考的会馆旧址。

文章图片10

上斜街50号,龚自珍故居暨番禺会馆旧址

一处是位于上斜街50号的番禺会馆和56号的东莞会馆。

番禺会馆的前身是龚自珍的旧居。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可谓妇孺皆知。1826一1831年他在此居住了五年,离开时将这座院子以2200银两卖给了广东番禺官商巨富潘仕成。据称当时这里共有四十余间房子,后院有花园,山石亭阁俱全。

文章图片11

如果没有人帮助指认,你很难想象这里原是高墙大院的大宅门,如今沦落为只剩两墙夹道为门的大杂院

此后,潘仕成将这处院落赠给了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会馆经多年打建,“合计房子均一百间有零”。

如今这里已变得面目全非。昔日的大门门洞被改成住房,红紫色镶金边的大门、门前一对石狮子以及花园假山、戏台亭子都随着大杂院居民的进入而灰飞烟灭,代替院门的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夹道,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座有百余间房的会馆旧址。走入院内,破旧小房与翻新瓦房横七竖八排列,原有格局被破坏殆尽,唯一能瞧出点旧模样的就是仅剩的两间北房。

文章图片12

从街面上看那两间北房的后墙

现在该院已腾退得差不多了,仅留下几户人家坚守。院内一位五六十岁的住户指着门首边的两间大北房说,这里原是五大开间的北房,在广安胡同北延的时侯,拆掉了西边的三间,还有西侧的院落和西房,紧邻番禺会馆西侧的东莞会馆也在广安胡同北延时,砍掉了东侧的院落房屋,才有了宽敞的广安胡同北段大马路。

文章图片13

番禺会馆与东莞会馆原本毗邻而居,如今被广安胡同的大马路分隔只能隔街相望,图为广安胡同与上斜街交叉路口

与番禺会馆寒酸的院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莞会馆基本保留了完好的金柱大门框架。

文章图片14

东莞会馆的八字影壁,彰显了这座宅院的不凡

东莞会馆建于1911一1918年。据《东莞新馆题记》碑载:“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禺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展(辗)转归诸蜀人,自某君反(返)蜀后,东洋人赁以居。”

文章图片15

东莞会馆大门与影壁

这段文字透露出二条信息。其一,此处会馆为东莞新馆。所谓新馆是相对于烂漫胡同的东莞老馆而言的。其二,这里传说是清康雍重臣年羹尧的旧宅。

东莞新馆金柱大门仍在,大门两侧八字形影壁保存尚好,可惜抱鼓石墩已不见踪影。据院内老住户写文章讲,院内正房(大厅)为不多见的歇山式古建,至今仍在,这种房屋形制从一个侧面证明该院落为年大将军故居应该不假,目前院内还存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祠堂遗迹等。

文章图片16

如今大门紧闭,应该是腾退得差不多了,如何维修使用这处老宅,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上斜街附近一带,包括这两处的会馆在内,据说不下十多处,就上斜街来说,还有河南会馆(正门在达智桥55号,其后门在上斜街36号,现康乐里小学处)、太原会馆(正门在储库营15号,其后门在上斜街42号)、四川会馆(正门在储库营17、19号,上斜街有一处后门)、关中西馆(今上斜街91、93号)。河南会馆、太原会馆及四川会馆,将在介绍达智桥胡同、储库营胡同中提及。

文章图片17

上斜街42号,太原会馆后门

文章图片18

此为四川会馆在上斜街上的二层青砖建筑,正在修复中

文章图片19

上斜街93号居民院及边上91号教育局修缮站为关中西馆旧址

在这条街上,还有几处老的遗存,就此也一并提及。

一处是位于街西段路南侧的现“北京市和平门幼儿园”,这里虽已改建为楼房教室,但此处实为清代的学堂“悦生堂”遗址,解放前为私立至善小学,解放后改为上斜街第三小学。

另一处为42号院里东侧二层青砖小楼。

文章图片20

虽为“金井胡同近代建筑”遗存,但却包括在上斜街42号院内,42号为太原会馆后门,两者是何关系?

文章图片21

高台之上的“金井胡同近代建筑”彰显与众不同,尤其是建筑上部的西式装饰非常显眼

文章图片22

“金井胡同近代建筑”外墙基本保存完好

这是一座建在四合院中的中西合壁近代建筑。42号院为太原会馆后门,此建筑又包含在该院落中,应该是做为太原会馆的一部分。但文保牌又写做“金井胡同近代建筑”,很容易使人产生歧意。

经查阅相关资料:

1、“金井胡同近代建筑”,应位于金井胡同3号、5号院和上斜街42号院内。

2、坊间传言“金井胡同近代建筑”曾是日本人开的酱油厂。

3、据“瑞金赋能公益”文章指称,金井胡同3、5号曾是“北京吴氏故居”。

综合以上信息:“金井胡同近代建筑”,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归属和主人;太原会馆虽“身”在储库营胡同,但其占地相当可观,东西43米,南北85米,其后门跨越一条街道开在上斜街42号,但经过几百年的时代变迁,极有可能有一些住宅被分割,脱离开了太原会馆;“金井胡同近代建筑”文保牌挂在上斜街42号院,可能的解释是该建筑处于上斜街上,且背对上斜街没有开门,其金井胡同3号和5号院又非保护院落,挂在此处不能一目了然说明要保护的对象,所以就只好安放在上斜街42号院旁边了。总之,太原会馆、上斜街42号院以及金井胡同与“金井胡同近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证实。

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介绍,上斜街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明代时胡同曾名西斜街。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这条街道,笔者选择了几张近期几次走访拍照的照片,以飨读者。

文章图片23

上斜街道路

文章图片24

幽静的街巷

文章图片25

上斜街外租房少,大多为老住户,居民利用院前的平台喝荼聊天,显示出老北京的情趣

文章图片26

上斜街67号院

文章图片27

上斜街63号院

文章图片28

上斜街119号院门

文章图片29

上斜街28号院

文章图片30

上斜街20号院

文章图片31

上斜街38号院

文章图片32

上斜街75号院

文章图片33

上斜街95号院

文章图片34

从图中挂檐板可以看出,昔日这里是买卖人家

文章图片35

胡同深处的院门

文章图片36

上斜街14号院

谢谢收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